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什麼敢造反?因為他缺乏大智慧和大勇氣

提起安史之亂,很多人分析研究之後得出結論:安祿山實在是太保守,否則大唐早就被他滅掉了。再加上安祿山家門不幸,被親兒子害死,也是憾事一件。

類似的假設永遠都受到歡迎,比如說“如果某人不死”和“如果某人受重用”等等,彷彿這些人天生不凡,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註定能改天換地一樣。

事實上,唯物史觀從來都不用這樣的方式分析問題。

安祿山為什麼敢造反?因為他缺乏大智慧和大勇氣

在安史之亂前,唐玄宗設置的權力格局並沒有多大問題。因為從理論上講,安祿山並不具備造反作亂的能力。

當時的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50多萬。而安祿山管理的三大軍區,總兵力只有18萬,所佔兵力大約只有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河東節度……治太原原府,兵五萬五千人。範陽節度……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說過,唐玄宗大肆提拔、重用安祿山的原因,就在於需要他來制衡西北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而西北三個軍區總兵力達到了21萬人。

河西節度……治涼州,兵七萬三千人;……朔方節度……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隴又節度……治鄯州,兵七萬五千人。

換言之,如果安祿山敢造反,僅西北三大軍區的力量就足以制衡安祿山,如果再加上禁軍,西北地區的兵力優勢會更大。

更重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為方便理解,我用現在的行政單位闡述)。

一旦戰爭開始,雙方的戰爭潛力不可以同日而語。

更何況,安祿山對三大軍區的控制是建立在皇帝授權的基礎上,如果皇帝突然宣佈他為叛逆,真正死心塌地站在安祿山身後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許多人眼中,安祿山就是唐玄宗的頭號鷹犬,他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唐玄宗。如果安祿山突然和自己最大的支持者反目,別人是否會認可安祿山本人的實力呢?難說。

從這個角度看,唐玄宗設置的權力格局一點問題也沒有。這也是我為什麼強調,安祿山並沒有造反能力的主要原因。

安祿山為什麼敢造反?因為他缺乏大智慧和大勇氣

從理性角度來思考,這個結論的爭議不會太大,但大多數當局者對於造反這種事,通常都會“迷”入其中。

西北地區的軍方大佬周智光非常狂妄,由於他的防區靠近長安,所以他曾大放厥詞:我晚上睡覺都不敢隨便伸腿,害怕一不小心把長安城踢倒了。

因歷數大臣過失,且曰:“此去長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長安城,至於挾天子令諸侯,惟周智光能之。”元仙股慄。

除了口出狂言之外,周智光還公然抵制大唐中央政府的命令,始終強調“我的地盤我作主”。

智光與杜冕不協,遂殺鄜州刺史張麟,坑杜冕家屬八十一人,焚坊州廬舍三千餘家……焚坊州廬舍三千餘家。懼罪,召不赴命……永泰二年十二月,智光專殺前虢州刺史、兼御史中孫龐充。充方居縗絰,潛行,智光追而斬之。又劫諸節度使進奉貨物及轉運米二萬石,據州反。

大唐中央政府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派出一位中央大員,希望能約束一下週智光,結果呢?周智光認為皇帝被奸臣矇蔽,才會總想著找軍人的麻煩。

借用這種理由,周智光直接把中央大員砍翻在地:“讓你當奸臣!”

監軍張志斌自陝入奏,智光館給禮慢,志斌責其不肅。智光大怒曰:“僕固懷恩豈有反狀!皆由爾鼠輩作福作威,懼死不敢入朝。我本不反,今為爾作之。”因叱下斬之,臠其肉以飼從者。

這下可把皇帝惹怒了,他密令郭子儀討伐周智光。可郭子儀還沒動手,周智光的手下就動搖了,他們殺死周智光向朝廷邀功,周智光的兩個兒子後被押送至朝廷腰斬。

子儀奉詔將出師,華州將士相顧攜貳。智光大將李漢惠自同州以其所管降子儀。....是日,智光為帳下將斬首,並子元耀、元乾等二人來獻。丁卯,梟智光首於皇城之南街,二子腰斬以示眾。

要知道,周智光被殺發生在安史之亂以後,安祿山和史思明敗得這麼慘、這麼徹底,都沒能令周智光保持冷靜。

可想而知,造反的誘惑力有多大。

安祿山為什麼敢造反?因為他缺乏大智慧和大勇氣

什麼是皇帝?皇帝可以不是某個具體的人,但是他必須代表一種利益分配格局,而且是一個幾百萬平方公里地區和幾千萬人口的利益分配格局。

反賊選擇造皇帝的反,就意味著要改變甚至打破這樣龐大的一個利益格局,其難度有多大,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如果說,全天下都希望改變甚至打破這樣龐大的一個利益格局,那麼你振臂一呼自然可以萬眾響應,但這樣做真的會有好下場嗎?

