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會漁,而不僅是得到魚

願你會漁,而不僅是得到魚

前天,我在一個微信群裡做了一場小小的分享。每每收到這樣的邀請,我經常不知道該分享什麼,因為不知道大家需要什麼。因此 ,我邀請大家直接提出問題,我根據大家提的問題來做一些分享,也許對大家會更有益吧。

大家提出的問題有這樣一些:

女寶四歲半,入幼兒園困難。跟小朋友相處沒問題,怕老師。老師原小學校長,私立開幼兒園,比較嚴厲,很多家長選擇的理由是不午休留校接送回家,能灌輸好知識。我都陪園三個月了。我能接受她比別的孩子晚一年依賴我。到 9 月可能會禁止私人辦園,其他幼兒園不許陪園。我可能會很焦躁她不入幼兒園。有一方面原因是去年老人灌輸過老師會打罵不聽話的孩子,還有她現在的老師的確有打罵狀態。踫到愛孩子的老師是福分,踫不到,難道家裡會比幼兒園成長好嗎?

女兒 8 歲半,學習動力不足,非常怕吃苦,懶惰,本來可以學成的東西,可因為怕吃苦,就放棄了,該怎麼辦呢?

我家小朋友七歲,關於和多個小朋友一起玩,經常發生下面的事情,比如昨天和一個同學A約好了一起玩,那個同學又帶了另外一個同學B一起,結果我家孩子就不高興了,說只想和A一起玩,不想和B一起玩。這種事情很多次,和B是誰沒有關係,只要有加上我家孩子在內的三個人一起,我家孩子就不高興,只喜歡總人數只有兩個人的,但凡超過兩個人的,就會不高興或者發脾氣,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有幾次她同學提前告訴我家娃還有誰誰一起,然後我家娃直接在家就發脾氣了,說不去了,不喜歡那個同學還邀請了別人。這個問題我煩惱很久了,不知道怎麼解決。

我家兩女兒,大的10歲,小的5歲半,小的二娃總是哭,大聲說她也哭,搶不到想要的東西也哭,反正遇到一點點小事就是哭,怎麼辦呢?如何讓她不覺得自己委屈或者動不動就哭呢?

女兒,7歲,在外面表現特別好,學習也很努力,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可是在家裡卻判若兩人,經常無理取鬧!想請教老師該怎麼處理?

我家女兒也是,三年級了,不會主動學習,寫作業經常開小差,專注力很差,自己一個人在房間寫作業,經常趴著睡著,我因為要帶弟弟又沒辦法一直盯著她

我家孩子12歲我發現他對待學習沒什麼上進心,在班裡排二十幾名,但他總是一付感覺良好的樣子。跟同學相處的也不是很好,他比較好動,坐不住,同學就會跟老師說,他就會很生氣,在家裡也老是跟弟弟吵架,玩具不讓弟弟玩,吃東西怕吃少了。請問老師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引領一下?

老師好,我家女兒今年11歲,開學上六年級,現在看書每天只看兩三頁,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現在怎麼樣引導呢?

老師晚上好!我家孩子7歲,看書四五分鐘就告訴我看完一本了,總是定不下來,我該怎麼引導她。

孩子7歲,女孩,會揹著媽媽和爸爸告狀,揹著爸爸和媽媽告狀,也許她是想增進和媽媽爸爸的親密度,但面對孩子的這種方法,不知是好是壞,我們該如何處理?

孩子7歲,女孩。不自信,問她問題時,聲音很小,生怕回答錯,出門遊玩時也很明顯,讓她問路也不敢去,讓她自己去試著買東西,也很膽怯,都要姐姐陪著,姐姐說,她就站在旁邊聽著。

我有兩個問題請教,我家大寶6歲男孩。1.從小對他以鼓勵讚揚為主,導致現在好像有點聽不了批評,聽到批評會很不開心,甚至發脾氣,我在反思需不需要改變教育方式?2.不喜歡分享,不管是食物還是玩具還是其他的,哪怕是弟弟也不行。有時幼兒園活動帶零食去分享,帶一袋去(而且也交代全部分給同學一起吃),放學回來仍然帶回來大部分[捂臉]這種情況要怎麼改善?

老師好,我家兒子馬上就要上五年級了,放暑假作業幾乎都不做作業,天天去圖書館,看漫畫書和科幻的書,平時也不愛做語文作業

老師好,有幾個困擾的問題請教:孩子7歲,男孩 1,自控能力差,在家寫作業、練琴都要有大人在旁邊陪著,作業要提醒才會寫,但寫的時候是很認真的。 2,說過的話做不到,自己寫了很多作息時間表,幾乎都不照做,我提醒了會做,但那些都是他自己寫的。

我家孩子9月份上學,需要做些什麼準備?

