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與西方國家的戰爭都是失敗,兩方的武器裝備差距到底有多大?

歷史紅塵


為什麼清末與西方各國家的戰爭都是失敗,兩方的武器裝備差距到底有多大?清朝與國外的差距,武器實力是硬傷,本來源自中國的火藥,卻被帝國列強反制成,攻打中國的強弩利炮,我國的軍事實力源於長期積累,清朝年間閉關鎖國,拒絕對外交流,也導致整個大天朝沒有趕上整個工業革命的浪潮。等大清朝的國門被火炮轟開的時候,統治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清政府戰力預估

清朝末年,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在戰場上顯而易見,武器裝備的落後,再加上大規模殺傷性範圍武器的無知恐懼,才讓當時的人們認識到還有堅固的城牆也無法抵擋的火炮進攻。

眾所周知,整個武器時代的發展,從剛開始的原始武器時代,後來逐漸演化成了冷兵器時代,製作原材料也從石塊木棍,逐漸演變為金屬組合體,簡單的金屬組合再結合機械原理,整個武器發展也出現由冷變熱的轉變,配合火藥,從單點攻擊變成範圍爆炸傷害。


其實在我國清朝時期,已經有了熱武器的廣泛應用,而我們與西方列強的最大差距就在於,他們提前通過工業革命,開啟了武器的大規模生產量化階段,而我們還是彷彿手工小作坊似的純手工打造,效率高低自然不言而喻。

當時清朝最常使用的遠距離射擊武器,除了弓箭,也有火繩槍,但是需要人工輔助,完全和歐美國家的洋槍洋炮不能相提並論。

我國火炮發展史

按照18世紀的清軍戰力核算,與西方差距至少幾十年,還是以方便攜帶的刀槍棍棒等冷兵器為主,當時的遠程射擊武器除了弓箭,就是經常會用到的火繩槍,同時還混合部分長槍。

縱觀我國熱兵器發展史,元朝和明朝是不得不提的兩個高速發展階段,大型火炮以及各種炸彈都層出不窮,當時縱觀整個世界居於前列,隨著永樂年間政局變革,火器的發展也從大型化逐漸變為小型化輕便化方向自此為時間節點。


我國熱武器發展也逐漸進入停滯放緩階段,正德年間,西方熱武器的發展已經出現愈演愈烈的勢頭,尤其是單兵騎射類武器,以及加長版大型火炮,也已經與東方逐漸拉開差距。

後來在萬曆時期,隨著國外走私貨流入我國境內,歐洲地區先進的長管火炮,以及當時的速射炮,加之上文提到的火繩槍,製造原理及方法才陸續進入我國。

武器裝備實力差距對比

接受當時西方界的啟蒙,我國武器發展也迎來另一個小高潮,儘管製造技術以及規模化上沒有西方先進,但是憑著數千年來的技術積累,能夠輕鬆翻新,推陳出新,只不過量產能力上存在根本缺陷,技術上確實領先,譬如當時研發的輕型野戰火炮,性能優良,堪稱世界級水平。通過技術改造,也出現了低倍火炮以及眾多類型的多樣化速射炮,大中型速射炮也有一定涉及,但主要還是以小型為主,也主要制約於當時的生產效率。


受特殊地理環境制約,當時國產火炮主要以陸戰為主,而西方列強則主攻水水上艦艇系列,逐漸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後來我們就很少借鑑,甚至引用國外火炮。清朝後期,李鴻章再次大規模採購西方國火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流行的武器主要有恩菲爾德M1853同斯普林菲爾德1855這兩種,已經算是現代化武器槍械的雛形了,整個淮軍洋槍裝備率高達70%,1870年甚至引進了格林機槍。

戰敗的根本問題探究

當然這是正規武裝軍,民間也有走私而來的進口武器,但是關於這批武器的由來,其實也是當時沙俄有意為之,他們為回軍等勢力提供輕型武器支援,以克恩卡M 1867為主,精度更高,槍管更長,子彈擁有更多的加速空間,實戰效果也相對較好。


