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諸葛亮“蠢貨”,孫權“小人”,劉備“神經病”

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相關的影視作品也是非常的多,而針對四大名著的影視製作化,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經開始了。迄今為止,大多數人都還對八十年代版本的《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和《紅樓夢》記憶猶新。

在當時的環境下,其實是有很多難題的,設備和技術的不足,再加上投資預算也不多,可是,影視製作人以認真細緻的心態,和對故事情節的認真看待,比如紅樓夢演員,必須學習國學經典,和相關專業知識。

《新三國》:諸葛亮“蠢貨”,孫權“小人”,劉備“神經病”

新三國

也是因為有這樣負責任的態度,才給觀眾們展現出了最好的感官體驗。現在,電視劇的發展可謂非常迅猛,技術更好了,設備更先進了,可是用心做事的人卻少了。

或許是見到了四大名著有利可圖,紛紛前來翻拍,在翻拍裡面,只有《新水滸》還看得過去,(體現出了人的本性,忠肝義膽和悲痛),《新西遊》也就是一般水平,但是《新三國》可以說是從根本上不了檯面。

周瑜和孫權本是同心協力的兩人,卻被塑造成了“處處提防”的兩人

從故事情節上看,例如對周瑜和孫權的形象塑造上,本身是想尋求一點改變的,但是卻沒有拍出這種效果,劇裡孫權執掌江東後,處處放著周瑜,這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都是沒有的,被導演強加的內容,導演確實是瞭解三國的。可是導演在要求演員儘量還原三國場景的時候,卻忽略這部電視劇最本質的東西,這才造成這部電視劇被別人抨擊的直接原因。

《新三國》:諸葛亮“蠢貨”,孫權“小人”,劉備“神經病”

周瑜

說到底還是導演要想表述的東西不清晰,對這一電視劇的定位模糊。造成這部電視劇,忽而像說的三國演義,又忽而像說的三國志,有時候想演搞笑,又有時候想演悲痛,混亂不堪,沒有一條明確的路線去刻畫人物形象。

就是這樣的模糊定位,造成了劇裡很多人物的塑造失敗,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和劉備兩人了。對諸葛亮和劉備這兩個人物。

知名的作家魯迅先生,就作出過一針見血的評價;“劉備大忠似偽,諸葛多智近乎妖。”

在八十年代的《三國演義》中很好的復原了這一特性,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也演繹成了經典。

《新三國》:諸葛亮“蠢貨”,孫權“小人”,劉備“神經病”

孫權

可是在新版本里,導演好像又想加一點歷史數據進去,拜託,三國演義本身就是小說改編的,歷史和小說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諸葛亮需要小喬來救?劉備是個“人格分裂之”人

因此在新三國的諸葛亮的聰慧,和智謀被削減了許多,戲劇化也極大地消弱,而《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集,就是以戲劇化做為他的閃光點的。電視連續劇沒有了這一點,就變成一趟濁水了,劇裡的諸葛亮竟然淪落到要靠小喬來相救的地步,這不是讓人恥笑嗎?同樣在劉備的營造上,也是這般,導演想把劉備塑造成,仁義忠厚,而又不失狡詐的雙重性格,並且都演繹出來。想想也是不可能的嘛,這是演繹人格分裂嗎?

《新三國》:諸葛亮“蠢貨”,孫權“小人”,劉備“神經病”

老版諸葛亮

因此,在新三國中的劉備的狡詐變成了不說話,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就是對他最好的形容,但是有的時候,又表現出目光木然。而在有的情況下,他又激動異常,搞得人莫名其妙的。

三國演義:徐盛曰:“請暫少住,有緊話說。”孔明曰:“吾已料定都督不能容我,必來加害,預先教趙子龍來相接。將軍不必追趕。”

可以看出哪有小喬什麼事,再例如劉備在準備打西川的時候,第一次見被曹操冷落的張松時,竟然高聲大呼;“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但是結果呢?劉備最終進攻劉璋的原因,居然是為龐統復仇。

《新三國》:諸葛亮“蠢貨”,孫權“小人”,劉備“神經病”

劉備

這不是“啪啪”打臉嗎?這樣營造的效果非常的搞笑,生生把一個忠厚仁義的劉備變成了一個腦子有問題的人,典型的人物塑造不成功。

對於在劇情層面,新三國刪減了很多關鍵的劇情,比如非常重要的黃巾之亂,直接一帶而過,而故作聰明的添加了一些想當然的劇情。例如曹魏派了一個美女間諜埋伏在司馬懿身邊,但是被司馬懿輕易的就騙過了,讓曹魏君主放鬆了警覺。

《新三國》:諸葛亮“蠢貨”,孫權“小人”,劉備“神經病”

司馬懿

最後一舉發動了高平陵叛亂,確立了司馬家族的勢力。實際上這樣安排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導演卻是強行的加戲,讓整個劇情支離破碎,這樣做的結果就會讓觀眾覺得劇情很跳躍,沒有連貫性,轉折點十分的突兀。在這樣的反覆的摧殘下,觀眾們也就慢慢對這部電視劇失去了興趣。

總結

綜上所述,此劇剛開始導演的確是想拍好這部歷史鉅作的,想要用一種全新的結構去拍攝,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綜合,戰爭劇和生活劇相結合,但是想法很不錯,但是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小說就是小說,歷史就是歷史,不可混為一談,導演強行把這些糅合在一起,讓整部劇的人物關係,性格混亂不堪。終究,這部電視劇替代八十年代版本《三國演義》在大家心中中的影響力,完全淪為了陪襯。

大家覺得老版好看點還是新版好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