陳勝吳廣出身寒微,他們振臂一呼萬眾響應,強大的秦帝國在轉瞬間土崩瓦解。

可問題是:陳勝吳廣有什麼好下場呢?死於非命。

董卓把大漢帝國折騰得土崩瓦解,但董卓得到了什麼?死於非命。

爾朱榮把北魏帝國折騰得土崩瓦解,但爾朱榮得到了什麼?死於非命。

楊玄感和李密等人前仆後繼,終於把大隋帝國折騰得土崩瓦解,但這兩個人後來得到了什麼?死於非命。

前浪可以佔盡先機不假,可前浪通常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有人認為:安祿山已經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因為唐玄宗年紀大了,不定哪天就被李世民召喚走了。而太子和安祿山向來不睦,到那時安祿山肯定沒有好下場。

對於這種說法,我個人是持否定態度的。

安祿山一直站在唐玄宗身後,和太子對著幹,這肯定是看不到出路的。

但問題是,以安祿山當時的權勢,等太子上位後,真敢試圖清洗安祿山嗎?估計是不敢的。

如果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通過各種方式與小皇帝試著和解,小皇帝一定會拒絕嗎?估計是不會的。

不要說安祿山那種掌握關東三大軍區的軍方大佬了,就是後來田承嗣那種軍方大佬,試圖與小皇帝和解時,小皇帝也不敢隨便拒絕。

因為翻臉的後果有多嚴重,想一想就知道了。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如果只是想著平穩著陸,誰敢說他一定做不到呢?

當然了,也許有人會說,安祿山這樣選擇,萬一被皇帝殺了呢?

必須承認,這樣做的確有風險。可問題是,難道造反就沒有風險嗎?

一個人如果只想著啥風險也沒有,卻又啥好處都想要,那他只適合做一個庸人,幹什麼事沒有風險呢?

安祿山為什麼敢造反?因為他缺乏大智慧和大勇氣

安祿山的最佳策略是什麼呢?

無論是唐玄宗還是唐肅宗,他們希望安祿山到長安,安祿山乖乖聽話前往就好了。皇帝敢殺他嗎?實在未必!

如果皇帝把安祿山叫到長安之後,二話不說就下殺手,那麼史思明等人選擇造反時自然有話可說:“安大帥忠心可表天地,昏君卻聽信讒言濫殺忠良!”

事實上,後來的軍方大佬來瑱就是這麼玩的:皇帝命他進京,他毫不反抗。

等皇帝殺了來瑱之後,他的親信手下就以此為藉口反叛,皇帝只得妥協。在這件事情上,皇帝出了昏招。

初,長安人梁崇義以羽林射生從來瑱鎮襄陽,累遷右兵馬使。……崇義尋殺昭及南陽,以其狀聞,上不能討。三月甲三,以崇義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留後。崇義奏改葬瑱,為之立祠,不居瑱聽事及正堂。

對於安祿山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乖乖聽命,這樣做的上限是安然無恙,下限是被殺後保留一個較好的名聲,而造反則很容易萬劫不復。

安祿山有小智慧,所以他用認楊貴妃當乾孃的方式,讓唐玄宗誤以為安祿山有理性;

安祿山有小勇氣,所以當有人懷疑他要造反的時候,他敢直接進京向唐玄宗哭訴。

只可惜,安祿山沒有把這種良好習慣保持下去。

大家看看郭子儀,在他位高權重時,說他想造反的人非常多。也因為類似的原因,皇帝一直都像防賊似的防著郭子儀。

面對皇帝的猜忌,郭子儀從來都是坦然地把頭伸到皇帝的刀鋒範圍之內。換而言之,皇帝讓他到長安城,他就到長安城;從來都不猶豫。

遭倖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

這才是大智慧和大勇氣。

安祿山為什麼敢造反?因為他缺乏大智慧和大勇氣

儘管安祿山沒有大智慧和大勇氣,但他起兵造反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唐玄宗的佈局就會發現,這個局雖然看起來毫無破綻,但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第一、西北三大軍區的整體實力的確不輸於關東三大軍區,但西北軍區還要兼顧回紇和土蕃的威脅,未必能全身心投入平亂當中;

第二、西北三大軍區分屬三位節度使,就算他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平亂當中,這個居中協調的工作也不好做。人心不齊,泰山難移;

第三、如果關東軍區起兵,江南軍區和西南軍區一同起兵相應,大唐帝國當場被打崩潰也不是不可能。

根據我的分析,安祿山之所以敢起兵,除了對唐玄宗年邁和太子李亨的恐懼之外,這三個原因也很重要。

但最後的事實,顯然令安祿山失望了。

安祿山為什麼敢造反?因為他缺乏大智慧和大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