總的來看,整個清朝,無論是正規軍,還是地方其他勢力,火器種類複雜,型號眾多,不僅有滑膛槍,當然也不缺乏當時最先進的毛瑟連發槍,槍支是解決了,但彈藥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彈藥補充也是整個清政府最頭疼的問題,採購差不多要20多種種類的子彈,何況當時清朝國立我們也都有所共識。看似配備精良的火炮部隊,實際作戰能力幾乎微乎其微。

總結概述

清朝後期,西方列強武器配備儘管種類可能不是特別豐富,但他們的實戰能力絕對屬於領先地位,首先就不會擔心彈藥短缺的問題,但是清政府不可能不著急,西方國家之所以會給清政府武器,一方面是為了換取真金白銀,一方面他們也明白戰爭的勝負並不是武器決定的,而是最終的彈藥補充,這才是打持久消耗戰的關鍵所在。



國史春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清末也有半個多世紀時間,不能一概而論。

我們以甲午戰爭來看,雙方的陸軍武器不但沒有代差,甚至滿清的武器還勝過一籌

資料這麼寫:

甲午戰爭前,清軍有大炮和機關炮1733門;日軍有大炮294門。清軍裝備有洋槍23萬支,舊式鳥槍等4萬支,12萬參戰部隊有85%裝備了槍支。總體而言,中日陸軍裝備差距不大。若單純就武器而言,甚至可以說,清軍還略佔優勢,如藤村道生所言,“清國軍隊裝備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槍和青銅山炮的日軍優越。”

實際上也是如此。當時清軍裝備了一些相當先進的武器,比如斯賓塞彈倉槍(可以連續單發射擊),還有諸如原始機槍等等。


滿清在甲午戰爭陸戰的主要問題不是武器落後,而是官兵根本不能和別人打。

滿清的官兵沒有受過西洋的訓練,不知道如何發揮西洋武器的最大威力。

在對付比自己弱的太平軍、捻軍、回孽等,滿清官兵的水平就足夠了。

但一旦遇到受過西洋正規訓練,軍官受到過西式軍官教育的日軍,滿清就完全不是對手。

日軍和滿清作戰,有三個感觸:

第一,滿清炮兵雖多,卻根本不知道怎麼用。

他們往往把火炮放在第一線,大呼小叫的開炮,炮擊精度非常差,幾乎就是瞎打。

而日軍炮兵訓練有素,雖然火炮較差,但命中率高,炮火猛烈。

所以,整個戰役,日軍火炮都發揮很大作用,造成清軍大量傷亡。而清軍火炮基本都是壯壯聲勢的。


第二,滿清官兵訓練不是一般的差勁。

就最基本的射擊上,日軍認為:清軍射擊的子彈多從(日軍)頭上通過,無精度可言。清軍不考慮利用地形地物,從不用跪射、臥射,一律站著射擊,被我們輕易打倒。平壤戰役中,1.2萬清軍步兵每人平均消耗了三四百發子彈,僅擊斃日軍180人。

第三,滿清軍隊沒有士氣。

滿清軍隊雖然每次戰鬥都失敗,然而傷亡卻並不多。

為什麼?

因為清軍只是在遠距離開槍,一旦日軍突進到近距離,他們就丟下輜重和重武器,撒丫子跑了。


薩沙


首先一般而言,清末是指1900年庚子事變後,實行新政的那十多年。從軍事史的角度而言,清末的起始點可放寬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

清末的跨度長達72年,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軍隊裝備無法一概而論。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例。

鴉片戰爭前後,清軍裝備處於冷熱兵器混用時代,佔裝備十分之六七的冷兵器主要有長矛、腰刀、弓箭和藤牌等,佔裝備十分之三四的熱兵器主要有鳥槍、抬槍、火炮、火箭和地雷等。