請大家在群裡提問題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能夠看的出來我解答問題的思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比我告訴你一招一式,或者說某一個什麼技巧、方法、工具,我覺得有意義的多。而我自己開設的課程,P.E.T.父母效能訓練這樣的課程,我也是這樣來帶領的。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孩子的育兒專家,而不是去聽某一個專家的課程,某一個專家的方法,然後完全的複製運用到自己和自己孩子的身上。這樣說,是因為我讀了非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沒有一種具體的方法是適用於所有家庭和孩子。但是,我相信父母都會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和自己孩子的方法,所以我會把一些思路,一些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式來分享給大家,然後協助大家能夠更好地思考,從而更好地養育好自己的孩子。

一.撕掉標籤

首先,我分享一下我剛才看到的大家提的一些問題。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不要去只關注自己提出的問題,也看看別的夥伴提出來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別人的問題和我的問題,有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我剛才看了一下,大家提的問題應該是有14個。這些問題當中是有很多的共同點,那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1個共同點呢,就是大家都對自己的孩子是有一個描述的,那這個描述有一些什麼呢?比如說,學習動力不足、只和一個好朋友玩、動不動就哭、在外面表現好在家就無理取鬧、不會主動學習、沒有上進心、揹著媽媽告爸爸,揹著爸爸告訴媽媽、聽不得批評、不喜歡分享、不愛做作業、自控能力差、說到不做到等等。

這些問題的共性就是我們都在描述我們的孩子,這些描述都帶著我們的主觀判斷。當我們這樣去描述我們的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其實我們是這樣來看待我們的孩子的?我們把它叫做標籤化的描述方式,也就是說,無形當中給孩子去貼了一個標籤。我相信大家關注教育關注育兒的媽媽或者是爸爸們,平常在很多的文章當中或者一些專家的建議當中,都會說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但是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去提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在用一個標籤化的方式來描述我們的孩子。

然後,我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如何做,可以改變孩子身上的這樣一個標籤或者說一個特質。我曾經寫過一篇

《你會把天聊死》

的文章。文章裡,我說了標籤化的描述會帶來的問題。比如你說某人不講衛生,指的是這人睡前不刷牙,但是在另外一個人的腦子裡面浮現出來的不講衛生,是指這個人隨地吐痰。

願你會漁,而不僅是得到魚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心理學研究: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和萊諾爾·雅各布森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訪問了一所公立小學,給學校的所有學生進行了IQ測試。他們告訴老師,他們將用一種名為“哈佛應變能力實驗”的方法來準確地預測他們的學生中哪些將會成為“天才”。當然,其實並不存在這種測試方法。研究者隨機挑選了這些“天才”小學生,並且將名單給了所有的班主任老師。學年末,研究者再次對全校學生參加一個智力測試時,被視為是“天才”的孩子的IQ測試成績顯著高於他們的同學。

為什麼會這樣呢?

老師並沒有去去向這些學生說明他們會未來會怎麼樣?但是因為老師內心相信這些孩子未來是可以進入哈佛大學的,所以他們的語言態度,對這些孩子輔導的方式,可能就是產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這種微妙的變化有可能變得更有耐心,有可能對這個孩子變得更加的欣賞。讓這些孩子成長得更好。老師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學生有任何偏見,但通過語調、身體語言、鼓勵或批評等方式把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微妙地傳遞出來,這種暗示對學生產生了影響,產生了期望者效應。

這個實驗被稱為自我實現預言,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也就是說,我們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有可能會朝著我們眼光的方向去發展。

當我們都用了一些標籤化的描述方式描述我們的孩子,比如剛才說到的學習動力不足,動不動就哭無理取鬧,然後不願意主動學習,沒有上進心等等,都是我們給孩子貼的標籤。我們給孩子貼上了這樣的標籤,最先影響的人不是孩子,最先影響的人是我們自己——我們父母自身。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會以這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時候,我們也其實用一個有色眼鏡在看待孩子。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會讓我們得到證明——你看我說對了吧,他就是學習動力不足吧,他就是無理取鬧吧,他就是沒有上進心吧。我們自己受到貼標籤的影響,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從而漸漸的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影響到我們的孩子。

這個是我看了大家的問題以後,想要跟大家分享的第1個話題——貼標籤。那我們如何把標籤從孩子身上撕下來,如何讓我們自己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孩子呢?

