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群眾幸福感

彭水: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群眾幸福感

三義鄉蓮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趙勇 攝

人民網重慶4月2日電 “如今我們兩口子都圍著羊肚菌‘轉’,在家門口‘上班’了。”近段時間,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蓮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村民王勝權在食用菌扶貧車間採摘羊肚菌,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9年8月,在政府的幫助下,王勝權和老伴搬進蓮花村,住進三室兩廳的新房子,說起今天的新生活,老兩口幸福感滿滿。

蓮花村是彭水12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之一,從2018年以來,彭水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頭號工程,依託景區、場鎮、農業產業基地等資源稟賦進行科學合理選址,採取“政府統規、群眾委託代建”模式,按照“先定戶定人,再定建房套數和麵積,同步建設配套設施,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搬遷戶走”思路,建成紹慶阿依河、黃家漆紅、鬱山白馬、梅子埡乾田壩、大埡冬瓜、善感農綱、蘆塘板栗、蘆塘坡坪、棣棠牌樓、三義蓮花、潤溪櫻桃、喬梓合心等12個集中安置點,已安置貧困群眾249戶937人。

為實現“搬得出”,彭水採取政府統一規劃、群眾委託代建形式建設,精準鎖定搬遷對象,充分發揮群眾的選擇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公開宣講政策、公開評議對象、公示評議結果。實行“零利潤”建設、成本價供房,實施“交鑰匙”工程,確保搬遷戶自籌不超1萬元便擁有一套安置住房,不因建房而大額負債,對經濟特別困難的搬遷戶實行“兜底搬遷”。

為實現“穩得住”,彭水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的原則,堅持安置住房與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實施、整體推進,加快安置區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六通八有”,即通路、電、水、電視、通訊、網絡,有產業基地、活動場地、購物超市、衛生室、圖書室、議事堂、垃圾收運點、產業項目,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為實現“能致富”,彭水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搬遷戶參與”,投入2600萬元配套旅遊接待中心、淡水養殖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食用菌產業大棚等產業項目,建立“龍頭企業 村集體經濟 搬遷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集體經濟組織以產業設施入股,搬遷戶參與務工、管護,以“土地、勞務、資金”等形式入股,龍頭企業以流動資金、技術、管理入股,實行利潤按股份比例分成,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目前,彭水12個集中安置點帶動搬遷戶就業務工300餘人,實現戶均增收12000多元。(劉政寧、黃亞輝、楊元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