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

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在這一時期發生了二十九場至為重要的戰役,以下戰役按照時間節點一一為大家列舉出來。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黃巾起義

地點:河北省邢臺市鉅鹿縣

時間:184-186

參戰方:黃巾軍,東漢政府軍

戰局結果:黃巾軍敗亡

主要指揮官:張角、張寶、張梁、皇甫嵩、朱儁、盧植

基本概述: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討伐董卓

地點:中原、關中地區

時間:189-191

參戰方:關東聯軍,涼州軍

戰局結果:

關東聯軍勝,董卓棄洛陽遷往長安

主要指揮官:袁紹、袁術、孫堅、曹操、王匡、董卓、胡軫、徐榮、呂布

基本概述:董卓討伐戰,是東漢末年各地群雄組織地方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奪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軍起了內訌,聯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江夏之戰

地點:湖北省雲夢縣

時間:190年

參戰方:孫權軍、劉表軍

戰局結果:孫權勝利,黃祖遭斬首

主要指揮官:孫權、周瑜、淩統;黃祖、陳就

基本概述:江夏之戰是208年中國軍閥孫權和劉表在東漢末年的一場戰役。這是孫權和劉表在江夏附近駐守的部將黃祖的最後決戰。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兗州之戰

地點:兗州(治昌邑,今山東菏澤市鉅野縣東南)

時間:192年

參戰方:曹操軍,青州黃巾軍

戰局結果:曹操擊敗黃巾軍,取得兗州

主要指揮官:曹操

基本概述: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爾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宛城之戰

地點:宛城(今河南南陽)

時間:197年

參戰方:曹操軍、張繡軍

戰局結果:張繡勝

主要指揮官:曹操、典韋、張繡

基本概述:宛城之戰,又稱“淯水之戰”,是197年漢末三國之前軍閥曹操和張繡之間的一場戰鬥。張繡取勝,曹操敗逃。曹操損失慘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等都被張繡所殺。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易京之戰

地點: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

時間:197—199年

參戰方:袁紹軍;公孫瓚軍、黑山軍

戰局結果:袁紹獲勝,統一河北

主要指揮官:袁紹、公孫瓚、張燕

基本概述:中國東漢末年,割據冀州等地的袁紹率軍於漢獻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滅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公孫瓚軍的作戰。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紹率兵攻公孫瓚。公孫瓚只守不攻,袁紹遂設下伏兵。公孫瓚中伏後,心知必敗,逃回城中自殺。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官渡之戰

地點: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

時間:199—200年

參戰方:袁軍、曹軍

戰局結果:曹操獲勝

主要指揮官:袁紹、曹操

基本概述: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平陽之戰

地點:平陽、汾水

時間:202年

參戰方:東漢軍;匈奴和高幹聯軍

戰局結果:漢軍獲勝

主要指揮官:馬超、郭援、呼廚泉

基本概述:平陽之戰是漢獻帝建安七年(202年),司隸校尉鍾繇聯合關中將領馬超擊破幷州刺史高幹和匈奴呼廚泉的戰爭。南匈奴單于在平陽公開起兵反叛東漢,曹操派遣鍾繇去征討,久戰不勝,雙方僵持。幷州刺史高幹和河東郡太守郭援率數萬人馬,呼應南匈奴夾攻鍾繇。馬超臨危受命,奉詔討賊。最終憑藉馬超的驍勇善戰大破匈奴、高幹聯軍,斬殺郭援,平息這場叛亂。為朝廷(曹操)收復河北、平定遼東解決後顧之憂。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南皮之戰

地點:南皮

時間:205年

參戰方:曹操軍;袁譚軍

戰局結果:

曹操軍獲勝

主要指揮官:曹操、曹純、袁譚、郭圖

基本概述:南皮之戰是漢末205年的一場戰役。此戰宣告了袁紹死後爭奪其繼承權的兒子之一袁譚被父子倆共同的敵人、位列三公的曹操所滅。曹操已經重創了袁紹的另一子袁尚,他在南皮的勝利使他對華北平原的控制再無人能撼動,袁氏餘部則在追擊下北逃。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赤壁之戰

地點:赤壁、烏林

時間:208年

參戰方:孫劉聯軍;曹軍

戰局結果:孫劉聯軍勝利

主要指揮官:曹操、孫權、劉備、周瑜

基本概述: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合肥之戰

地點:合肥舊城、合肥三國新城

時間:208-253年

參戰方:曹魏(曹軍)、東吳(孫軍)

