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富而不教,流於禽獸?

姜佔平


富而不教,流於禽獸意思是說只是給予孩子物質上的關注,而不進行學業和做人的教育,其實就和養家禽家畜沒有什麼區別。

生而為人,有義務和責任教育下一代,幫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俗話說,養子不教父之過。

現在,社會中追求物質生活,忽視了孩子的思想教育,人生觀不明確。在成長的道路上出現走彎路的現象,就像一顆枝繁葉茂的小樹,沒有刪繁就簡就長不出參天大樹。

鄰居家的夫婦經營實體店,生意繁忙,經常幾天見不到孩子,只給孩子大把的錢,讓他自由支配,孩子的三觀沒有定型,自我約束力不強,結果走上了歪路,父母悔恨莫及,既知現在何必當初呢。

物質奠定基礎,同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人一世的根基。讓孩子打好基礎,擁有物質資源的同時,能更好地享受教育資源,成就自己美好的未來。


沙灘陽光飛


這兩天的許可馨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正好可以說明這句話,富而不教,流於禽獸。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孟子》一書記載了孟子及其的學生言行。上面這句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人必須要有道德,如果只給予孩子生活和物質上的關注,而沒有給他思想品德上的教育,其實就和養家禽家畜沒有什麼區別。

人類作為一種擁有高級智慧的動物,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做事無愧於心,否則,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不能掩蓋思想上的缺陷。

國學啟蒙教育《三字經》中說: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作為一個孩子,在最初的觀念裡只有“對,錯”,“好,壞”,每天最親密的就是父母,而他們從父母身上,周圍的環境,開始建立最初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此時,作為父母要善加引導,而不應該只關注學習,生活方面。

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許可馨不當言論,就是典型的只關注了生活學習方面,而忽視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一個人能夠連生養培育他的祖國都唾棄,是不配獲得他人的尊重的。

道德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也應該是優於才華的。比如說徐志摩。他才華橫溢,卻拋下異國他鄉分娩的妻子,去迎接迷戀的情人。作為一個這樣品德的人,我們也是應該持有批判的態度。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

“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鬥。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林小美啊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其中有句,人之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翻譯成現代文:做人的道理,吃飽,穿暖,安於享樂而不接受教育,跟禽獸沒什麼區別!

這八字箴言寫的妙,飽食能暖是人之生存的根本,也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最底部!是人的本能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相對容易實現的!

相比之下,追求更高的需求層次才是人生實現價值的所在!追求更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自己要不斷學習進步,創造更多的財富,意味著要告別安逸的朝九晚五的安逸生活,意味著自己要去做自己不想的事,見不想見的人,意味著休息的時間沒有啦,忙碌的日子變多啦,熬夜的時間變長啦!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才輩出!對於平民我們而言,或許我們出身不同,但是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和汗水,才可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洛華有意


1:人們衣食豐足以後,如果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很容易墮落,而與禽獸無異

2:人類生活的通則(規律、道理)是:吃飽、穿暖、安居而沒有教育,便和禽獸相近了。


擴展資料:

《孟子》的文化背景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扶搖集》:《孟子篇》

扶搖曰:“吾建其先制,今興其券錢之道,普其記賬之法,其道興而天下富,其德廣而天下禮義皆行。扶子興商歟國賈,育君治國之經緯,輔政以仁德,仁政施而天下安,道之行而持其久。券錢之道,興其歟國賈,民而有其不窮哉,造諸券錢,國而有其富哉!國之有道也,教民以富之,富民以教之,既富而教。富而不教,蓋未以仁德富;教而不富,蓋國未以富之,於國而言,亦謂之失其禮義矣!國之不富,民之窮,實未興以券錢之道矣!民若飢貧自無教,貧而教,鮮聞矣!國若富之民自教,富而教,蓋仁德興矣!”


靜丶淨丶境


有句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越是富有的人,如果不懂得好好教育下一代,一味的寵溺自己的兒女子孫,只會讓他們越來越依賴家裡,不好好奮鬥,只顧享受。最可怕的是仗著家裡富有,在外面無法無天惹禍,觸犯法律道德。這樣的子孫遲早敗光家產。

縱觀歷史,皇帝夠富有吧,如果不能教育好皇子,尤其太子,沒選好繼承人,江山會一代不如一代,最後滅亡。

所以,富而不教,很多下一代會淪為好吃懶做高等動物,做出一些禽獸般的事情。


逍遙歐陽鋒


庶而不富,則民生不遂,故制田裡薄賦斂以富之。富而不教,則近於禽獸,故必立學校明禮儀以教之。
——《論語集註》

“富而不教,則近於禽獸”,這句話出自《論語集註》,大多數人脫口而出的只是字面意義——人如果只有物質的充裕,而沒有文化的教育,就如同禽獸一般。


但這僅是片面而錯誤的理解,如同我們對很多名言警句都是斷章取義的理解一樣。想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義,需要結合上下文,並瞭解出自的環境和歷史背景。

原文取自《論語·子路》:

子適衛,冉有僕。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簡單翻譯:孔子到衛國,冉有給他駕車。孔子驚訝衛國人口之多。冉有就問:人口多了以後,該怎麼辦?孔子說:讓百姓富起來。冉子又問:富了以後,怎麼辦?孔子說:教化他們。
所以,這段話實際上是孔子在闡述治國的邏輯:人口增長—>發展經濟—>教化思想。

而荀子繼承孔子“富而教之”的思想,更進一步指出: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癢序,修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簡單翻譯:首先讓老百姓富裕起來,再通過教化調理其天性。教化的主要途徑是立學校,修六禮,明十教,以禮教引導、培養人們的倫理道德。

《管子·治國》中進一步強調了富民的重要性: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所以,無論儒家還是法家,都認為治國之道首先是富民。離開富民談繁榮只是空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百姓富了,自然“明是非,知禮儀,有廉恥“,良好的自然風氣也就形成了。

”教“不僅是知識,更要”教以義方“,富之與教之猶如人的兩條腿走路,互相促進,又互相牽制。


總結,“富而不教,則近於禽獸”並不僅是字面表達的那樣強調教育的意義,結合原文和歷史背景來理解,它是在闡述治國的邏輯:人口增長—>發展經濟—>教化思想。


歡迎關注@雲端一瞥,我們一起談古論今,站在雲端,瞥見歷史璀璨星河中最美的一縷星光。


雲端一瞥


首先這裡的富,我想僅僅指的財富,而不是道德,說的意思就是如果很有錢的人,不去教育孩子,他對內會把他打入無底深淵,等敗光了財富很難起來,第二就是這種有條件的人要做起壞事來,對社會的危害很大


星乾盛策劃


木槿紫月

1小時前

只提供物質保障而不教育就與禽獸沒有區別了。

畢竟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思想,而思想本來就是需要教導的,生而知之太少了


劉敦傑


只提供物質保障而不教育就與禽獸沒有區別了。

畢竟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思想,而思想本來就是需要教導的,生而知之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