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孫淵再龜縮幾年,會不會成就比他祖上都高?

隔壁好心叔叔


三國時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強大的勢力,不是蜀魏吳,而是鮮為人知的燕國!

東漢末年,諸侯爭霸,先有羌胡叛亂、黃巾之亂,再經歷董卓亂政,官渡赤壁,終是讓歷史的車輪滾動到我們熟知的三國!但是,為我等所熟知的是三足鼎立之外,還有一個穩定的漢人政權存在了將近五十年之久,那就是題主所說的,燕王公孫淵所統治的遼東政權!所以說,三國三國並非三國,實則是四國,分別是蜀魏吳燕

漢武帝時在遼東半島設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這也是遼東政權的政治核心,公孫氏遼東政權共歷經四代領導者:遼東候公孫度、公孫康、平郭候公孫恭以及燕王公孫淵。東漢末年,公孫度受封遼東太守(具體年已不可考),自此開始割據遼東,此時的中原,黃巾之亂群雄紛爭,遼東本就是偏遠蠻夷之地,脫離政治中心,這給了公孫度極佳的發展條件。

此時此刻,度北禦敵烏桓鮮卑,東平高句麗三韓夫餘,廣開海路,真正的將遼東納入了漢人的統治,周圍的少數民族都來投靠他,與此同時,中原不少不堪戰亂的名士都紛紛逃往遼東,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便有“遼東三傑”之稱的邴原、管寧、王烈等,但是公孫度為穩定統治,常有苛政暴虐,曾經一度殺害地方名門望族,為士族所棄。

在執政二十年後,公元220年,公孫度去世,公孫康繼位,康一改公孫度的對外方針,在《三國演義》中,公孫氏政權第一次出現在這裡,那就是公孫兄弟獻袁氏,換句話說,就是三國迷們津津樂道的郭嘉遺計定遼東(此事為杜撰),而康之後再無記載!

康去世之後,繼位的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那沒有生育能力的兄弟公孫恭,在執政九年之後,被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這也就引發了題主的問題,公孫淵如果在龜孫幾年,成就會不會更高呢?這裡我們就要看一看公孫淵面對的處境了。

公孫淵繼位於公元229年,公孫政權亡於公元238年,短短九年間,是什麼原因讓固若金湯的公孫氏土崩瓦解呢?公元233年,公孫淵受封為燕王,這個受封是受誰的封呢?不是曹魏而是隔海相望的東吳,公孫淵害怕得罪曹魏政權,殺了東吳的使者獻給曹叡,這一舉動已經奠定了公孫氏的滅亡。

明帝曹叡對公孫淵與吳國暗通曲款的事情非常不滿,下定了消滅公孫淵的決心,多次派遣大軍進攻遼東,但是都失敗了,而在公元237年,再一次擊敗曹魏進攻的公孫淵自立為燕王,設置百官,震驚天下。同年明帝派出司馬懿率領大軍平定遼東!公元238年,燕國滅亡,司馬懿用短短兩年便結束了公孫氏統治長達50年之久的遼東政權。

那麼,公孫淵還有機會繼續支撐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此時的曹魏,已經沒有了蜀漢諸葛亮的威脅,開始由被動防守轉為積極進攻,對待此時撩撥自己的遼東,當然是重拳出擊,而遼東地廣人稀,國力遠不如曹魏,雖多有小勝,然難以抵擋曹魏認真起來的兵馬,所以說公孫淵滅亡已成定局,難有所為!

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各位看官有何指教,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小四帶您看趣事


東漢末年的公孫氏藉助時局和地理位置優勢,在遼東地區(今遼陽一帶)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武力割據,並時時根據中原局勢變化及時調整對外策略,使政權得以穩定和發展。

公孫氏割據遼東地區歷經了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三世四主,然而到了公孫淵時,其利令智昏、背信棄義、反覆無常、極度膨脹,並自立為王的行為,加速了其政權的滅亡,最終導致被曹魏司馬懿滅掉。

公孫度(其爺爺)當政時期。藉助於遼東地區遠離中原的優勢,制定了遠離中原紛爭,立足東北發展的策略,無論是董卓亂政遭各路諸侯會盟討伐,還是後來群雄逐鹿中原,甚至曹操主動拉其對抗袁紹,公孫度一概都不參與,而是專心立足在東北發展,對於時常搶掠遼東地區的高句麗和烏丸給予痛擊,確保了東北的穩定,為遼東地區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大量因中原戰亂而逃亡的流民進入了遼東地區避難,使得經濟、技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遼東地區也成了實力較強的割據勢力。

公孫康(其父親)、公孫恭(其叔叔)當政時期。公孫度死後由公孫康擔任了遼東太守,此時的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大敗袁紹,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已經具備了一統遼東的實力,公孫度制定的遠離中原政策已經不合時宜。因此公孫康積極改變策略,採取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策略。公孫康死後,手下的眾將領就推舉公孫恭為遼東太守。公孫恭不但繼續執行公孫康的策略,甚至對曹魏更加的順從,遼東當時還算穩定。

公孫淵奪權當政時期。228年,公孫淵在手下將領的支持下,從叔叔公孫恭手中奪去了遼東地區的領導權。其上臺後就改變了依附曹魏的策略,變成了周旋於魏吳之間。並私下派遣使者向東吳孫權稱臣,實際上是打探東吳實力,孫權當時感到特別高興,就命人帶上大批珍寶前去賞賜公孫淵,公孫淵知道後,又怕曹魏怪罪,就殺了使者並向曹魏表決心。孫權的這個行為在當時都成了笑話。公孫淵私下向東吳稱臣,結果又殺東吳使者向曹魏表忠心。可以說此行為遭孫權痛恨,遭曹魏不信任、懷疑。

後來孫權準備聯合高句麗突襲遼東,雖然沒成功,但是反映出了孫權對公孫淵的痛恨。237年,諸葛亮死後,曹魏失去了最大的威脅,就開始騰出手來收拾公孫淵了。結果曹魏派去征討遼東的毌丘儉被公孫淵依靠遼水之險擊敗了,此時勝利的衝昏了公孫淵頭腦,乾脆自立為王。其結果更加引起了曹魏的不滿。238年,曹魏派司馬懿徵遼東,圍城一月,公孫淵被迫向東南突圍失敗,後被斬於襄平城。

所以說,公孫淵要是能夠再龜縮幾年,一不做欺騙孫權那種背信棄義的事,也許受到曹魏攻擊時,還可以聯合東吳,向東吳求救,也不至於死的那麼慘;二是不做背叛曹魏的小動作,不那麼膨脹的話,不自立為王,估計也不會加速公孫政權的覆滅。總之,結合當時大的時代背景,公孫淵的祖上取得那麼高的成就得益於中原地區的群雄爭鬥的外部環境,以及其祖上根據形勢發展所採取的對外策略;而到了公孫淵當政時,中原局勢逐漸已經變為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留給公孫淵的時間也不會多,曹魏統一遼東是早晚的時期。另外,就公孫淵的行事風格,無論龜縮多少年,其成就也不會高於其祖上。


青蓮雜說


這個不好說,看個人吧




每好滴滴


不會


賣菜的駱駝


濛霧大海敝則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