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妙玉,《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之一,本是蘇州人氏,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但她父母早亡,三歲出家,自小由極精演先天神數的師父帶在身邊養大,帶髮修行 。

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後來,賈府起造大觀園,預備元春省親。王夫人被妙玉的佛學修為所折服,因而請她進賈府,入住櫳翠庵。

妙玉一生在佛院庵堂度過,可她塵心未盡,自從進了賈府,與有“半師之分”的邢岫煙情誼更深,對寶玉暗生情愫。

曹雪芹對妙玉下的斷語云: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而這些,正是妙玉悲劇命運的所在。

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01 沉湎過往,不能面對現實的自我幻滅

誠然,妙玉出身大家世族,長於頗有修為的高人門下,天賦聰慧,資質不凡,精於茶道,深諳音律,自有其睥睨一切的資本,因此得到了"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的讚譽。

但是,且看紅樓諸人對妙玉的評價——

王夫人: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傲些。

賈寶玉:他為人孤僻,不合時宜,萬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邢岫煙:他因不合時宜,權勢不容……他這脾氣竟不能改,竟是生成這等放誕詭僻了……這可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麼道理。

李紈:可厭妙玉為人,我不理他。

惜春:妙玉雖然潔淨,畢竟塵緣未斷。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裡就有一個“糧食與蔬菜”和“詩和遠方”的關係問題。妙玉面對的現實是寄人籬下,命運若蓬若萍,可她卻卻不能正視現實,一味活在自我打造的幻境之中,沉湎於過往而無法自拔,無疑是一種自我欺騙罷了,其結果能如意嗎?

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驕傲是有代價的,正所謂“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良木摧於刀斧,朽木得以延年”。

試看才高天下、志存高遠的蘇軾,在謫居黃州期間,也不得不順勢而為,開荒種田,因此而自號“東坡居士”。這就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人生總是充滿變數的,痛苦與失意總會不期而遇,這時候,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走出不愉快的往事,說能說的話,做可做的事,走該走的路,見想見的人,走出過去,走進新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02 檻內檻外兩不容的尷尬處境

古詩"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意為人生無常、終須一死。妙玉自號"檻外人",自勉蹈於鐵檻之外,超越生死,超出名利場。妙玉又贊"文是莊子的好",故自號"畸人",其要義在於特立獨行,純真無偽,通天道,遠塵俗。

然而現實呢?

判詞中"不潔不空"就是妙玉的真實寫照——既已經古佛青燈,卻又取中寶玉是個有知識有悟性的,芳心暗許;既已平視眾生,卻又在無形之中將人列為三六九等,青白有別;既已自詡“檻外”,卻又揮別蟠香寺而入住櫳翠庵,雲空未空。

寶玉生日,寶玉看到就妙玉“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的拜帖後,也自嘲為“檻內人”。其實妙玉既非“檻外人”,也非“檻內人”,她更像是一個迷失了自我而茫然不知所措的“迷途人”,在蒼茫人生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將要去向何方。

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任何人都不是遊離於這個社會之外的,在其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則是至關重要的。“認識你自己”,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放低姿態,方能活出尋常的好。只有堅持認清自己,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位置,像螺絲釘一樣深入下去,才能取得最後成功。

03 都雲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雲”,即是曹雪芹自序 。

在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實身份出現,對讀者講述寫作緣起。據他自述,他是依託自己早年在南京親歷的繁華舊夢而寫作此書。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猛然回憶起年少時家裡所有的女孩兒,覺得她們的見識才氣遠遠超過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祖上九死一生創下這份家業,當年自己身在福中,卻不務正業,不聽從父母老師的管教,以致長大後一技無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就將這段經歷和悔悟寫成小說,警醒世人。

小說裡,賈寶玉荒誕人生,對自己、對家族不負責任;賈雨村醉心官場而迷失自我;探春消極避世而遁入空門;林黛玉自我封閉而傷春悲秋......曹雪芹也許是想通過形形色色的人物歷程,提醒讀者思考,面對這個操蛋的世界,何以自處才是正道呢?

美國推銷大師喬吉拉德說過:我要微笑著面對整個世界,當我微笑的時候全世界都在對我笑。

滄浪之水——《紅樓夢》妙玉,悲劇命運背後的人生思考

​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沒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對人生最好的珍惜。正所謂態度決定成敗,無論情況好壞,都要抱著積極的態度,去認真對待生活。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司馬遷在《史記》中,借漁夫之口告訴世人:根據世道決定進退,超脫世俗豁然面對才是最好的人生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