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共衛生問題的死亡:查德威克的殯葬改革設想

自古以來,死亡就是人類無可逃避的重大話題。面對死亡的困擾,西方基督教為人類提供了一種終極關懷,它認為人活在世上都揹負原罪,只有信仰上帝,祈禱懺悔,才能洗清罪惡,死後進入天堂,偏重從抽象的宗教倫理考慮死亡事務。19世紀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後,由於城市死亡人口的迅速增加,墓地空間嚴重不足,這種信仰受到挑戰,人們開始從公共衛生與社會發展角度考慮死亡問題。

作為近代英國最為重要的兩部社會改革法案——《1834年濟貧法》與《1848年公共衛生法》頒佈實施的實際主導人,埃德溫·查德威克(Edwin Chadwick 1800-1890)將個體死亡及相關事務處理置於工業化與城市化語境下進行考察,著力從公共衛生安全與廣大民眾身心健康、國家民族後續發展等角度考慮死亡問題,使得針對個體死亡事件的處理不再單純是家庭社區的瑣碎民俗文化儀式,更是關涉公共衛生安全、國家社會發展與民族繁榮興旺的盛大事項。

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死亡:查德威克的殡葬改革设想

埃德溫·查德威克(Edwin Chadwick 1800-1890)

在查德威克看來,隨著19世紀以來英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農業文明時期的殯葬禮俗已完全落伍,不論是死後屍體管理、墓地埋葬,還是具體的葬禮服務,都不適合現代城市與工業文明的發展需要,需進行調整變革。對此,他於1843年出版《一份補充報告:城鎮殯葬實際問題的特別調查結果》(A Supplementary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 Special Inquiry into the Practice of Interment in Towns),從衛生、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角度指出英國傳統殯葬服務的弊端,倡導殯葬改革。他的論述涉及工業化與城市化時期人們對死後身體的衛生、管理與文化精神層面之思考,值得細細體味。

衛生健康學視域下的死亡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國家,隨著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多與工業汙染的惡劣影響,各類疫病氾濫成災,城鎮死亡人口也隨之不斷膨脹,致使傳統墓地供不應求,很多私人開始自主開發墓地,他們只圖賺錢營利,不考慮衛生條件,使得這類墓地四處浸透著黑黑的屍體腐爛物。

在19世紀初,英國許多私人墓地每英畝的土地埋葬人數超過了2300人。而據當時科學估算,每英畝土地每年埋葬人數在110人以下,才不會汙染衛生。於是,擁擠的墓地成為英國社會中威脅民眾健康與公共衛生的最大汙染源。而且,為埋葬不斷增多的死者,許多城鎮還切碎屍體,以騰出更多空間。這些腐爛屍體會造成嚴重汙染,危害人體健康,而如果屍體本身就有致命病菌,再將之砍碎,那麼這些病菌就會在空氣中加速傳播。為此,查德威克強調國家必須接管墓地修築,依據衛生原則創建乾淨清潔的國家公墓,實施專門管理,監督下葬流程,確保其符合衛生標準。

而此時英國勞工階層過分看重屍體的感情則讓這種衛生威脅更為巨大。當時的勞工大眾普遍貧窮,很多人只有一間住房,大部分民眾在親人死去,等待埋葬的過程中,其全部家庭生活就在屍體旁開展,家庭成員們吃飯、睡覺、工作甚至嬉戲都在屍體周邊進行,而這屍體,很可能已覆蓋大量致命病毒。19世紀英國勞工階層流行一種死亡文化,認為死後身體和靈魂會互為感知,為此他們鼓勵親人接近屍體,對屍體進行關懷、照顧。此外,他們也看重葬禮儀式,努力提供他們所認為的“體面”葬禮,以此表達對死者下葬歸天的尊重,認為貧民葬禮既沒有體現出傳統葬禮的社區和家庭價值,又沒有顯示靈與肉之間的溫情關係。