就火炮而言,清朝制炮技術與以往相比有所進步。根據彈道特性劃分,大致有以下幾種:重型紅夷炮、輕型火炮、沖天炮、抬炮等。每種類型中又有類別,如紅夷炮中分單層體、雙層體和三層體等複合金屬結構;輕型炮中分紅夷炮型和子母炮型。

此時的英軍裝備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但尚未進入後膛裝線膛槍炮時代,仍舊屬於以黑火藥作發射藥的前膛裝滑膛時代。

兩者炮的區別不是很大,但當時清朝上層社會以及民間社會中許多顯赫一時的重要人物在奏章或私人著述中 ,大都談到了英軍“炮利”的問題。

主要是因為戰爭之中,英軍在海陸作戰時十分重視發揮火力,往往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和排槍齊射階段 ,就把排成堂堂正正之陣,進行正面交鋒的清軍殺傷大半 ,然後以側翼迂迴包抄戰法將仍堅持在陣地上的清軍殘部逐走。而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國主要艦隻沒有一艘被清軍擊毀, 甚至連重創都是罕見的,這給清朝官員留有強烈印象,關於英軍“炮利 ”之說正是由此而生。

主要差異在炮彈性能和戰術方面,英艦炮發射的筒形霰彈、葡萄彈、榴霰彈、新式爆炸彈、燃燒彈等,就是英人“炮利”的一些秘密之所在。

戰爭時期,中英雙方軍隊裝備火炮的數量、性能,以及與之相關的炮彈、火藥、戰船等製造與使用技術諸多方面存在著反差。清軍在此反差的前提下,並有戰術、戰法、軍隊編成、情報、訓練以及兵員素質等方面遜色於英軍,這些反差的總和,便形成雙方戰鬥力的較大懸殊。

英軍火炮的優勢和新作戰方式的採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清軍火炮的劣勢和作戰方式的陳舊,是其守衛失敗的關鍵,如清軍水師戰術只限於拋擲火球、火罐,施放火箭、噴筒以及爬桅跳船各種技術,採用接舷肉搏戰和橫陣衝撞戰術。

清軍曾以騎兵加大炮的戰術橫掃中國,迄至鴉片戰爭前後,仍習慣於馬隊長途奔襲以制勝的戰術。作戰時 ,士兵排成隊列和組成各種不同的陣式。

通常是重火器在前,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開放抬槍,再近 ,則以鳥槍擊打。

清軍水陸實力由於與英軍相差懸殊,所以在戰爭中,只能採取舍水就陸、沿海築土城、建炮臺、造巨型火炮的戰略方針來對抗英軍的“線式戰術”。

英軍鐵炮形體小,又藉助於炮架和戰列艦、蒸汽船的海上機動性好的優勢,在射速和射擊精度方面發揮充分。英軍用“線式戰術”,作戰時,其艦炮總數常在清軍岸炮的數倍以上,猛攻清軍一處炮臺,然後以側翼迂迴包抄戰法將仍堅持在陣地上的清軍殘部逐走,使習慣於陣地戰和人海戰術的清陸海軍實在難以應對。

英國從17世紀50年代以來 ,皇家海軍的戰列艦有其獨特的作戰方式。大約是12艘戰艦編成一個戰鬥隊形, 首尾相接,排成一路縱隊,在敵方近處通過,當各艦駛過敵艦時,艦上的大炮通常是先發射前炮,然後按順序依次發射,除非敵艦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用齊射打出大量的炮彈期望能命中敵艦。

在此情況下,射程和射擊精度處於相當次要的地位。戰爭之際,英艦炮能依次連續發射炮彈,整體上提高了射速,形成持續不斷的火力轟擊清軍目標,充分發揮了火炮的威力。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十二日,閩浙總督顏伯燾奏:

