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再次看完《南京!南京!》好多天了,一直遲遲沒有下筆,但心中總是有一些話想要說,不管對錯吧,至少是我對《南京!南京!》的體會,寫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供大家批評指正。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初看《南京!南京!》,驚歎於電影黑白的紀實感,彷佛並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看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再次看完《南京!南京!》,對陸川導演的冷酷和漠然產生了一種欽佩,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冷酷和漠然,才讓《南京!南京!》的評價並不高。陸川在這部電影裡運用了一個這類電影裡很少用到的上帝視角。我們更習慣於被害者的視角,這更能喚起我們對電影的認同感,而這部電影恰恰以一個更高的視角俯瞰這場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在赤裸裸的展現的同時,也喪失了同情心,喪失了觀眾的共情心理。

電影開始,採用了一種文字記錄的方式,冷靜的交代了事件的背景,為了強化這種冷靜,甚至沒有用日記,而是明信片,從這一刻開始,電影就進入了一種“我只看看,但一切與我無關”的狀態中。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和大部分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一樣,在南京淪陷的背景下,描寫了一群人的生存狀態,這裡我不對劇情做過多的描述,留待大家自己去看,我只想說說給我留下了極深刻印象的幾個場景。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首先是一小隊日本兵清剿中國軍人的時候進入了一個教堂,卻意外的發現了數以百計的到此避難的南京人民。從人數上說,中國人是日本兵的百倍,而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敵人”的時候,日本兵也是恐懼的。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但這群幾百個中國人,在面對僅僅十來個日本兵的時候,卻選擇了屈服和任人宰割,這是一種悲哀,但也是事實。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其次是對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描寫,活埋,關進木屋中燒死,將中國人聚在一起開槍掃射,這一幕幕的場景儘可能地還原了當時的狀況,每一個場景都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被屠殺的中國人很多,殺人的日本兵很少,但每一個被屠殺者的臉上都寫著“漠然”這兩個字,這種漠然不是視死如歸,只是無可奈何的接受自己被屠殺的命運,也許是因為太過於寫實,這部電影就討不到好了。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第三個場景是一場絕不公平的談判,日本軍方要安全區的人交出100個婦女,代表安全區的貝拉還幻想著以國際公約的規則對日本人進行約束,可是一句話就摧毀了安全區所有的幻想。最後只能屈服,向日本軍“獻”出了100名婦女。是啊,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自己對安全的幻想中,而所謂的安全,不過是惡狼們吃飽了或者還想著要點兒臉而已,任何對於規則所賦予的安全的幻想,都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強者才有資格說規則,弱者只能被迫接受而已。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電影的最後,日本軍人在廢墟上的慶典,讓這部電影更有了一絲諷刺的意味。

當以“上帝之眼”俯視戰爭 -《南京!南京!》

這部電影裡有很多個視角,角川的視角,唐先生的視角,姜老師的視角,伊田的視角,陸隊長的視角,戰地記者的視角(這是一個虛擬視角),以及上帝的視角,每一個視角都可以獨立展開,並且引發思考。這正是因為這許多視角的穿插變換,使觀影者很難從一條線順著往下走,很容易就陷入了混亂,但我認為這正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我想陸川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並不想刻意的喚起什麼,或者激發什麼,我把情況都寫在這裡,擺在你面前,至於激發什麼,喚起什麼,思考什麼,答案就留給觀眾自己了。

其實關於這部電影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說,我在這裡留下一個我思考的點,其他的交給給位條友去評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