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管理還是先有經營?管理大於經營還是經營大於管理?

先有管理還是先有經營?管理大於經營還是經營大於管理?

先有管理還是先有經營?管理大於經營還是經營大於管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這樣的爭論。其實辯證來看,管理和經營如同一對雙生子,伴隨著一個企業從小到大的始終。


一個企業的階段不同,側重也不同,小企業要活下去,就需要定位側重於經營。等成長到一定規模之後,就需要側重於管理。

經營與管理是企業兩個永恆的課題,也是人們最熟悉的常用語,但常常被人將其等同或者混同;在實際中,我們很多的迷惑,起源於對這些基本概念及常識的錯誤理解。其實,無論是經營,還是管理,都沒有那麼複雜,最有效的企業管理往往來自於人所共知的常識。

把握經營與管理的本質,也是正確把握公司政策的重要前提。

在企業實踐中,經營是先於管理出現的。管理是經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經營與管理越來越多地融合在一起。但這並不能否定兩者在職能和內在運作機理上的差異。

經營的目的就是效益最大化


經營,對於任何組織來講,都是組織目的的最大化,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賺錢。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賦予經營本身以下主要特徵,並使得經營與管理有了本質性的差別。

經營是以客戶為中心。企業的效益並不是來自於企業的內部,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只有通過市場,實現從產品到商品的驚險一跳,並被客戶所認可之後,企業才有可能實現效益。客戶是企業生存之本,為客戶服務是企業存在的惟一價值和理由,因此它是企業效益的源泉。

經營具有擴張性。經營具有很強的外部導向性,企業只有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擴張到更大的範圍,才有可能為更多的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

經營必須民主決策。經營涉及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決策必須有理性和智慧,使得權力智慧化和知識化。經營的決策如果僅僅成為少數人的權力是可怕的。

經營注重整體。因為經營要在整體層面上把握眾多的客戶需求、市場格局和走向。經營必須有大思維,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經營的通行規則是競爭和優勝劣汰。經營的基本原則服從於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就是叢林法則,即物擇天競、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經營必須保證公司有前途。對企業自身來講,經營的未來價值在於使企業保證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從而保證企業可持續的發展。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最大化


管理的目的服從於經營的目的。企業內部的管理並不能解決企業賺錢的課題,但它能為企業賺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管理就意味著高效率,管理就是與低效率作鬥爭的工具與手段。

實現效率最大化的目的,賦予管理本身以下主要特徵,並使得管理與經營有了本質性的差別。

管理必須以工作績效為核心。企業的效率在內部表現為工作績效,它包括組織的績效和個人績效。效率來自於工作績效,管理的高效率,是通過工作的高績效體現出來的。企業強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持續地提高組織內部每一個環節和每個人的工作績效。管理的核心價值觀是效率。

管理具有控制性。相對於經營的擴張性而言,管理具有明顯的控制性。這一特性的存在基礎是由管理的目標決定的。放任自由是最沒有效率的狀態。高效率必須建立在有效控制的基礎之上的。

管理必須權威執行。民主經營決策之後,進入管理的實施程序,在這一過程中,最關鍵和核心的要點是管理的權威性。

管理注重細節。因為效率存在於細節。管理不存在驚天動地的大事,管理不會造就英雄。

管理通行的規則是合作和適者生存。合作包括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所有組織成員的合作,因為合作是產生高效率的重要途徑。正因為管理是以公平的規則和標準面對於所有的員工,因此是否遵循管理的規則和能否達到管理標準的要求,決定了員工能否繼續為企業服務。

管理起源於企業的經營行為和經營的目的,管理的使命應服從於經營的使命。從這一層意義上講,管理定位於工作效率的提高,這是管理的目標,同樣也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先有管理還是先有經營?管理大於經營還是經營大於管理?

