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轉爐復吹工藝技術有重大突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經過歷時一年半的三輪攻關,鞍鋼轉爐復吹工藝技術在鞍鋼股份鍊鋼總廠三分廠D轉爐接連實現重大突破。繼首個爐役全鋼種平均碳氧積“破2”、問鼎全鞍鋼後,在剛剛結束的第3輪爐役試驗中,該指標在連續5316爐的較長爐齡裡再次創造極值,達到0.00174,較前兩個爐役降低0.00015,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據介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調整檢修計劃,事實上,根據轉爐停爐後數據分析,本爐役高效底吹至少能達到7500爐爐齡。這標誌著鞍鋼在高效低耗長壽底吹工藝上逐步摸索出成熟經驗。

轉爐碳氧積,是衡量轉爐質量控制和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簡而言之,就是轉爐冶煉終點鋼水中碳含量與氧含量的乘積。在碳含量一定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終點鋼水中的氧含量,也就是降低碳氧積,有利於降低後期用來脫氧的合金的消耗,由此也可以減少脫氧過程中形成的更多夾雜物,從而達到降低冶煉成本、提高鋼水質量“一箭雙鵰”的作用。因此,鋼廠對於低碳氧積的追求從來沒有間斷過。

然而,據D轉爐所在的鍊鋼三作業區作業長曹祥介紹,對於改善碳氧積值來說,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確保轉爐頂底復吹效果,尤其是確保全爐役底吹。“通過頂吹與底吹的完美配合,可以使冶煉過程中的鋼水成分、溫度更加均勻,從而反應更加徹底、氧含量更低。”但底吹帶來的“副作用”卻讓鋼廠感到困擾不已。“底吹通過轉爐爐底向爐內吹入氣體,產生的‘氣錘效應’對爐底、爐襯的侵蝕都是十分劇烈的,”曹祥介紹說,因此,有的鋼廠為了追求低碳氧積,只能犧牲爐齡,但如此算下來,鋼水的冶煉成本也被迫上升,降低碳氧積變得十分“不划算”。

從2018年10月起,鞍鋼開始在鍊鋼總廠三分廠D轉爐進行為期3個爐役的低碳氧積爐役攻關,攻關的重點一方面是達到低碳氧積,另一方面也是更為艱難的攻關是,要在轉爐“長壽”的前提下實現低碳氧積,從而真正達到高效低耗、降本提質的雙重目標,讓技術攻關從“盆景”變為“風景”。

提升底吹和副槍等關鍵設備精度,降低設備故障發生率;改進爐底材質,採用首創的“特殊型”爐底砌築方式,延緩爐底侵蝕速度;增加底槍可視率,保證全爐役底吹可視,提高復吹效果;細化爐體維護方案,通過每班測厚與肉眼觀察,及時掌握、動態調整爐體與底槍狀態……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的實施,高效低碳氧積攻關接連告捷。首個爐役結束後,在爐齡達到5189爐的基礎上,全鋼種平均碳氧積降至0.00188,在鞍鋼範圍內首次“破2”;第2爐役全鋼種平均碳氧積為0.00189,保持在穩定水平。

在前兩個爐役經驗基礎上,鍊鋼總廠持續加大攻關力度,對底吹系統進行全面改進、重大更新,力求碳氧積值實現新的跨越和突破。在保證爐殼安全前提下,鍊鋼三作業區一方面將底槍風口由8支增加到12支,進一步增加底吹強度;另一方面,優化底槍佈置位置,內中外三層“環式”分佈方式,既有效減少了爐底侵蝕,又保證了終點氧值的穩定可控。爐襯侵蝕速度與出鋼溫度有很大關係。溫度越高,侵蝕速率越快。該作業區充分發揮大罐定位、天車定位等設備自動定位系統作用,實時監控、壓縮鋼水傳擱時間,有效降低了出鋼溫度。

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高效低碳氧積是“攻”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鍊鋼三作業區充分汲取前兩爐役攻關經驗,將成功經驗固化為爐長操作規範,從底槍位置、噴吹流量到自動濺渣操作,全面量化細化規範化。與此同時,該作業區加大管理責任落實力度,設置爐襯專職管理員,實時關注轉爐變化;將碳氧積值納入日常爐長競賽,與班組收入直接掛鉤,鼓勵爐長在操作過程中創新求索。

在經過167天、5316爐的運行後,第3爐役攻關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在品種全覆蓋、難冶煉鋼種佔比50%以上基礎上,第3爐役全爐役全鋼種平均碳氧積達到0.00174,較上兩爐再降0.00015左右,達到行業先進水平。更為值得自豪的是,轉爐停爐後,根據實際爐襯測厚數據結合侵蝕速率分析,爐役仍然具備較大潛力,曹祥認為按照目前水平,預估可達到7500爐左右爐齡。

低碳氧積帶來的降本成效是顯而易見的。以第3爐役攻關為例,爐襯侵蝕速率降低了28個百分點,有效減少了鋼水對爐底、爐襯的侵蝕,降低了耐材的維護成本,噸鋼耐材消耗量降幅30%左右。疊加鋼鐵料、合金等消耗,全爐役成本降低達848萬元。轉爐出鋼氧下降、終點溫度和氧值控制能力加強、鋼水質量提升的隱形效益也十分可觀。據介紹,下一步,該作業區將繼續鞏固、優化、推廣攻關成果,讓更多轉爐從高效低碳氧積中受益。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