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二篇


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司馬懿

原文【4】: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同郡楊俊名知人,見帝,未弱冠,以為非常之器。尚書清河崔琰與帝兄朗善,亦謂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這段是說,司馬懿少年時就已經有超出常人的氣節,既聰明又足智多謀。“伏膺”的意思就是傾心、仰慕。是說司馬懿年少時就非常的熱愛儒學。在漢末大亂的時候,他常常感慨天下的形勢,憂心於天下。

與司馬懿同是河內人的南陽太守楊俊,素有善於知人識人的名氣。他第一次見到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還“未弱冠”,就是不到二十歲。楊俊認為司馬懿乃是“非常之器”。據《三國志楊俊傳》記載“司馬宣王年十六七,與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就是說他們相見的時候,司馬懿也就十六七歲的年紀,楊俊當時就讚歎說道:“這可不是個普通的常人。”

時任尚書的清河人崔琰,與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相友善,經常對司馬朗說道:“你的弟弟聰明而又有誠信,剛毅果斷而又英明出眾,不是你能夠比得了的。”


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崔琰

原文【5】: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漢獻帝建安六年,也就是公元201年,司馬懿得到河內郡郡衙的舉薦擔任上計掾。上計掾是佐理州郡上計事務的官吏。所謂上計事務,就是向上級報告地方治理狀況的文書。

後來曹操被拜為司空的時候,聽說了司馬懿,於是就決定徵辟司馬懿出來做官。

曹操被拜為司空是在建安元年。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於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也就是在遷都許縣的時候,拜曹操為大將軍。後來朝廷拜袁紹為太尉,可是袁紹認為太尉在大將軍之下,不肯接受,於是曹操就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而曹操則擔任了司空。曹操一共擔任了幾年的司空史書中沒有具體的提到,估計是到建安十三年曹操罷除三公設立丞相為止。正是在這這一期間曹操徵辟了司馬懿。


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曹操徵辟司馬懿的命令到達河內之後,司馬懿卻很不給面子,不願意接受曹操的徵辟。於是就謊稱自己得了風痺之病,不能起居下床,而拒絕應徵。所謂“風痺”就是因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而導致的肌肉骨關節痠疼,估計就是一種類似於風溼的病症。

不過,曹操並不相信司馬懿的這種說辭。他可能也是感覺到司馬懿是在故意推脫自己。於是就派刺客秘密的去刺探詳情。刺客回來後說,司馬懿果然是在臥床不起的狀態。於是這次徵辟就這樣不了了之。

後來曹操為丞相的時候,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的時候,再次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文學掾”就是主管學校和教育的官員。不過這一次,曹操給傳達徵辟命令的使者下達了一個額外的命令“若覆盤桓,便收之。”就是說這一次要是司馬懿還是還不肯來,那就將他給我抓來。想來,這一次曹操是清楚的知道司馬懿沒病沒災身體倍兒棒!對於上一次司馬懿拒絕曹操徵辟一事,也是有所深刻的領悟,才下了這樣的命令。

司馬懿這才由於懼怕,而應徵。


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原文【6】: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

這是司馬懿跟隨曹操之後的一段履歷。曹操先是讓司馬懿頂著文學掾的職位與太子曹丕“遊處”了一段時間。所謂“遊處”直白點說就是整日在一起閒逛。不過,這種閒逛,要是和平庸的人一起,就是實實在在的閒逛,可要是和有才能的人一起,就是一種學習。曹丕就是在與司馬懿的這種交往中不斷成長起來的。這其實也是曹操給曹丕找了一個老師。

司馬懿與曹丕閒逛了一陣後,就被任命為黃門侍郎,又轉拜為議郎、丞相東曹屬,最後為主薄。

曹操之所以讓司馬懿擔任主薄,主要是為了讓他隨軍出征。也就是也就是征討張魯的戰事。


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張魯

原文【7】: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親率大軍十萬西征漢中張魯,至十一月,張魯攜家屬向曹操投降。十二月,曹操留夏侯淵鎮守漢中,率軍還師鄴城。

按照《晉書》中的這段記載,當時司馬懿極力反對還師,他認為應該趁此機會,攻打剛剛得到益州的劉備。他對曹操說道:“劉備以欺騙的手段得到了益州俘虜了劉璋,可是在蜀人還未能真心歸附的時候就去攻打江陵,這樣的機會可是不能失去的。現在我們在漢中顯耀武力,益州已經震動驚慌,如果進兵討伐,勢必土崩瓦解。這樣大好的形勢,很容易建立功業。就連聖人都不會違背這樣的天時,也不能喪失這樣的時機。”

這裡說的“

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指的是劉備與孫權之間爭奪荊州的戰事。劉備得到益州之後,孫權向其討要荊州,未果後就派兵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知道後非常生氣,就親自率兵五萬攻打公安。後來聽說曹操攻佔了漢中,於是就與孫權講和簽訂合約將荊州分割。

當時,曹操對於司馬懿的話卻不以為然,也沒有聽從司馬懿的話。他對司馬懿說道:“人就是因為不知足,才會有既得到隴右,還想要蜀地的想法”隴右就是漢中,蜀地就是益州。這段故事就是成語“得隴望蜀”的來源。曹操這話是在諷刺司馬懿不知道滿足。

不過,曹操雖然留下了“得隴不望蜀”的美名,卻失去了除掉劉備最後的機會。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劉備兵伐漢中,經過近一年多的時間,終於斬殺了夏侯淵,擊退了曹操的援軍,在漢中站穩腳跟,成為了威震天下的漢中王!


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原文【8】:既而從討孫權,破之。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答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從漢中還師之後,司馬懿又跟隨曹操征討孫權,並“破之”取得勝利。這場征討孫權的戰爭,指的應該是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到二十二年三月的那一場戰事。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冬十月,治兵,遂徵孫權,十一月至譙。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實際上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曹操還軍,孫權退走,算是兩軍罷戰的結果。曹操沒得到什麼便宜,談不上什麼勝利。畢竟是曹操先去打孫權的。但是孫權這個人,能屈能伸,這一點非常厲害,也是他成功的關鍵。曹操撤軍之後,孫權給曹操上了一篇乞降的表文,表文核心是兩層意思,就是“上表稱臣”和“陳說天命”。

所謂“陳說天命”,說白了就是認為天命應在曹操的身上,就是勸曹操代漢稱帝。雖然後世一般解讀這件事的時候大多認為孫權是動機不良,是孫權自己想要稱帝,卻想要讓曹操來起這個帶頭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的這種想法還是非常真摯的。


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曹操看了孫權的表文,當眾說道:“孫權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爐子上用炭烤呀!”顯然曹操是看穿了孫權的想法,這段話是具有這層意思的。不過,在這裡非常奇怪的是司馬懿的話。

司馬懿說道:“漢朝的國運已經垂危到了最後時刻,但是殿下您(指曹操)十分天下已經擁有了九分,卻依然服侍著漢朝。孫權向您稱臣,乃是應了上天的旨意。上古時期的虞、夏、殷、週四朝之所以不謙讓推辭的取代前朝,就是因為他們畏懼天意,知道這種命運。

司馬懿這段話很明顯是在迎合孫權,是在暗示支持曹操進一步稱帝。所以,有可能曹操將孫權的這封表文拿出來給大家看,是另有目的。就是說,曹操是在試探大家對他近一步稱帝的支持程度。而司馬懿則選擇了積極的支持,這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好了,今天的晉書就先讀到這裡。下一篇見!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4月6日。

曹操兩次徵辟司馬懿輔佐自己,卻在其出山後給了個閒職整日遊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