為給死去親人準備體面的葬禮,人們千方百計地籌集資金,很多民眾要為此耗費很多時間,這導致在很多勞工階層的家庭中屍體長期死而不葬,與活人親密接觸,不僅汙染了家庭環境、給公共衛生帶來威脅,還致使人們對工作產生消極態度,精神上也抑鬱難安,頻繁接觸死亡也容易滋生生命苦短、需及時行樂的悲觀情緒。為給工人階級營造健康衛生的家庭環境,提升其工作熱情,消除不良情緒,使他們能以更好的精力和精神面貌參與工作,多做貢獻,查德威克對此進行調研後,認為國家應杜絕長期停屍家中的現象,創建國有化停屍房。

在具體殯葬服務問題上,查德威克也認為存在鋪張浪費與環境汙染隱患,為此,他主張建構國有化的殯葬服務體系,適當引入商業競爭模式,打造精品化高規格無汙染的國有殯葬服務體系,面向整個社會公開招標,允諾優勝者將獲得國家特許的殯葬經營權,但其服務需受國家規範,由政府審核殯葬服務承辦人資質,並委派官員監督指導。在他看來,這種國有化體系不僅可保障葬禮服務的衛生健康,更能為國家節省金錢,規避社會資源的鋪張浪費。

通過創建國家公墓、設立停屍房與構築國有化殯葬服務體系等規劃,查德威克試圖徹底消除墓地及屍體對社會發展的威脅,強化國家對社會大眾死後身體的管理,避免屍體病菌對民眾家庭與公共衛生的威脅,讓廣大民眾不要過分聚焦屍體,以更好的精神狀態和精力投身工作,服務國家。

社會管理學視域下的死亡

在保障衛生安全基礎上,查德威克也很重視針對死後屍體的科學管理,認為死後屍體的搬移工作應由負責通報死亡的市政權威人員安排,在屍體尚未正式下葬前,政府必須任命資質合格的醫生檢查員,仔細地觀測屍體,避免存在假死現象或致命性病毒細菌蔓延威脅的可能。在查德威克看來,這樣做是國家為其子民構築溫馨健康家庭小環境的責任體現,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有效保障亡者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使得男性能為國家經濟發展多做貢獻,女性也可專心操持家務。

為保障屍體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查德威克做了詳細規劃:首先,國家要委派專業醫務人員,深入到死亡者家庭,對屍體進行仔細檢查,並予以詳實記錄,報告死亡原因。在屍體移走前不得離開,以防止屍體上病菌擴散對周邊人士的影響;其次,專業醫務人員需負責將屍體移往停屍房,並通知葬禮、制定葬禮服務的費用預算。搬運過程中,醫務人員要在屍體身上用繩索拴個鈴鐺,以防其突然復活,便於搶救;第三,醫務人員要儘可能瞭解死者詳細信息,包括其家庭成員和鄰居,記錄其姓名、年齡、地址、職業、成員關係及死亡細節;並在此基礎上,考察社會環境變化對民眾死亡數據的影響,進而為規避同類死亡事件設置預防草案,以盡力避免那些可控的死亡事實。第四,針對因犯罪謀殺致死的家庭,要重點關注,仔細瞭解,以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打擊此類行為,幫助國家遏制犯罪。

通過這樣一種詳細完整的屍體管理程序設計,查德威克全面掌管了原本屬於家庭私有的死後身體,使廣大民眾家中原本會造成衛生汙染和心理抑鬱的屍體變為政府宏觀調控的棋子,幫助國家在社會政策的制定上發揮作用,從而使得原本屬於家庭個體的死亡事件成為行政公務。國家也可適當通過護理與監控屍體,發掘出許多可資利用的犯罪與環境汙染等信息,為城市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現實參考。有學者認為:這是歷史上人們首次開始從根本上將個人屍體視為社會問題,且將之視為法律、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各類問題調查研究的必備參考和核心因素。