戰局結果:曹魏獲勝2次(215年、253年),雙方平手3次

主要指揮官:孫權

基本概述: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渭南之戰

地點:潼關、華陰等地

時間:208-253年

參戰方:曹軍;關中聯軍

戰局結果:曹軍獲勝

主要指揮官:曹操、徐晃、夏侯淵、賈詡、婁圭、韓遂、馬超、楊秋、李堪、侯選

基本概述:渭南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涼州拓展。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渭南之戰是一場講求深謀遠略,靈活用兵以智取勝的精彩戰役。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漢巴之戰

地點:漢巴

時間:215年

參戰方:曹軍;漢軍

戰局結果:曹操無奈,只好放棄漢中,同時遷移幾萬戶百姓回關中

主要指揮官:曹操、劉備

基本概述:漢巴之戰,是東漢時期曹操與劉備為爭奪漢中這一區域,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了漢巴(漢中、巴東地區,其中巴東的首府為現在的重慶),對劉備構成極大的威脅。劉備主動向曹軍發起進攻,採用法正的計謀,乘夜偷襲夏侯淵。第二天凌晨,劉備又派黃忠偷襲正在指揮修補鹿角的夏侯淵,夏侯淵遂被殺,張郃被逼收集殘兵回守陽平關。由於形勢更加嚴峻,曹操於是親自到漢中前線指揮。劉備命令部下堅守陣地,同時襲擾曹操的補給線,又命令趙雲、黃忠偷襲北山,燒燬了曹軍萬餘袋糧草。曹操無奈,只好放棄漢中,同時遷移幾萬戶百姓回關中。漢巴之戰的結果,進一步鞏固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漢巴之戰

地點:漢中

時間:217年-219年

參戰方:劉備軍、曹操軍

戰局結果:劉備軍獲勝

主要指揮官:劉備,張飛,趙雲、曹操,夏侯淵,曹洪

基本概述: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交戰雙方主帥分別為劉備、曹操。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此戰劉備佔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襄樊之戰

地點:荊州

時間:219年

參戰方:曹操、孫權;劉備、梁郟、陸渾群盜

戰局結果:關羽失荊州被殺,孫劉聯盟破裂

主要指揮官:曹仁、呂常、于禁、龐德、徐晃、關羽、趙累、樊友、孫狼、呂蒙、陸遜、潘璋、馬忠

基本概述: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援樊城,卻遭遇了“霖雨”、“漢水泛溢”,以致於水淹七軍。 [1-5] 關羽趁機乘船進攻,俘獲于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襄樊之戰

地點:夷陵(今湖北宜都北)

時間:221-222年

參戰方: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戰局結果:吳軍得勝,蜀漢元氣大傷

主要指揮官:陸遜、孫桓、朱然、潘璋、徐盛、劉備、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

基本概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曹丕伐吳

地點:曹魏和東吳交界地帶

時間:222-223年、224年和225年

參戰方:曹魏、東吳

戰局結果:勝負未分

主要指揮官:曹丕 孫權

基本概述:三國時期,曹魏開國之君魏文帝曹丕曾於任內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入侵敵國東吳,起因是當吳名義上還是魏的附庸時,吳主孫權拒絕將兒子孫登作為人質送往魏廷。這些入侵被分為兩部分。第一波進攻在222-224年,直至曹丕下令總撤退。第二波也是最後一波則在225年。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諸葛亮平南中戰爭

地點:南中

時間:225年

參戰方:蜀漢;南中叛軍與各蠻族

戰局結果:南中平定,蠻族歸心

主要指揮官:諸葛亮、朱褒、孟獲

基本概述:諸葛亮南征,又稱南中平定戰;是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平定叛亂而對南中蠻族發動的一場戰爭。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從此南中蠻族歸心,不再叛亂。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諸葛亮北伐

地點:隴西、關中

時間:228-234年

參戰方:蜀漢、曹魏、東吳(只對曹魏發動了幾次小型戰役,側面響應諸葛亮北伐)

戰局結果: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魏國大將司馬懿開始掌權。蜀魏兩國互相對峙消耗,北伐未能取得戰果

主要指揮官:諸葛亮、曹真、司馬懿

基本概述:諸葛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經7年。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石亭之戰

地點:石亭

時間:228年

參戰方:曹魏,孫吳

戰局結果:孫吳獲勝

主要指揮官:曹休、賈逵、朱靈、王凌、陸遜、朱桓、全琮、朱然

基本概述:三國時期,魏、吳兩國對江淮地區進行激烈的爭奪,都伺機尋殲對方主力。公元228年,吳國鄱陽(今江西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誘敵之計致書魏國曹休,表示願意叛吳歸魏,請求曹休派兵接應。曹休中計,率軍10萬向皖(故治今安徽潛山),與另外兩路魏軍同時深入吳地。孫權率軍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派陸遜、朱桓、全琮各率兵3萬,迎擊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桐城境)。陸遜等三路吳軍同時向曹休的軍隊衝殺、追擊,斬俘魏軍1萬餘人。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魏滅燕之戰

