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秦之掘墓人,西楚霸王倔強到底

翻開司馬遷的《史記》會看到有本紀、世家、列傳等,在本紀中大多是帝王之傳記,但司馬遷的十二本紀也有例外,一個例外是劉邦的老婆呂后,另一個則是劉邦的對手項羽。

按照成者王敗者寇的定律,項羽無疑是個失敗者,這點毫無疑問,但司馬遷似乎對於項羽更加偏愛一點,身為史官如實記錄史實是本職,可史官也是平凡人,難免有英雄情結,這樣使得《項羽本紀》不輸其他帝王本紀。


項羽:秦之掘墓人,西楚霸王倔強到底

影視劇中項羽


◎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此記載出自司馬遷的《項羽本紀》,其情感多出自楚國被滅的不甘,以至於楚人在亡國後喊出如此讖言。但歷史就是如此有意思,曾經滅楚的秦最後真的亡於楚。

楚國雖然在戰國後期具有不可挽回的頹勢,可其上層建築中不乏有真正有才之人,他們的貴族並不都是飯桶,最起碼姓項的這一支楚人可以代表真正的楚國。

提到楚國,再提到姓氏項,那麼就離不開項羽,曾經的西楚霸王,那位擁有虞姬和烏騅馬的江東子弟。

項家是楚國的武將世家,其家族的標誌性人物除了項羽外,估計就是那位面對秦軍而戰死的項燕。

項燕的戰死是為楚國盡忠,而項羽作為其孫輩,從項燕死的那一刻開始,除了國仇之外,更揹負家恨,所以他一生的目標很直接也很明確,就是滅秦。

這樣明確的目標才會使得項羽在看見秦始皇的車隊時喊出:

"彼可取而代也。"

武將世家的性格,以及不可化解的仇恨才會讓項羽說出如此的話,而此時項羽一生的對手劉邦面對這一切說的含蓄的多。

滅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有一點就是個人,項羽的本身條件異常好,"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從記載看,項羽的身體素質特別好,根本不像南方人,反而更似北方大漢。

從史記中看,項羽的個人出場很平凡,除了身體素質好點,似乎沒有什麼特殊跡象顯示他後來不一般的成就。與司馬遷其他本紀中的帝王有所不同,就是他沒有什麼高級的出場背景音樂和畫面。

不但如此,而且項羽從小看來並不是什麼優秀的好學生,學什麼東西都沒有長久,經常半途撂挑子,理由還總是那麼充分。


項羽:秦之掘墓人,西楚霸王倔強到底

秦滅六國


◎滅秦需要一把好鏟子

項羽的出生背景註定他不會平平淡淡過一生,他或者說他們項家在等一個時機,畢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不管怎麼理解,最終是要楚國人來滅秦,這一點似乎是項家人終極目標。

公元前二零九年,這個對於項羽及家族的機會到了,因為陳涉吳廣起義了,為了響應和心中早已按耐不住的目標,項羽和叔叔項梁一起緊跟起義的步伐,迅速控制了吳中地區。

起義需要名正言順,雖然項家人是楚國人,可項家只是楚國的武將,並不是楚國王室的後人,所以如果他們想進一步發展,那必須尋找一個合理的代言人。

此合理代言人據謀士范增分析必須是楚國王室的血脈,意思很簡單,就是要姓熊的。於是楚國第二個楚懷王出現了,成就反秦起義的名義領袖。

秦朝雖然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各起義部隊都遭到了重創,連項羽的叔叔項梁都提前領了盒飯。

在此艱難時段,是需要項羽證明自己的時候了,一場鉅鹿之戰拉開帷幕,而鉅鹿之戰對項羽的人生具有意義。

意義一,控制楚國起義軍

在項梁死後的一段時間,項羽在楚國範圍內控制力還有諸多限制,當他殺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宋義後,就奠定了他的話語權。

擁有話語權是項羽接下來行動的先決條件,不然一切都是空。

意義二,瓦解秦軍最後主力

在鉅鹿之戰,項羽面對主要對手是秦軍主將章邯,兩者相互對峙,其實他們二人都無法再支撐,而章邯的境況比項羽更糟糕。

所以在趙高與項羽的雙重壓力下,章邯選擇了待遇稍好的一邊,投降了項羽。

意義三,震懾各國諸侯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這是戰後,各國諸侯見項羽的情形,完全一副臣子跪拜主上的感覺,此時項羽通過武力在諸侯間形成震懾力。

其實在這混亂的時局,面對各諸侯不同心思,項羽的武力是最有效的一種歸攏麾下戰力的方式。

意義四,滅秦目標基本已完成

瓦解章邯之後,秦朝基本已經剩下最後一刻了,那就是咸陽的最後抵抗。到這點,項羽的目標已經接近完成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很快就驗證了。


