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近期熱播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以精湛的製作技術還原了一個盛世大唐,在宮鬥劇滿天飛的網絡時代,用標新立異來形容這部劇一點也不為過。

在劇中,靖安司主事徐賓假借大案牘術之名,將死囚張小敬從獄中拯救出來,用來捉狼衛。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徐賓拯救張小敬是出於私情。那麼作為領導的李必,身系大好前途和大唐安危,為何敢啟用死囚張小敬呢?

這就是李必的用人之道,他第一次遇見張小敬時,就告訴他:“我有辦法能讓你死罪豁免,過了今日,你便可以無罪之身,在長安逍遙快活。”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李必的承諾從心理學上可以用期望定律來解釋。

期望定律的核心意思是說,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結果就會出現。

這個定律被廣泛用於企業管理中,如果管理者相信下屬,並給對方一定的期許,那麼,下屬就會按照上司的期許目標奮進。

李必作為靖安司的管理者,他不但給了張小敬活命的許諾,而且願意相信張小敬。儘管他後來知道了張小敬不是通過大案牘術推選出來的,他也充分信任張小敬。

面對老師何監的勸說,他選擇相信張小敬;面對郭將軍的好心提醒,他選擇相信張小敬;面對靖安司大小官員要求罷免張小敬時,他力排眾議,依然選擇相信張小敬。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這就是張小敬願意捉狼衛的一個重要原因。

縱觀歷史,很多有魄力的歷史人物在用人上都能做到這一點。西夏建國初期,西夏皇帝李元昊大膽啟用宋人張元,封他為西夏太師,權力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為了讓張元精心輔佐他,他甚至不惜偽造聖旨,將張元的家屬從開封府的牢獄解救出來,接到張元的身邊,這就是李元昊給予張元的期許。

面對李元昊的信任,張元感恩戴德,他以極大的熱情回饋了李元昊。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圖來源網絡

李元昊建立西夏國震驚了大宋皇帝,大宋皇帝一怒之下,發兵數十萬西征李元昊。

面對來勢洶洶的大宋軍隊,在張元精心謀劃和佈局下,李元昊數次重創宋軍,大宋皇帝只好承認了李元昊建國稱帝的事實。

李必和李元昊兩個人的用人之道都可以用心理學上的期望定律來解釋,期望定律指出,當你對一個人期望較高,總是給對方鼓勵時,對方就可能成為你期望的樣子。

01、老師和學生

199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組測試小學生智力的實驗,他選出班級上的部分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學生會大器晚成。期末考試的時候,當羅森塔爾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比第一次測試高出了許多。

其實,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都是從班裡隨機挑選出來的,和其他同學沒什麼區別。

羅森塔爾認為,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這些學生得到了更多的照顧和關懷,因此他們的成績得到了改善。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裡面一句話:“沒有壞學生,只有壞老師。” 一位好老師,會通過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正向的引導,就像我們上面舉的例子羅森塔爾,他給了學生積極的鼓勵,學生的成績提高了。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相反,前不久發生在陝西商洛商丹中學的老師辱罵學生事件,不但沒有讓學生成績提高,還讓其揹負上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期望定律的本質是一種正向的心理暗示,老師說一句如果你能夠把這股勁用在學習上,相信你以後絕對會成大器遠比你是個廢物的效果強很多。

除此之外,期望定律還可以用上下級之間。

02 老闆與下屬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得知他離職了。因為老闆太過苛刻。他說端午節的時候,公司進了一批粽子,大家都以為老闆是給員工準備的,心想老闆總算有點人情味,結果端午節那天,老闆給他們一人發一個已經過期的冰淇淋,大家都悄悄扔了,他們部門的領導沒注意吃了,結果鬧了一晚上肚子。

