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教育如何實現“低成本”轉型?

疫情讓線下教育培訓機構危機重重,轉戰線上是行業普遍的選擇。具體有哪些方法,教育培訓市場如何選擇自身的轉型路徑?作者結合案例,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线下教育如何实现“低成本”转型?

疫情就像是一個“深水炸彈”,對於線下業務進行持續衝擊,很多線下教育機構沒有復工也沒有招生,很多朋友已經把希望寄託在7月份之後的暑假。這次危機應該提醒很多門店老闆要留一個“Plan B”,同時也需要反思為什麼線下教育機構對於線下業態的依賴比其他很多服務行業要深?教育培訓市場如何選擇自身的轉型路徑?這已成為橫亙在創業者面前必須釐清的問題。

一、線下機構為何一直不想轉線上?

教育培訓行業特點,我概況為“三高”即“高度細分併購碎片化”、“高度依賴真人老師面對面”、“高度難測量和定型化”。有過培訓補習經歷或者帶過自家小孩報個補習班的朋友應該比較有體會。

正是由於個性化、差異化、碎片化,教育培訓行業才沒法進行壟斷,甚至BAT字節跳動等流量巨頭們也沒有特別拿得出手的教育王牌產品;又由於老師是教育內容、質量、過程的保證,無論採用什麼形式,面授的效果一直是最好的。這些特點導致了教育行業實際上成為了互聯網公司主動放棄的“一塊寶地”,也就造就了現在線下教育長期以來生存的土壤。

而線下教育機構對互聯網的利用從來都是在招生端,而在疫情期間突然加入了一個網課模式對很多線下教育機構來說已經失去了向家長“收費”的底氣,至多是鞏固下以往學習的效果。

很多傳統教育培訓機構也很清楚互聯網平臺化規模效益、高估值以及利用互聯網鏈接師資和學生不佔用場地的優勢,但這與他們似乎是完全不同的“行業”。實際上,線下教育機構對於數字化轉型甚至比很多公立學校還要“無感”,也更難轉型,其原因在於:

  1. 此前他們沒有學校招標的免費教育系統使用,即使疫情時有免費將來還是要收費的。線下教育機構很多是創業者,他們生存下去必須要考慮使用成本以及其創造效益統一,既能夠短期內脫困又能夠長遠助力轉型。
  2. 線下教育機構投入成本相對高昂,涉及整個老師教學習慣的調整、流量轉化的調整,以及對互聯網教育技術、使用體驗的敬畏和理解等,只有少數公司比如學而思、新東方等依靠線下龐大的現金流走通線上模式。

二、線下教育機構變革的不同路徑

第一種模式幫助線下教育機構轉型的模式OMO模式;這其中又可以細分為:

  1. 流量平臺模式,即互聯網流量平臺整個線下各種機構,這種類似教育行業的大眾點評或者美團模式,比如有決勝網等,但首先平臺得有足夠多而精準的流量分配出去。
  2. 雙師模式,把一線城市受歡迎的精品課程和老師內容以屏幕形式呈現給教育資源相對較弱的地區,其普惠度還是值得肯定的。
  3. 門店教學模式,比如abc360中興英語既有線上1對1外教平臺,也可以讓學生在社區門店中進行學習,線下有培訓老師教導、提升學生的專注度同時進行綜合輔導。

第二種模式是SaaS模式,很多教育系統服務商為線下教育機構提供直播課堂工具,並通過賣系統來進行收費模式,這些系統提供商在疫情期間他們受到釘釘、企業微信、飛書、百度智慧課堂等互聯網免費工具的市場份額衝擊。這給線下教育機構的選擇也比較多,可以採用互聯網公司直播課軟件,也可以採用SaaS服務商專業系統或者由他們開發小程序等。

第三種模式採納巨頭的專業教育行業技術解決商並整合進開放平臺之中。採用技術提供商提供給線下教育培訓機構所需的完整產品,優點是多端產品齊全、能夠對線下教學進行還原,針對教學過程做了一些細緻功能,比如直播互動功能、學生舉手提問功能、直播回放功能、老師演示PPT課件工具、線上作業佈置和批改功能等。適合一些教育科技巨頭整合自己所投資的線下業務。

三、線下教育輔導機構低成本的轉型辦法

轉型肯定是需要花錢,花時間的,甚至要走很多彎路的,阿星看到很多教育行業朋友有些焦頭爛額,以下是我在互聯網運營角度提出的一些改進建議和辦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首先,踏實做私域流量

對老師較少、依靠主力老師吸引的師資的個體店,只要是前期加了學生以及家長微信,實際上相當於自己的私域流量,培訓機構可以直接通過微信社群模式進行收費,一些課程可以找一些小程序服務商比如微盟、小鵝通等開設之後繼續在朋友圈收學生,只有先生存下來才是王道。阿星之前看到很多大公司高管還是發佈會上主角,今年也在朋友圈裡做起了微商,疫情讓大家更加接地氣,也少了一些概念炒作。

其次,轉型做自媒體、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培訓機構也可以把老師組織起來做自媒體,自己轉型做一個MCN,打造一些網紅,實際上去年我就見到有一些教育機構這麼幹了,我個人建議現在可以做抖音、快手短視頻梳理知識點了,比如專門講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為了防止抄襲,老師儘量做到出鏡講解、現場展示,不會做短視頻採用“剪映”或者老師只管錄,由專門人員剪輯,分發,再到抖音店鋪買課程資源等,各個賬戶之間可以做矩陣相互導流量賣課程,同時每週固定時間進行直播教學。

最後,線下教育機構即使不賺錢也引入直播課系統對學生進行正規教育

現在已經把目光放在疫情之後的暑假以及下半年生源的提前鎖定上;把這段時間當做是互聯網教育工具的學習期和試用期,培養起老師本身對於工具的熟練程度,相關的課程可以錄製下來,供以後線下開張之後學生報班的補充、增加附加值;並且並且逐漸打磨起不依賴於老師臨場發揮的專業教案體系來,從而保證培訓教學質量的穩定化。

經過上述屬於低成本利用互聯網的“錦囊”,待到積累一定學生量後再思考如何採納教學系統以及APP模式進行轉型,如果現在在沒有生源的情況投入太多,往往效果也不盡人意。

這段時間看起來是教育機構的寒冬,實際上卻是迴歸教育本質的契機,培訓機構如何給學生更多人生反思的路標、培養健康的三觀、包括培訓機構本身也可以引導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人生也不只有考試,甚至也可以做一些專業領域的探究和深挖,甚至可以鍛鍊寫小論文、做線上讀書會等等,鼓勵才藝特長線上展示切磋培養自尊自信等,這些或許以前教育沒有兼顧的,或許是更重要的。

#專欄作家#

靠譜的阿星(李星),公眾號:靠譜的阿星,科技自媒體&媒體專欄作家,專注於公司商業模式研究和互聯網行業分析,靠譜匯創始人,個人微信號:kaopuhuiclub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