古代雲南人怎樣進京趕考?

靈翎軒_木杉


這個問題看要分什麼朝代!

首先拿科舉制開創的隋唐來說,假如有云貴考生到長安有兩種選擇,第一走驛道到餘杭即今天杭州,然後走水路乘船到洛陽要快些。第二直接選擇驛道走路,騎馬,騎驢,坐轎都可以,要知道隋唐驛道是很發達的,荔枝從川入京味道都沒變,說明很快!

其次,咱們說說宋朝,北宋時期經歷了五代十國動盪,大運河被堵塞,假如有云貴考生趕考,基本全部走驛道到開封,不過宋太祖開始,凡進京趕考的士子,皆發放驛券。就是說可以在官府開辦的沿路驛館裡免費住宿。免費使用交通工具,車船馬都可以!而南宋後,除了官府對考生補貼一應都有外,關鍵的是南宋建都臨安,假如有云貴考生,不管使用什麼交通工具,都比以前近的多!

再次,說說元朝,這個朝代奇葩的很,建國初期前四十年居然沒有科考,簡直是歷史的倒退。雖然後來開通科考,如果有云貴考生去大都趕考,多是沒什麼補貼優惠之類的,尤其是雲貴考生被列為四等人,只能依靠自己能力,兩條腿驢馬之類的,不過蒙古人幹了點好事就是把京杭大運河重新挖通,使雲貴考生省事不少!

最後,說說明清,明清雲貴考生大多還是找水道到長江,然後走京杭大運河到北京!同時明清兩朝驛站也是非常發達的,尤其清朝統治者會發放“會試盤費銀”,各地標準不一樣的,還有“公車”,到了清朝末期,火車,蒸汽輪船之類的交通工具的出現,更是大大縮短了路上的時間!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就是古時科考的真實寫照,趕考登科是唯一能改變命運的途徑,所以再苦再難再遠也要去!其實我們應該學習學習古人精神,他們就在趕考過程中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現在讀書精神說實話,差古人遠矣!





望風瑟瑟


在元明清三個朝代中,首都是在北京,所以鄉試中舉之後的考試都要去北京趕考,確實是非常困難的,大約要有2075公里。

【昆明到北京】

直線距離:2075公里;

鐵路里程:3174公里;

公路里程:2795公里。

明清兩代,雲南上京會試的文舉人共有8400多人,而最終考中文進士的僅有962人,約佔文舉人總數的11%。其中大約有0.3%的人最幸運,他們考一次便考中了進士,稱為連捷進士;10.7%的人要考兩次甚至十次(經過4至28年),才能考中進士。雲南文舉人中,89%的人考到信心喪失或考一輩子也考不中進士。在這漫漫的會試路上,在那決定命運的放榜時刻,產生出了許多或悲或喜,或動人或感人,或神奇或溫馨的故事。

那時候的交通工具無非就是走、騎馬、坐馬車牛車、乘船。說實話,這麼遠的距離,用哪個交通工具都不舒服。如坐馬車牛車,過去都是木輪,道路又不好,沒有減震裝置,坐的非常難受。過去有錢人坐轎子,但真要是有錢坐轎子從雲南到北京,那要非常富有,也沒必要去北京趕快。更多的是沒錢人,大多時候是靠走。

這一路要考慮的問題很多,至少要考慮下邊問題:

1.盤纏夠不夠。

2.有沒有遭遇黑店。

3.身體抗造不?

4.是不是路痴。

5.路上太平不太平。

所以真是艱難之路呀。


滿族文化網


雲南鄉試中舉之後的考試都要去北京趕考,確實是非常困難的,大約要有2075公里。

【昆明到北京】

直線距離:2075公里;

鐵路里程:3174公里;

公路里程:2795公里。

那時候的交通工具無非就是走、騎馬、坐馬車牛車、乘船。說實話,這麼遠的距離,用哪個交通工具都不舒服。如坐馬車牛車,過去都是木輪,道路又不好,沒有減震裝置,坐的非常難受。過去有錢人坐轎子,但真要是有錢坐轎子從雲南到北京,那要非常富有,也沒必要去北京趕快。更多的是沒錢人,大多時候是靠走,但走一段就知道,腳和腿都受不了,鞋要多換幾雙。最害怕就是生怕。一場大病,無人照顧不說,怕也耽誤了考試。