這還不算什麼,部門同事的電腦壞了,因為修理工沒來他自己修,結果老闆當著全公司人的面訓斥他,找他不是來修電腦的,弄得同事很尷尬。

一個好的老闆會充分利用期望定律,通過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刺激員工的積極性。

被稱為網紅企業家的董明珠就是期望定律的忠實踐行者,她多次在公眾場合宣佈給員工加薪,甚至告訴她的8萬員工,房子的問題公司來解決,你只要好好上班就好了。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董明珠對員工的激勵讓她備受尊敬,員工自然也願意跟著他幹。

相反,一個不合格的領導總是高高在上,喜歡畫大餅糊弄下屬,甚至不相信下屬,使各種小手段小把戲整治你,這樣心胸狹窄的領導,只會讓員工失望。

03 父母與孩子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勵志電影《阿甘正傳》的男主角阿甘是一個智商只有75的少年,但是阿甘的媽媽經常鼓勵他 “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強不息。

阿甘的媽媽沒有逃避孩子先天弱智的事實,而是大膽的接受,給他足夠的愛和鼓勵,送他去上學,鼓勵他交往。也正是這種正面的激勵,阿甘最終也逆轉了自己的劣勢,擺脫了低智商的影子。他成了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億萬富翁。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很多人都聽過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上學的時候,總是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老師認為他是個低能兒。老師早來愛迪生的媽媽,希望愛迪生退學。

愛迪生的媽媽決定把兒子帶回家,自己來教。在回家的路上,愛迪生問媽媽,老師說了什麼。

媽媽對愛迪生說:“老師誇你很棒,說學校老師已經教不了你了,讓我來教你,以後我們在家裡學習。”後來,愛迪生逐步成長為美國偉大的發明家。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當然,對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並不等於對孩子說謊,欺騙孩子。小時候聽媽媽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子偷了東西,媽媽不僅沒有懲罰他,還還誇他能幹,孩子受到鼓勵繼續偷,母親繼續鼓勵,孩子越偷越膽大,最後被人當場抓住,送到劊子手那裡執行死刑。

在執行死刑之前小孩說自己想和母親說句話,母親立刻走上前去,沒想到兒子用力咬掉了她耳朵,母親驚恐不疑。

小孩哭著說,如果我第一次偷東西的時候,你就能教訓我一頓,我就不會落到今天這個結局。

這樣的事情也常常在現實中發生,4月中旬上海一名17歲的中學生在學校與其他孩子發生了矛盾,在回家的路上,又和母親發生了爭吵,途經上海蘆浦大橋時,孩子推開車門,抹著眼淚朝著跑向橋邊,翻出欄杆,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慘劇的發生,讓我不僅僅替年輕的生命可惜,更心疼孩子的母親。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卻以悲劇收場。

這也給了我們廣大家長提了醒,當孩子受傷的傷的時候,學會通過期望定律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可以有效地解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讓家庭關係呈現良性發展。

04 自我激勵

很多人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對自己的長相不夠自信,內心自卑不敢和人接觸,對自己沒有信心完成的事情充滿恐懼。

面對自己喜歡的人,覺得自己不夠好;想要考研,覺得自己沒那個能耐;想要創業,卻又害怕失敗,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卑中,一次次錯失機會,最後什麼也幹不成。

期望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有自信心,對自己懷著期望,他就會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因此,當我們陷入自我否定時,不妨給自己一些正向的鼓勵。

俞敏洪曾經在一次大會上講到,在堅持自己理想這一點上,他在小時候就學會了。

俞敏洪考大學考了三年,第三年考入北京大學,就連他自己也說,自己只是想要上大學,他的理想中並沒有北京大學。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明知道徐賓騙了他,為何還敢用張小敬

期望定律適合被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你對自己做得事沒信心時,可以給自己一個期許,並給你自己足夠的信心和勇氣,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你最終取得的進步連你自己都會感到驚歎。這就是期望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

生活中,無論是老師教導學生,還是上級管理下屬;無論是父母教育孩子,還是自我的相處,運用好期望定律,就會收穫不一樣的結局。如果你不知道和人如何相處,那麼請你記住期望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