經營與管理的動態均衡


經營與管理在目標指向、定位與功能上是有區別的,但兩者又是統一的,統一於企業這一功能組織中,作為企業的兩種職能,相互依賴,共同作用,進而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

企業經營與管理的關係就如太極八卦圖,兩者在其中實現了完美結合,這也就是一種均衡,這種均衡就是一種“有灰度”的美。所謂的均衡,在經濟學意義上講,就是指在相互作用的關係中,每一方都同時達到了約束條件下可能實現的利益最大化目標,因而這種狀態可以長期持續存在。經營管理的結合就是:依靠管理的高效率,來實現經營上的高效益。當然,經營與管理的均衡並不排斥企業在重點上的關注。企業依據對方向與節奏的把握,在一定時期將重點放在經營或管理上,正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兩者的均衡。

但在現實中,很多企業沒有實現這一均衡,即經營與管理是失衡的。主要表現是過分重視經營,將全部的精力聚焦於企業的效益,或者將經營替代管理,先進的經營模式與落後的管理並存。而在現實中,一些只重經營不抓管理的企業的成功或輝煌案例,為很多企業忽視管理問題提供了藉口。對於中國企業來講,管理無疑是一塊“短木板”。結果是,管理蠶食了經營的效益,經營的效益因為失去管理效率的支撐,最後導致企業難以持續生存。

所以從長遠來看,經營的輝煌永遠是短暫的,只有實現了經營與管理動態均衡的企業才能基業長青。均衡就是生產力的最有效形態,擰麻花原理同樣適用於經營與管理的關係。

經營與管理的核心價值觀


客戶導向下的效益是經營的核心價值觀,而管理的核心價值觀是效率。兩者無疑是有差異的,但也有共性存在,兩者最重要的共性在於它同屬企業的兩種職能。效益與效率的共同基礎是績效。因而它們具有共同的價值主張,這就是高績效。所以說,企業的高績效文化,其本源是由企業經營與管理的本質決定的。

為什麼是高績效?因為從廣義來看,不論是經營的高效率,還是管理的高效率,其基礎都來自一個共同的價值鏈“管理是為了組織的績效而存在,是使一個機構能夠產生外部績效的工具”(德魯克語),外部績效是企業效益的前提條件。

從客戶角度來看,其價值觀非常樸實務實,即低價、優質和完善的服務。他在選擇企業時,實際上是對企業效率和績效的選擇。因為只有實現高效率和高績效的企業,才能符合其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客戶的價值觀決定了企業的價值觀,經營與管理的核心價值觀也由此而定。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就是建立在這一基本價值觀之上的。

在經營模式方面,企業的宏觀商業模式是客戶化導向,產品的發展路標是客戶需求導向,把為客戶提供完善和及時的服務作為公司存在的唯一價值和理由。

在管理模式方面,企業的微觀商業模式就是流程化的組織建設,完成企業諸元素從端到端、高質、快捷、有效的管理。

在內部核心價值觀方面,相應地構建以高績效為特徵的企業文化。從整體上看,這一模式將客戶價值、企業效益、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高績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一種有效的和諧,一種動態的均衡。

先有管理還是先有經營?管理大於經營還是經營大於管理?

構建企業的太極圖


從世界一流企業的實踐來看,因經營領域、服務的客戶的不同,在經營模式上差異很大,但不同經營模式的企業都取得了成功,也就是說,在經營上並不存在世界一流。但同樣也會發現,那些世界領先的企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就是世界領先的一流的管理,並實現與經營的動態均衡。作為比較與衡量指標,就是人均效率。世界領先公司在許多方面不具可比性,但高於一般企業的人均效率是其優秀的主要標誌。

或者說,世界一流企業的高效益的背後,是由一流管理產生的高效率支撐的。中國企業在前期發展階段,將企業的重點定位於經營,對於一個還十分弱小的公司來講,無疑是明智的選擇,因為“活下去,是企業的硬道理”公司要活下去,要成長壯大必須將企業的效益放在首位。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必須依據公司的現狀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轉換企業戰略的重點,強化內部的管理,通過引進世界一流企業的管理體系,在管理上與一流企業接軌,通過管理的效率,來促進經營效益的提高。

對於公司各部門、項目團隊及其主管來講,隨著個人績效承諾制度的實施,他們已經不是單純的職能部門或職能管理者,公司強化了其身上的經營職能,各部門的幹部實際上已經轉化為集管理職能和經營職能為一體的管理者。因此管理者面臨著一個迫切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轉換問題,進而實現個人在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均衡。

在經營職能上,必須真正建立內外部客戶導向意識,整肅內部流程,實現個人的績效承諾,從而支持公司整體目標的實現。

在管理職能上,必須建立人均效率意識,通過強化內部管理,開發人力資源潛力,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提高本部門的組織績效和下屬個人績效。

為此,各部門及其主管除構建個人的太極圖:實現個人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動態均衡。此外,還需要構建所負責部門的太極圖:實現部門經營效益與管理效率的動態均衡。

溫馨提示:點擊關注回看往期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