1. 改變我們的描述方式

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描述方式,描述孩子具體的行為。

剛才大家提的問題,有一些語言就是有具體的行為的描述的,比如說寫作業寫著睡著了,排名20多名,然後看書看四五分鐘就說看完,還有就是看漫畫書。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行為描述。

當我們改變我們的描述方式,我們對孩子一個具體的行為描述之後,最先影響的人也是我們自己。我們能夠區分行為和標籤,就能夠區分事實和想法。

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學習動力不足,這是我們的一個判斷,是一個想法,但是它不是一個行為,這個是一個標籤,但是它不是一個事實。我們要想改變孩子的行為,想讓孩子取得更多的成長和進步,是需要我們去區分這兩者的。

我曾經聽一位修行者講過,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我深以為然。要去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是很不容易的,但行為可以帶來直接的反饋,漸漸帶來想法的改變。

2.尋找例外的情況

我們可以想一想,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情況,孩子的表現不是我所說的那樣。只要有這種情況發生,就意味著其實我們的標籤是不準確的。

成長,就是變化。老輩人說孩子豬一天狗一天,就是說孩子是在變化的,我們不能以固定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相信孩子在成長,相信孩子在變化,跟隨孩子成長的腳步,我們才找得到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養育方式。

二.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講完對問題的一些分析,也就是我們要去區分行為和標籤,區分事實和想法之後呢,我來挑一個問題來和大家做一個小小的分享。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這個孩子好像只願意跟一個孩子玩,只喜歡兩個孩子1對1的玩,但他不願意加入更大的群體一起去玩。我們一起想一想,孩子只和一個好朋友啊,為什麼?只有知道了孩子只願意和一個好朋友玩的原因,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去協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協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

因為我不能跟孩子交流,所以我現在回答的這個問題,只能是我的猜測。我想通過回答這個問題,給大家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

這個孩子只和一個好朋友玩,而不願意去和更多的朋友玩。這個孩子,TA對自己的獨特性有沒有充分的認識,TA對自己獨特性的需求有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這就是我的第一個猜測。

第二個猜測,這個孩子是不是有足夠的社交技能,TA能不能夠應對,同時跟很多好朋友一塊玩?他是不是沒有足夠的社交技能去同時應對和好幾個朋友一塊兒玩兒?會不會社交和多人的社交對他是一種壓力?

第三個猜測,這個孩子單獨和一個好朋友玩的時候很享受,但是很多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TA就沒有那麼享受了。

我的猜測是要從孩子一個具體的行為背後,去看到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那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個固定的原因適用於所有孩子。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所以我也希望就是大家能夠通過這樣的學習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真正的協助自己的孩子成長。

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說了三個思路。

  • 孩子是不是有一些重要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 孩子的能力,還不足夠去應對當前他要面對的事情?
  • 孩子對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樂在其中?

有了這三個思路,我們來想一想。剛才大家提到的其他一些問題,比如說在外面表現好,在家裡無理取鬧,或者說寫作業寫睡著了,不會主動學習,如何培養閱讀習慣等等。

我們想一想,這樣的一些問題也可以從這三個思路去探尋。比如說培養閱讀習慣。7歲的孩子,我們想要他形成一個習慣,我們培養孩子睡前要洗臉刷牙,早上起床要洗臉刷牙穿衣服的習慣,我們培養了多久呢?我們是如何來培養孩子有洗臉刷牙習慣的?同樣的,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去獨自去完成閱讀這件事情,TA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有沒有感覺到愉悅?還有一個是,他總是要求媽媽去陪她,這個行為意味著 TA有什麼樣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有沒有能力獨立閱讀?這就是我們去解決問題的思路。

再比如說,我們要讓孩子能獨自行動,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能夠獨自去買東西或者怎麼樣。你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的能力還不足夠,或者孩子有一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這個過程當中並不享受。

這就是我跟大家今天分享的第2個方面,考慮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一些重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可能需要去滿足孩子,也可能需要和孩子討論一下滿足的方式;如果能力不足夠,我們大概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幫助孩子擁有能力;如果不享受過程,我們可以參與其中,和孩子一塊享受,也可以把過程變得更有趣味(可以參考

這篇文章

)。我想我已經回答了大家的問題,希望大家今天收到的不是“魚”,而是“漁”。

願你會漁,而不僅是得到魚

相關閱讀推薦

協助你養育好孩子的好書

智能時代,寶寶如何與電子設備相處

相信我,這是愛

孩子做作業磨蹭怎麼辦

願你會漁,而不僅是得到魚

願你會漁,而不僅是得到魚

願你會漁,而不僅是得到魚

願你會漁,而不僅是得到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