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活在“雲峰”深處的老村子

在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嶽西縣黃尾鎮雲峰村,完整地保存著一個傳統自然村落——馬元。古建築、古村落研究專家,安徽農業大學汪興毅副教授認為,無論從民居民俗看,還是從生產生活方式看,馬元都是大別山區農耕文化活態傳承的典例,其活態傳承因具備系統、完整、純粹與可持續等特點而彌足珍貴。

馬元:活在“雲峰”深處的老村子

初上馬元尋舊蹤,大河藏在綠蔭中。荒村古屋轉山見,咳嗽一聲有古風。黑瓦黃牆苔上蝶,木欄草垛院旁松。村婦爭說當年事,傴僂斜陽一老翁。

古老的建築

散發著鄉村泥土的氣息

馬元:活在“雲峰”深處的老村子

馬元:活在“雲峰”深處的老村子

馬元民居是真正散發著泥土氣息的鄉村建築。地方古建築專家、嶽西縣文物局原局長儲誠發認為,“馬元的老房子,全部是乾打壘的黃泥巴建築,這是皖西大別山區傳統民居的代表。依山臨水,黑瓦黃牆,牢固實用,冬暖夏涼。”

馬元的老房子,一般佈局多為明三暗六,中間堂軒,左右對稱,輔助用房與主房呈直角連體側建,屋子進深大,內設走廊,外部看是三間房,走進去是六間房。也有明五暗十的格局。建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基礎用山石清砌。牆體採用乾打壘方法築就,即用木製模型分層夯築,在模具內置木竹為筋骨,填黃土以杵夯實,去模後用木巴掌拍光,牆體內外不加粉飾,呈天然黃土色。屋頂採用懸山式,成45°斜坡,挑簷斜出一米左右,有利於排水護牆。樑柱皆用大木,堂軒樑柱上畫有圖案,內容不一,有雙鳳朝陽、龍鳳呈祥,也有八卦圖、太極圖、蓮花圖。蓋屋頂用的是當地土窯燒製的小青瓦蓋,部分房頂留亮瓦透光。屋子多內分兩層,下為正屋,上為木閣樓。屋內佈置也很有講究,堂軒是建築中心,進大門後抬眼看到中堂上“天地國親師”五個大字,依次表示祭天、拜地、報國、愛親、尊師之意,天地人倫,道儒合一,綱常倫理,層級井然。兩旁有對聯,內容因姓氏不同而異。

除了這些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外,馬元境內還保存著不少古建築、古遺址,如祖師殿、觀音寺、武猖廟、銀河土窯、土地廟、古茶園、高山草甸、高山梯田、牛草山棚居遺址等。

馬元:活在“雲峰”深處的老村子

珍貴的非遺

深度融入群眾生產生活中

嶽西縣地處大別山腹地,保存著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國家級非遺就有黃梅戲、嶽西高腔、桑皮紙手工製作技藝,以及省級非遺吹打樂春富貴、嶽西翠蘭手工製作技藝等。作為嶽西縣的深山區,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馬元傳統村落群均有保留和傳承。例如,古老的劇中嶽西高腔就廣泛地融入了當地的民俗,進新房、鬧新房、舞獅子、舞龍燈、都要唱喜曲,多為高腔的劇目和唱腔。茶葉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馬元的群眾多會手工製作嶽西翠蘭茶葉。除此外,馬元一帶還保存著大量原生態的民歌、民俗、傳說、老手藝,有待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傳承。

馬元:活在“雲峰”深處的老村子

讓時光倒流

我們回到夢裡老家

走進馬元,彷彿時光倒流,穿越迴夢里老家,這裡沒有一座現代建築,除了用電設施外幾乎很難發現現代元素,完整而系統地保留著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村莊風貌和生產生活方式。漫步田野,隨眼望去,古老的森林、竹園、梯田、水庫、茶園、農舍、石板路、木橋、水車、草垛、炊煙、農事、耕牛、羊群……彷彿走入古人筆下的鄉村山居圖;跨進農家小院,次第入目的,是散發著陳舊時光氣息的鐵犁、鐵鋤、鐵耙、石磙、石臼、舂米杵、石磨、打穀板、油簍、木桶、畚箕、耙、碓、風車、木梨、香櫃檯、八仙桌、長條凳、站櫃、架子床、飯甄、水筒、篩子、豆腐箱、火桶、馬燈、老式座鐘……每一個物件,都能喚醒我們沉睡的記憶。

馬元:活在“雲峰”深處的老村子

馬元:活在“雲峰”深處的老村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