地點:遼東

時間:238年

參戰方:曹魏,燕國

戰局結果:

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

主要指揮官:司馬懿、毌丘儉、牛金、胡遵、公孫淵、卑衍、楊祚、王建

基本概述:魏滅燕之戰,為景初二年(238年),三國時期曹魏討伐公孫淵的一場戰役。東漢末年以來群雄割據,公孫氏一直佔領著遼東地區。隨著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加快,一度依附於魏國,但始終離心離德,暗中與東南的吳國政權勾結。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孫淵自立為王,是為燕國,並在魏國邊境進行騷擾。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時任太尉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雙方在襄平展開激戰,八月城破,公孫淵被俘。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興勢之戰

地點:興勢(今陝西洋縣北)

時間:244年

參戰方:蜀漢、曹魏

戰局結果:蜀漢勝利

主要指揮官:蜀漢:王平,曹魏:曹爽

基本概述:興勢之戰是指三國時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漢軍於興勢(今陝西洋縣北)擊退魏軍進攻的一場戰役。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姜維北伐

地點:陝西、四川、甘肅等地

時間:238-262年

參戰方:蜀漢;曹魏

戰局結果:雙方互有勝敗

主要指揮官:姜維、廖化、張翼、張嶷、鄧艾、陳泰、王經、司馬孚

基本概述:姜維北伐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姜維北伐曹魏的戰爭。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連年征戰,蜀漢的國力耗損過度。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淮南三叛

地點:壽春

時間:251年四月,255年正月,257年四月至258年二月

參戰方:司馬氏,王凌,毌丘儉,諸葛誕,文欽,東吳

戰局結果:司馬氏剷除反對勢力,完全控制魏國大權,為西晉代魏鋪路。

主要指揮官:魏國:司馬氏;叛軍:王凌,毌丘儉,諸葛誕,文欽,東吳(支援)

基本概述:淮南三叛,事情發生於曹魏後期,由於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亂皆為司馬氏所平定。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東興之戰

地點:東興

時間:252年

參戰方:曹魏、孫吳

戰局結果:孫吳獲勝

主要指揮官:司馬昭、胡遵、諸葛誕、諸葛恪、呂據、丁奉、唐諮、留贊

基本概述:東興之戰,發生於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十一月;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東吳的南郡、武昌、東興。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魏滅蜀之戰

地點:漢中、益州(今甘肅、四川)

時間:263年

參戰方:曹魏、蜀漢

戰局結果:曹魏成功吞併蜀漢,晉公司馬昭因此功封晉王

主要指揮官:鍾會、鄧艾、諸葛緒、姜維、廖化、諸葛瞻

基本概述: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263年8月,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魏軍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 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交州之戰

地點:交州

時間:270年

參戰方:西晉、東吳

戰局結果:

吳軍收復交趾地區,打破西晉三面包圍之勢

主要指揮官:司馬炎、孫晧

基本概述:三國末年,新建立的司馬氏晉國為統一,與東吳政權在交州所進行的一場戰役。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西陵之戰

地點:西陵

時間:272年

參戰方:孫吳、西晉

戰局結果:孫吳獲勝,攻克西陵,斬殺步闡

主要指揮官:陸抗、左奕、吾彥、羊祜、楊肇、步闡

基本概述:西陵之戰,是三國後期吳國陸抗進攻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殺叛將步闡的作戰。公元272年,吳國西陵守將步闡降晉,吳派陸抗討伐步闡。西晉朝廷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援救步闡,陸抗率主力對楊肇軍進行阻擊。兩軍接觸後,陸抗部將俞贊投降了楊肇,吳軍情況十分危急。陸抗針對俞贊可能提供給晉軍的情報,估計楊肇可能依俞贊之計先攻自己的薄弱環節,乃臨機應變,將計就計,連夜撤下夷兵,換上精兵。第二天,晉軍果然從原夷兵防守之處進攻,遭到吳軍沉重打擊。次月,晉軍無計可施,趁夜間逃遁。陸抗遂攻陷西陵城,將步闡等人夷滅三族,西陵之戰以吳勝晉敗而告終。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晉滅吳之戰

地點:荊州、揚州一帶

時間:279-280年

參戰方:西晉、東吳

戰局結果:

西晉滅吳,統一中國

主要指揮官:杜預、王濬、唐彬、王渾、周旨、孫皓、張悌、沈瑩、孫震、陸景

基本概述: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秭歸東)後,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三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朝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於是吳國宣告滅亡。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並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鬆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後,東漢末年以來分裂百年的中國復歸統一。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盤點#三國#時期二十九場主要戰役(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