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青年教師,備課時請帶一把“奧康剃刀”

每逢和青年教師們備課,我都讓他們做到有備而來,先介紹自己的設想,然後大家討論改進。但我越來越明顯感覺青年教師受時下盛行的“演課”模式影響很大,備課時普遍“多慮”了,沒有把力氣花在刀刃上。考慮最多的是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製作上。有時候甚至為了課件中的一個視頻鏡頭或者音頻效果而煞費苦心,往往課件製作好後就以為備課工作已完成;其次是課堂環節設計得過多,過繁瑣。有些青年教師為了能像大師們那樣在課堂上掀起一個高潮,設計了諸多鋪墊以求“漸入佳境”;還有個特色就是依賴性強。許多青年備課時喜歡先找教學參考書或者大師實錄等,或是期待有經驗教師的口耳相授,然後做個“傳聲筒”。由於這些原因,總感覺如今的語文課堂變味了:講臺像舞臺,教師像演員,課堂像是一部集聲、光、電於一體的影視作品。照這樣推想,教師成了編劇或導演。有些荒唐,不是嗎?

何捷:青年教師,備課時請帶一把“奧康剃刀”

其實,服務於小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符合學科以及兒童的特點,講究簡潔實效。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妨帶著一把“奧康剃刀”。源於哲學概念的“奧康剃刀”,其理論精髓就是“簡單”二字。它因中世紀基督教經院哲學家、神學家維廉·奧康(約1285~約1349)得名。奧康曾經說:用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東西能夠做的事情,是無意義的。他的觀點主旨概括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凡無用的都應該剃除,力求為對象作最簡潔的解釋。相信每個教師心中存有這樣一把“奧康剃刀”,備課時就能化繁為簡,還課堂以語文本色。

首先,手執“剃刀”的應該是執教者本人,掌握思維活動的主動權。《管子 內業》中記載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備課過程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是與文本和學生的深入對話,是教師專業素養的煉爐,是一席精神盛宴。教師在深度思考中能充分享受靈感閃現的快感。當自己充分思考後,可將思考的結果與他人探討,交流,這樣就能再度享受思維火花碰撞時的樂趣。

其次,我們要用“奧康剃刀”大膽地剃去備課時的多餘“動作”,不存依賴之心。不少青年教師上課依賴多媒體,又是放電影,又是播音樂,看話劇……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課件在運行時“卡殼”,教師不知所措,或乾著急或埋頭修理,將孩子涼在一邊。這不是本末倒置嗎。還有的教師喜歡“克隆”名家的教案,移植名家的教法,以期打造出名家課堂上的那種亮點頻現、精彩無限的教學場景。殊不知名家的課是屬於名家自己的,是經過不斷學習、實踐、反思、磨礪的結果,更是名家多年教學經驗的累積。機械照搬,依葫蘆畫瓢,只能得其“形”而難以得其“神”,自然難以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鬧不好還會產生反作用。

何捷:青年教師,備課時請帶一把“奧康剃刀”

崔巒老師提倡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我們應該大刀闊斧地剃去這些旁支末節,將主要精力花在研讀教材上,不要花精力去考慮營造什麼樣的氣氛,如何討好聽課大眾等這些花俏。備課時的讀書講究熟讀涵詠,沉浸其中。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能入選教材的篇章都值得我們多讀,每次讀都會有新感受,新收穫。這也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我特別提倡感情朗讀。記得師父於永正老師特別推崇備課時帶著情感朗讀教材。他認為朗讀是激活文字的最好方法,它既能幫助讀者發現和排除文字障礙,捋順文脈,又能讓讀者深入地走進文本,深切體察,能幫助教師達到文意兼得之效。於老師在朗讀《秋天的懷念》中“你要是願意,就明天?”一句時,對這裡的“?”產生興趣,多次誦讀後,眼前彷彿能看見母親關切的神情,耳邊彷彿能聽到母親充滿愛意的話語,小小問號中蘊藏的深情就在反覆誦讀中被咀嚼出來了。

注意,簡潔,也不要誤會成少做,亂做,或者不做。有人提出備課執教要做到一個 “裸”字,看起來和簡潔有關,其實是文字遊戲遮蔽了眼睛。我們提倡的簡潔,更注重背後下的功夫。只有功夫深,才能去繁存真。

何捷:青年教師,備課時請帶一把“奧康剃刀”

記得當年我向賈志敏老師討教:為什麼您在課堂上能如此精準、敏銳地發現學生語言表達上的誤差,這語感是如何錘鍊的呢?賈老師回憶道:“毛主席曾說過,語言一要準確,二要生動,準確應當放在第一位;當年的溫總理在北京某小學聽課後勉勵學生不但要學好課本里的知識,更要學會表達,一語中的地指明瞭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言語表達。可見,這功夫是不練不行的。”他說,修煉此門功夫應該先有個基礎,那就是

對語文的熱愛。“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清楚記得賈老師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一,姚明在接受記者提問——“你何時回美國打球”時,糾正記者說應該問“你何時去美國打球”,因為他記住自己是自豪的中國人;其二,夏衍先生臨終前糾正護士將“叫醫生”改為“請醫生”,這語言的敏感都源於愛。每個教師都要懷著熱愛語文之心,心根正,才不會在課改大潮中被各種煙霧所迷惑,才能堅持上出真正的語文課。所以,不要走捷徑,也不要提出亮瞎眼球的文字概念,還是腳踏實地好好備課。

怎麼“好好備”?賈老師接著還介紹了修煉功夫的第二點。他說在生活中,要有意識地開放自己的眼、耳、口、手,以一個觀察者的細膩心思和嚴謹態度主動去捕捉生活中的語言誤差。例如體育頻道播音員說“把球打出了界外”,電視劇中的臺詞“我從小看著你長大”,生活中常聽見的“媽媽在冰箱裡找東西”等,只要你留心就會有發現,有發現時自己嘗試在心裡改一改,功夫慢慢就練出來了。所謂語文即生活,也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個秘訣我終身難忘——睡不著時,背課文

。背完了,也就好睡啦。更何況這樣胸有成竹的進入課堂後,90%的精力都在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由於關注的對象是學生,因此他們言語中的誤差就好像被放大了一樣,很容易就能捕捉到了。

葉聖陶先生曾在60年代蒞臨福建指導教學工作時,對語文教學做了如下闡釋:何以為教,貴窮本然;化為踐履,左右逢源。仔細想想,這幾句話就是備課的真功夫,也是教學的高境界。題目中的“奧康剃刀”只是以相對陌生的概念,提請大家:關注實質,簡約沉著,刻苦鑽研。

(作者單位:福州市教育研究院)

歡迎關注 ,更多教學方法可點擊專欄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