項羽:秦之掘墓人,西楚霸王倔強到底

入關中


◎實力不允許低調

項羽在收服章邯後,繼續向咸陽出發了,因為佔了咸陽才算是完全滅了秦朝。與此同時另一支部隊提前到達了咸陽,這就是劉邦。

佔領咸陽除了具有不一樣的意義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面子問題,特別是對於項羽來說更重要。

因為楚懷王規定,誰先入咸陽就為關中王,所以作為起義軍的實際控制人項羽不允許有人比自己先到達咸陽,那麼矛盾就來了。

解決矛盾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文鬥,二是武鬥。考慮到大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再加上項羽和劉邦名義上都歸屬楚懷王統帥,所以採取比較文明的方式——談判,於是鴻門宴準備就緒。

說實話,這種文雅的智商交鋒並不適合項羽,在這場宴會上項羽身上除了勇之外的特質以及其團隊的問題暴露無遺。

暴露一,不聽從唯一謀士范增之言

鴻門宴說是談判局,其實是項羽針對劉邦擺下的刺殺局,最主要是范增的意思。可惜從結果上看,范增在項羽這裡的影響力不大,或者說項羽聽不進其他符合時局的意見。

暴露二,家賊難防

項羽的刺殺局失敗還有一點重要原因,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是劉邦的親家,於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只存在"意",而實際結果。

暴露三,團隊和諧問題

無論是范增還是項伯,都說明項羽領導下的一個明顯問題,那就是團隊和諧問題。相對於劉邦方面來說,項羽的領導力確實有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而項羽缺乏足夠的領導力,這跟他的出身和性格有一定關係。

項羽進入咸陽,他所採取的措施與劉邦大相徑庭。

劉邦: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項羽: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項羽之所以如同一個破壞者一樣,除了與他性格有關外,最關鍵是他對於秦王朝的恨要比劉邦瓷實的多。

楚國是秦國所滅,項羽的爺爺項燕是秦人所殺,此兩點是別人不具備的背景。說到這裡也許就能理解項羽所做的一切,畢竟是個性情中人。


項羽:秦之掘墓人,西楚霸王倔強到底

鴻門宴


◎本紀人生

換個角度去理解司馬遷的本紀,若把司馬遷的本紀都看做實際統治過天下王者,那麼項羽是符合這一條件的。

在燒過咸陽之後,項羽成為各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個,所以滅秦之後就是重建楚國,當然楚國王者必須是項羽。

項羽在建立天下時沒有采取秦時的郡縣制,而是採用分封制,項羽一共分封十八個諸侯,而他自己為霸王。

項羽建立天下沒有稱皇帝,這是有諸多原因的,霸王似乎更符合他的需要。

需要一,上面還有名義的領導

雖然項羽已經控制全部局面,但是項羽還是歸屬楚懷王領導,即使是名義上的,項羽也不能以皇帝自居,否者置楚懷王於何地。

這恐怕就是雖具帝王之實,但卻不能擁有帝王之名。

需要二,霸王更符合實際

霸王在漢語中的解釋為霸者與王者,古稱有天下者為王,諸侯中最強大者為霸。將這句話與項羽的狀況相對應可能更為符合實際情況。

項羽通過武力實際控制天下,同時他也是諸侯中實力最為強大者,他與其分封的諸侯從某種程度上看是同等地位,都屬於楚懷王領導下,只不過他這個諸侯要特殊點,是實際操盤人而已。

需要三,項羽自己的需要

若將項羽和劉邦相比較,會發現項羽特別適合霸王稱號,無論是從其身材還是行事風格,似乎霸王是為項羽量身定做一般。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從記載中看,項羽是非常認可霸王這一稱號的,"自立"一詞表現異常明顯,其本身肯定是中意的。


項羽:秦之掘墓人,西楚霸王倔強到底

項羽分封十八諸侯


◎隔條江的悲情

項羽註定是個悲情英雄,用失道寡助來形容他是不準確的,只能說項羽是為滅秦而生,他最主要的作用短時間內集合所有滅秦的勢力。

可是英雄總有落幕的時候,而烏江就是項羽最後的舞臺。失去霸王之實,再失去虞姬和烏騅馬,亡秦必楚的讖言在此地畫上圓滿句號。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此言為項羽面對烏江亭長所語,項羽不肯過江東,絕不僅僅是因為自己一點點顏面,而是大勢已去,再回江東也成定局。

唯一遺憾的是項羽最後也沒有反思自身,用司馬遷的話來說"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但也許這就是項羽,更具有真實性,更加接地氣。

對於項羽一開始的目標來說,他已經超額完成。驗證了讖言,滅了秦,國仇家恨一併得以解決,也實現了曾經面對秦始皇車隊喊出的豪言壯語,所以對於他個人來說或許沒有什麼遺憾的地方了。

霸王屬於亂世,悲情留給後人體會,本紀是對王者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