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抵萬金,古人如何寄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通訊技術落後的古代,寄信是最常見、最重要的信息通訊手段。那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有人會想到古代的驛站系統,遍佈全國,高效快捷,還有“五百里加急”。但你想多了!驛站是專門給皇家和官府使用的,跟平民沒有關係,那個時代“不為人民服務”。

家書抵萬金,古人如何寄信?

△古代的郵遞員(出自“郵驛圖”畫像磚,甘肅博物館收藏)

作為普通民眾,寄信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找熟人捎帶。

古人一般不出門遠行,除非特殊情況,比如說書生趕考。如果是秀才去考鄉試,一般去省城,這樣省內信件就可以捎帶了。如果是舉人考會試,那就得進京了,基本上半個中國都能捎帶了。

官員調轉或進京述職,也可以幫人捎帶信件,前提是你得有個做官的朋友。有的官員朋友太多,出行時幫人捎帶信件也會成為負擔。《世說新語》就有一則故事:東晉有個官員叫殷洪喬,在豫章(江西南昌)做郡守。他從南京述職後回豫章,當地的朋友就託他捎帶信件,好傢伙,一共有100多封信!到了南京以後,殷洪喬把這些信全扔到了水裡,嘴裡唸叨:“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喬又不是信差!”其實這事在今天也有類似的版本:你要出國旅行,突然好多朋友讓你去免稅店幫忙買東西帶回來,給你列了長長一個單子,你說煩不煩?

除了熟人捎帶,寄信的第二種方式是找專門的代理人郵寄。親戚朋友出差可遇不可求,而有的行業則是定期規律性出差,比如說古代的商人群體。商人經常出去行商,走南闖北,速度也快。所以找商人捎帶信件是很不錯的選擇。商人捎帶需要付費,一般是幾十文到上百文不等,摺合今天百八十塊錢。送到目的地時,如果收信人熱情好客,還會留捎信人吃頓飯。

另外,古代還有專業的信客,專門以幫人傳遞信件或物品為業,是那個時代的快遞小哥。信客這一職業一直到20世紀還存在,餘秋雨就寫過散文《信客》,對其有細緻的回憶。

古人寄信,都會把信放在密封的細長筒裡面,一般是竹筒,這樣既能保證信件不被損壞,也能保證隱私安全。這種裝信的桶叫作“郵筒”,在唐朝時就有這一稱呼了,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還有用飛鴿傳書的,但成功率比較低。距離近一點的還行,遠的就很難了,畢竟鴿子沒有GPS導航系統。飛鴿傳書一般只能飛單程,寄信人從出發地出來時帶著鴿子,到目的地把信件拴在鴿子身上,讓鴿子飛回出發地送信。你想讓鴿子飛到別的地方送信?不好意思,鴿子做不到啊!另外,有些地方的人愛吃鴿子,鴿子送信途中甚至可能“因公殉職”。王老師生活的城市長春,旁邊有個伊通縣就以燒烤鴿子聞名,很難有鴿子能夠活著飛過伊通的上空。雖然飛鴿傳書成功率較低,但古人也有提高成功率的辦法,用多隻鴿子傳遞內容相同的信件,活著飛回去的概率就大了。

在家書抵萬金的時代,收到家人或朋友的信件是十分不易的事,所以才會倍感幸福,這種幸福感在通訊發達的今天是很難體會到的。所以古人倍加珍視信件背後所帶來的情感慰藉,那才叫“紙短情長”。在車馬慢的時代,情侶間寫一封信寄出,收到時可能已過去半年。所以說那個時代“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不像現在,手機隨時可以撩一撩,半年時間都談完好幾場戀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