在清朝,京杭大運河疏通的不錯,所以從雲南的考試,可以考慮到杭州或是南京坐船到北京,從南京坐船到北京大約要一個月。如果要辛苦騎馬或坐馬車,估計也要二十來天。


馬遷老師講歷史


自從元朝把雲南納入版圖,那麼古代雲南人要到北京來考試,是喜還憂呢?估計要到北京來考試,不是很趕的話,就要跨年頭了。

在元明清三個朝代中,除了明朝早期首都在南京,其餘這三個朝代的首都是在北京。

明清科舉三年一輪:第一年鄉試;第二年會試;第三年殿試。進京趕考那是在會試階段才有的事情,也就是說舉人才有的資格。明清兩代,雲南上京會試的文舉人共有8400多人,而最終考中文進士的僅有962人,約佔文舉人總數的11%。其中大約有0.3%的人最幸運,他們考一次便考中了進士,稱為連捷進士;10.7%的人要考兩次甚至十次(經過4至28年),才能考中進士。雲南文舉人中,89%的人考到信心喪失或考一輩子也考不中進士。一路付出,一路艱辛,還可能得不到回報。這還可能在路途中出現意外,而永遠不能回鄉。

在雲南鄉試中舉之後的考試都要去北京趕考,確實是非常困難的,大約要有2075公里。

【昆明到北京】

直線距離:2075公里;

鐵路里程:3174公里;

公路里程:2795公里。

那時候的交通工具無非就是走、騎馬、坐馬車牛車、乘船。說實話,這麼遠的距離,用哪個交通工具都不舒服。如坐馬車牛車,過去都是木輪,道路又不好,沒有減震裝置,坐的非常難受。過去有錢人坐轎子,但真要是有錢坐轎子從雲南到北京,那要非常富有,也沒必要去北京趕快。更多的是沒錢人,大多時候是靠走,但走一段就知道,腳和腿都受不了,鞋要多換幾雙。最害怕就是生怕。一場大病,無人照顧不說,怕也耽誤了考試。

在清朝,京杭大運河疏通的不錯,所以從雲南的考試,可以考慮到杭州或是南京坐船到北京,從南京坐船到北京大約要一個月。如果要辛苦騎馬或坐馬車,估計也要二十來天。

大清朝有一位叫陳師海(1818—1874年),原名張繩,福建泉州人。清道光丙午科(1846年)福建鄉試中式經元,得以軍功加四品。他從道光丁未(1847年)至咸豐癸丑(1853年),數次到北京參加會試。他寫了一份《由泉晉京趕考事宜》之手稿,寫的非常亂,有人整理過,通過這手稿,能今天的人們瞭解到進京趕考的艱辛。

這一路要考慮的問題很多,至少要考慮下邊幾個問題:

1.盤纏夠不夠。陳師海手稿裡“打賞”一詞貫穿全文,有人統計了一下,陳師海這一路上花了約七千四百三十四文用來“打賞”。由此看來陳師海或許是位大方之人,抑或“打賞”是那個年代必不可少的社交手段,當時可能流行小費文化2.安全問題,有沒有遭遇黑店。路上會否遇到土匪或打劫。

3.身體健康指數,中途是否會生病?

4.是不是路痴,別走冤枉路。

所以真是艱難之路呀。這一路上是智力和體力的綜合考試,對以上人士也增加了不少閱歷。

不僅智力和體力,一個重要項目就是財力。比如紅樓夢裡賈雨村就是中途沒錢,靠賣字為生,後甄士隱提供資助。

進京趕考開支非常大,過去朝廷考慮到一路花費很多,所以提供了交通補貼。凡進京趕考的士子,皆"往來給券,券,即驛券。就是說可以在官府開辦的沿路驛館裡免費住宿。交通工具之類也很多元,車船馬都可以,清末有件事叫做“公車上書”,公車的意思就是公家的車馬,當然朝廷也搞公車改革,所以後期都是折算成路費直接發放的。

清代的“會試盤費銀”就是清政府資助會試士子的旅費,順治二年“舉人公車由布政使司給予盤費,各按其省份至京之道里遠近以為差。”其中規定:“安徽二十兩,江西、湖北皆十七兩,福建十五兩,......直隸、四川皆四兩,山東一兩,廣東二十兩,惟瓊州府增十兩,每名三十兩,於領諮日給發。”補助一個考慮路程,還要考慮當地經濟生活指標,所以各地補助不同。當然這僅僅是補助,主要花費還需要自己籌集。

趕快路上還可能發生意外,有可能永遠回不來了。如道光二年(1822年),昆明舉人尹尚廉上京城會試,走到距京城不遠的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時,這哥們卻突發奇想坐船走捷徑,沒想到到京城的小船說翻就翻,可憐這位飽讀詩書的尹尚廉竟溺死他鄉。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提前一年出發,有錢人借畜力代步,窮人靠兩條腿,主要還是以水路為主。古代的寺院道觀廟宇都可以借宿,伙食自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