精神文化學視域下的死亡

根據查德威克的規劃,死亡細節受到無所不在的國家監督,國家不但負責屍體管理,還要管控整個殯葬服務程序,並在國家公墓上舉行葬禮。這種屍體由傳統家庭空間向經過國家統一設計的停屍房轉移也意味著社會文化的轉變,停屍房內沒有家庭成員和朋友,由國家公務人員進行統一巡查,工人階級之前“親近屍體”的文化傳統不復存在,殯葬服務也開始逐漸從屬於國家。而殯葬服務國有化體系的構築更能有效抑制殯葬服務市場的混亂和浪費,節約財政和民用資源。

不過,查德威克不僅致力從世俗意義上的國家管理與社會發展角度關注死亡事件,也非常重視死亡事務給民眾帶來的信仰與精神刺激,注重通過適當的精神引導,突出死亡的價值意義。畢竟,他也清楚,喪葬禮俗不是純粹世俗化的事務,它夾雜著民眾對終極歸宿的關懷,蘊藉著生者對死者的悼念與追思,同時也體現出廣大民眾視死如生、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因此,殯葬服務的推進開展不僅向人們昭示出某個個體生命歷程的終結,也展露出更多活人向死而生的生命熱情。

為提升死亡事件對在世者的積極作用,查德威克極為重視針對屍體進行細緻徹底的衛生消毒處理,並通過複雜周密的管理程序,保證讓屍體最大可能地遠離生者,不讓他們發生聯繫和接觸,保障民眾身心健康,同時也促進活人社會的文化風氣不過分地關注死亡,擺脫由此帶來的哀傷抑鬱與消沉悲觀情緒,煥發出積極向上的生命激情。因此,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查德威克是用新時代民眾追求的身心健康、家國發展等實用主義文化取代了傳統的神秘主義死亡文化,讓民眾從陪伴屍體的窘境中解脫,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以積極上進、樂觀奮發的精神面貌參與工作。而且,他也倡導減少社會大眾的葬禮文化對社區、家庭和尊嚴的過分強調,注重從國家社會發展、民族精神凝聚等角度挖掘死亡的文化價值。

通過國家公墓,查德威克進一步凸顯了個體死亡的精神意涵。在他看來,國家公墓的創建代表了一種人人能夠享受得到的重要福利,是英國政府對下層民眾的精神補償,因為國家的墓地修築寓意深遠,可被視為通往未來世界美好如畫的公共空間,能有效撫慰社會失敗人士,讓他們暫時擺脫現世生活的困頓苦楚,對死後世界有一個美好玄妙的信仰寄託。而對於國家精英人物的死亡處置,查德威克主張要在國家公墓上舉辦盛大隆重的國葬儀式,以吸引全社會民眾的共同關注,宣傳死者生前的卓越事蹟,擴大其善行影響,為全體民眾樹立學習榜樣,鼓勵民眾按照此類優秀傑出人士的品行素質嚴格自律,淨化社會道德風氣。

經過查德威克的設計,國家公墓不僅可避免墓地擁擠引發的衛生問題,還能成為民族道德改良與社會風氣淨化的助推器,尤其可以通過國家公墓榮耀葬禮等大規模祭奠儀式為社會樹立道德榜樣,製造善良典型,引領風氣淨化。同時也使廣大下層民眾感受到國家關懷,緩解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死亡:查德威克的殡葬改革设想

埃德溫·查德威克寫作的《一份補充報告:城鎮殯葬實際問題的特別調查結果》(A Supplementary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 Special Inquiry into the Practice of Interment in Towns

殯葬服務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與生命禮儀,與平民大眾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聯繫緊密,牽涉到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是能促進與引領個人、集體乃至國家社會進步發展的關鍵要素。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快節奏生活狀態以後,人生三大禮儀——出生、婚姻與死亡禮的前兩者都因城市生活的快節奏而逐漸淡化,唯有死亡是不可迴避的。人終有一死的確定性使不同時代的人們都會根據社會現實,構建相應的殯葬服務體系,來寬慰與激勵生者。查德威克的改革理念就是殯葬服務如何適應工業化城市化新時代的經典回應,他的思考對身處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階段的我國殯葬事業發展也有重要啟示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