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發生大蕭條,你該怎麼辦?


來源 | 龍馬人文歷史(網易號)


如果發生大蕭條,你該怎麼辦?

近日,經濟大蕭條成為一個越來越火的社會話題,過多的糾結於會不會發生經濟大蕭條、或者如何宏觀上應對經濟大蕭條,對我們而言,其實並沒有太多意義。

無論發生什麼,世界終將繼續前行,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更多的是要考慮個人和家庭的風險,如果發生經濟大蕭條,我們該怎麼辦?

所幸,經濟大蕭條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1929年,一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災難席捲全球,“大蕭條”成了形容那次全球危機的專門詞彙。從那次大蕭條中,我們普通人可以汲取一些寶貴的經驗。

大蕭條最直接的後果是大失業,據1932年9月的《財富》雜誌統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這個數字超過美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此外,還有1100萬農民在蕭條的美國農村苦苦掙扎。

工作將成為稀缺品,不論你學歷多高,能力多強,失業都可能降臨。不僅是單個成員,可能整個家庭都失去工作。這種大面積的普遍的失業,對於習慣了高就業率和超前消費的現代人是難以想象的。

在那時候的美國,200多萬人到處流浪尋找零工,有的是曾經的農場主,有的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有的是被解僱的高管,他們居無定所,到處遷移。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另一種城市裡的遊牧民族,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們逐“工作”而居。

如果發生大蕭條,你該怎麼辦?

一旦發生大蕭條,一定要保住工作,哪怕是再平常再辛苦的工作,有工作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希望。

保住了工作,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上次大蕭條的數據,美國社會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56%。

人們的收入減少後,會想方設法控制開支,社會消費降低,消費降低後,大多數工廠效益變差,人們的收入會進一步減少,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當人們沒有了消費慾望,一切資產都會貶值。

當時,美國的平均批發價格較1926年下降了34.1%,房地產的投資下降了73%,直到60年代,美國的房地產投資才回到1927年的水平。

在大蕭條下,投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一切資產都在快速貶值,最值錢的資產就是錢本身。

負債將變得異常危險,收入在減少,用於抵押的資產在貶值,而你的債務不會減少半分。

以住房貸款為例,如果您在大蕭條之前買了一套100萬的房子,從銀行貸款60萬,大蕭條發生,當房屋貶值到50萬時,您的房屋價值就不足以擔保債務了,銀行可以要求您提供額外擔保,或者要求您一次性還清欠款,如果您都做不到,那您的房子可能會被以50萬不到的價格拍賣,拍賣完房子,您還欠銀行10萬。最後,您等於花了五十萬租了房子幾個月。

如果發生大蕭條,你該怎麼辦?

所以,儘量不要讓自己有負債。

在大蕭條下,所有人都要省吃儉用,收集優惠券、參加各類打折活動是基本操作,排長隊領取食物救濟也是生活必需,在大蕭條之初,一些美國人囿於原來的身份,並不願意領取政府救濟,但很快生存的壓力就迫使他們改變了態度。

為了儘可能的省錢,當時的人們連刮鬍子的刀片鈍了都要磨了後再用,家裡的燈泡統統換成25瓦的,專門排隊去麵包店買隔夜的麵包,母親的衣服稍稍改了後給女兒穿。

以上這種勤儉的生活方式或許很難讓現在的年輕人接受,但是不用擔心,生活的艱難可以改變一切。

會不會出現食物短缺呢?

照常理,大蕭條並不會引起農作物產量的減少,但是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下降會影響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由於農產品生產變得無利可圖,當時的美國農場主甚至採取了破壞性的銷燬農產品的行動,這就形成了一幅相當荒唐的圖景。

一方面城市的貧民們由於無收入在忍飢挨餓,另一方面,鄉村的農場主們在銷燬農產品,我們歷史課本中向密西西比河裡傾倒牛奶的照片就來源於此。

如果發生大蕭條,你該怎麼辦?

那麼,大蕭條對普通人而言是否就全無益處呢?

當然不是!有些產業在大蕭條期間會愈加繁榮。

在大蕭條時期,普通人更多轉向花費不多的低端娛樂活動,那時,美國的電影產業空前繁榮了起來,年均電影票銷售量達到驚人的35億張,人均每年看28場電影,而我國2016年的人均觀影量還不到14場,同時,音樂唱片、書籍、雜誌銷售量大幅上升。

為了刺激經濟,美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數千個公共泳池或者網球場得以新建,70%的公共中小學校得以翻新或者重建,無數公共圖書館、社區醫院、公共廁所、城市排汙系統、公園、野營基地得以建立。

如果您的工作恰好與上述行業相關,或許你能成為大蕭條時代的寵兒。

從事其他工作的老爺也並非全無機會,如果您平時勤儉持家,積極儲蓄,沒有炒房,又不喜歡超前消費,在大蕭條到來之時有足夠的現金,那恭喜您,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

大蕭條也就是大洗牌。

如果發生大蕭條,你該怎麼辦?

您只需要靜待時機,在曙光初現之時出手購進已貶值到谷底的資產,原先遙不可及的夢想都可能成真,您可以圓您的別墅夢,可以送老婆一二折的二手奢侈品,可以買點古董烘托下自己的文化品位,也可以選擇換個完全不一樣的環境生活,從而徹底解決適應環境還是改變環境的兩難問題。

當然,以上所說的,都是美國,不見得適合別國。僅供參考。

歷史不斷重複,然而又不是簡單重複,真正需要去掌握的並非歷史上的那些事實,而是歷史背後的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