中英廈門之戰,英夷船“以七八隻併力攻一炮臺,其餘先後夾持,旋攻旋進,一臺破又攻一臺,兇猛異常。我軍連環開炮 ,受傷兵丁血肉狼藉,其同隊兵丁猶各裝藥下子,奮力拒敵,及見將弁內有傷亡,環視痛哭,仍復極力回炮。而將領等奮不顧身,其受傷未死者,亦各貲裂髮指 ,催督愈急。……無如該夷船隻過多,其大船約有千餘人,中者五六百人,小者亦二三百人,炮愈放愈多人愈殺愈厚”。

英蒸汽艦可以直線航行,不必根據風向和水流曲折航行,蒸汽機使航行速度加快,能較為精確地計算航程所需時間,並適於近海作戰。可以說蒸汽機使海上戰略戰術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大局大曆


主要不是武器差距

主要不是武器差距,而是人員素質,戰鬥意識,以及國家的指揮和動員能力。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

舉個簡單的例子,甲午之戰,中日雙方,當時清朝軍隊的普遍裝備要優於日本。

結果如何呢?

一敗再敗,像旅順這些清朝經營多年,修建起來的炮臺基地,武器裝備落後嗎,直接放棄。

武器都是人用的,別以為真正是靠武器贏得的戰爭。


葉飄刀


因為大清韃擄滅亡明朝的外族八旗精銳辮子後代權色犬馬是其一,💊🌹

另此曾經五胡亂華,蒙殺絕純漢人後再播種蒙漢血統後人是其二,💊🌹

清國辮子作為外來文化征服統一東亞大陸的大雜燴,種族混亂,傳承被滅絕人種的歷史文化糟粕,對辮子鬍子外來文化也只吸收維護皇權富貴的腐毒是其三,💊🌹

朝廷母子賓朋互戮互囚,雜民人人互害互欺,不擇手段蠅蠅殘存,偷搶打壓瞞拐騙、自欺欺人、跪磕苟活已是最大的幸福快樂是其四,💊🌹

外來文化統治加各色雜民波譎雲詭,生死醫教吃喝全無自主權,人人為存活歇斯底里上演假大空夢仇恨醜惡是其五,💊🌹

人、家、國權益之利害皆黑白是非善惡顛倒,全體內心骨子裡仰慕八國,也比誰都清楚並支持八國聯軍打擊辮子邪惡毒瘤是其六,💊🌹

………………

佛曰:勝即是敗,敗即是勝🍎🍊🍓🍉


量子時光機


實話實說,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清朝是1911年辛亥革命後滅亡的

那清末我們從1891年開始算起好了。先看西方

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已近尾聲 ,英法戰爭,美國南北統一,俄國革命等等,形成了壟斷組織

西方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西方列強對外開始以資本輸出為主,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擴張。武器裝備呢,西方開始用燧發槍,蒸汽動力的鐵甲戰艦,國家軍隊已不如正規。反觀清朝呢。

清末民生凋敝,國家機器處於癱瘓狀態,士兵還使用冷兵器,大刀長毛,即使後來推行洋務運動,買進外國戰艦洋槍,但由於受限於零部件缺失,自己不能生產,處處受制於洋人,幾乎成為一堆廢鐵。


劉亦辰的爸爸



Beepbug


小孩子們看問題真的太膚淺,清代打仗失敗在武器上嗎?當年八路軍打仗,志願軍在朝鮮打仗武器一直落後對手,為什麼能打勝仗呢?武器不是戰爭的決定因素。美國武器很牛,打贏了哪個?每次打仗都是最後不能自拔。所以,戰爭勝負是由戰爭性質決定的。清朝的敗仗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大清國是搶來的,根本不知道珍惜,第二,腐敗是歷次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第三,滿清在中國執政一直是佔領者,滿漢民族沒有真正融合,所以在反侵略戰爭中,廣大漢民族人民沒有同仇敵愾,清朝的武器也不是很落後,所以失敗在上述三點上。

不要動不動就拿武器比較,那只是戰爭的條件,有了好武器就能為所欲為嗎?美國在二戰後的所有表現都證明武器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


許躍波


是不得民心了


紅塵已破放下


差距是西方的現代武器自己製造,中國的現代武器得買西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