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山繞清溪水繞城,白雲碧嶂畫難成。處處樓臺藏野色,家家燈火讀書聲。

古人筆下的徽州,既有山水之秀,又有書香之氣。

青山為背,綠水襯底,一棟棟民居,一幢幢亭臺在雲霧繚繞中若隱若現,山水間夾雜著點點燈火,空氣中飄蕩著學子們讀書的聲音,構成了江南山區獨特的水墨丹青。

徽州,美得讓人沉醉!

正因為如此,有人說,徽州之美與其名相得益彰,因為“徽”有美好之意,所以“徽州”即為美麗之州。

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徽州,天地間的丹青

然而,真的如此嗎?

汪郎以為,最初的徽州,可不是“美麗之州”,而是“束縛之州”,和“美”搭不上邊。

徽州,始得名於宋。

徽州,上,新安郡,軍事。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宋史.地理志》

而在宋宣和三年之前,徽州屢次更名。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析丹陽郡,將徽州之地立為新都郡。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改名新安。

南梁承聖二年(公元553年),武帝將新安一分為二,立新寧郡。

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新安郡,初始包含徽州和嚴州

南陳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文帝廢新寧郡,再立新安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改新安為歙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煬帝再次複名新安。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復新安郡為歙州,此後,終唐一朝,新安、歙州相互更替,都成為徽州的前稱,至宋。

可以說,無論是初立之名“新都”,還是後面的“新寧”、“新安”,每一次改名的背後都來自於王朝的更替,或戰爭的平定,而“都”、“寧”、“安”等字前都帶著“新”,意味著統治者對徽州地區的征服之意,也是藉此希望此地能夠安寧、祥和。

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徽州一府六縣

為什麼呢?

徽州地區的原住民為古越人,民風彪悍,驍勇好鬥。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徽州地區設置了歙、黟兩縣,但由於秦王朝的統治時間太短,中原文明不僅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融合當地的古越文化,反而在中原文明的刺激下產生了更為彪悍的山越文化。

山越不服王化,不繳賦稅,對中央集權的王朝而言是一股極其危險的不穩定因素,故而,統治者們不得不使出了堅決打擊和降服山越的雷霆手段,以鞏固政權的穩定,並通過更改州名來宣揚自己對徽州地區的絕對統治。

宋朝改歙州為徽州也是此意。統治者通過文字遊戲,藉以“束縛此州”,希望歙州從此安寧、祥和,為大宋的太平天下添磚加瓦,從而滿足心理上的安慰。

那麼,大宋皇帝希望的天下太平和改歙州為徽州,有什麼必要的聯繫嗎?

汪郎告訴你,有的。

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改歙州為徽州的宋徽宗

歙州改名徽州,發生在宣和三年五月。

在此之前,宋廷剛剛平定了自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來最為危險的一場民變,方臘起義。

這場江南百姓的反宋運動,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開始,至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止,幾乎顛覆了大宋的半壁江山。

而方臘,是歙州人(有史書上說方臘是睦州人)。

五月,驚魂甫定的大宋皇帝趙佶把目光投向了江南,在他看來,江南數州血流成河,屍橫遍地,而朝廷調兵十數萬,耗費萬餘,皆是歙州出了方臘這樣的“賊首”。

既然朝廷此時已經平定了方臘暴亂,就必須在歙州樹立絕對的統治,絕不允許出現第二個方臘,必須改歙州之名為徽州。

那為何是“徽”呢?

按許慎的《說文解字》的說法,“徽”字,“三股繩也”,繩子是幹嘛的,捆綁用的。

所以,此時的“徽州”,就是“束縛之州”的意思,和“美”相差十萬八千里。

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方臘反宋,北宋亡國前的最大一場農民起義

當然,這是宋朝的徽州,她被強加了統治者的意志,攜帶著“束縛”的內涵出現在世人的眼中,但到了明清兩朝,徽州才成為真正的“美麗之州”。

自洪武帝將徽州劃入南直隸範圍,歸屬中央直轄後,這個擁有著六縣之地的古老地域開始發力,繼而成為大明科舉、文化、學術、經濟、藝術、教育、醫療、工藝、建築、戲曲等行業的佼佼者。

終明一朝,徽州始終處於全國州府的前列,構成了大明江浙經濟文化圈中的重要一員。

這種輝煌並沒有因為大明的覆亡而消失。

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徽州在明朝時隸屬南直隸,歸中央直轄

進入清朝統治後,因為徽州的高度,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廷取江南左布政使司的政治中心安慶、科舉經濟中心徽州的兩府首字,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

儘管此時的徽州已經歸屬安徽,其政治地位遠不及明朝,但她輸出的商業集團卻是當時江浙一帶重要的經濟主體,成為江南城鎮發展的重要構成,也是清代封建經濟發展的時代縮影。

不僅如此,這些走出徽州大山的人們,足跡還遍及全國各地,留下了“無徽不成鎮”的商業傳奇。

而在她的本體,一府六縣之地(歙、黟、績溪、婺源、休寧、祁門),卻沒有失去她應有的本色,依然是“家家燈火讀書聲”,依然繼承和發揚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地方文化。

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康熙六年,清廷取安慶、徽州兩府首字,改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

古樸、勤勞的徽州先輩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一個獨有的璀璨文化,廣博、深邃,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分支,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相襯于山水,明清時的徽州,才是真正的“美麗之州”,才符合《爾雅.釋詁》中的字解:徽,善也。

時至今日,儘管此時的徽州已經成為塵封在史書中的一個擁有明確的歷史內涵、明確的地理概念的名詞。

但作為徽州後人,我依然會夢到徽州,時刻想念徽州,也許你會說我食古不化,可你又如何知道,這是徽州先人刻在我記憶深處的基因傳承。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徽州的“徽”,既是“束縛”,也是“美好”,不同時代內涵不同

徽州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