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是要臨的分毫不差還是要掌握用筆結體之道?

30546497


從要求上來說,臨帖就要臨的分毫不差,要最忠實的

反映出原帖所要表達的所有藝術信息,只有盡所能去

掌握原貼的全部精髓,才能保證書法學習體系的嚴肅性

和權威性,才能讓法貼在學習者的意識裡建立起完整

和完美的潛意識影像。🎆🎆🤓🤓

千百年來,我們的書法一代一代

的流傳,就是靠著對這些經典的作品認認真真的學習,

使優秀的碑帖廣泛的傳承著,而在這傳承的過程中又不

斷湧現出天才級的書者,這些人又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

經典,時到如今,我們的前面站立著一批又一批的書法

大師,他們都是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姣姣者,也都是

我們要學習的楷模,歷經幾千年的積累書法藝術已經成為

世界上最重要最豐富也最珍貴完美的人類共有的藝術遺產,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都與先人對書法學習持有

的忠實精神有關,如果不能忠實古人的優秀作品,中國

的書法體系根本就無法建立,取得今天的成績也根本

不可能。🤔🤔

但學書法的現實是你永遠也臨不出分毫不差的作品。

這其中有筆墨紙硯今天我們所有的文房用品都無法和古人

一樣,重要的是古人今人因時代之差異,形成各種觀念

的差異,各種的不同疊加反映在你當下所臨摹的作品就會

產生差異,像只是相對而言,而不像才是絕對之理,所以

追求分毫不差就是一種理想的追求,而現實臨的不像才是

你要時時刻刻面對的現實。😴😴📖📖

當你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就要踏下心來,你想練好書法

就只能規規矩矩的跟隨著古人的腳步慢慢地去實踐,實踐

的過程也是你瞭解用筆與結體等各種問題過程,每天你

只要在執筆用墨那你每天就會遇到問題,而遇到問題你也會

開動腦筋去解決去思考,就是在這種無數次與各種問題的

較量中你得到了成長得到了飛躍,儘管你可能無法臨的與

法帖一樣,但在越來越接近法帖的過程中你會感到自己

越來越強大,當你進入到更高的境界時你會發現自己已經

不太糾結於要臨的分毫不差的問題,你有了各種更多的

想法和選擇,先人的所有藝術技巧都和你的心手渾然天成,

而也就在此刻你才能體會到了書法帶給你的巨大快樂。🌈🌈

附圖展示照片:清代何紹基【行草詩稿】節臨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清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不用臨得分毫不差,要講究精氣神。還可以誇大特點,像畫漫畫人像一樣,雖然很醜但很像。如幾位名人看他們的標準像沒啥意思,但看他們的漫畫頭像就有趣多了。臨帖要能這樣也算一樣境界。



雲雪書畫


臨帖中間的問題確實比較多,是要臨的分毫不差還是說只要掌握了用筆結體之道就行,很多人搞不清其中的關係。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解成三個小問題來說明: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檢驗臨帖的標準是什麼?臨的像就代表你學會了用筆和結體之道嗎?

第一,臨帖的目的是什麼?

臨帖的目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的,就像我們看到很多名家留下來的一些臨帖作品,似乎跟原帖都相差很多,這是因為書家到了一定階段,臨帖的目的就不一定是為了追求形似了,更多的是為了求得神似,去體會古人的書寫時的狀態。

王鐸臨《聖教序》

但是這是高手的做法,對於我們初級階段來說,不要去多想,想多了就會給自己找藉口和退路了。對於初學來說,臨帖的目的就是取學習法帖當中的筆法和結構,也稱作是用筆和結體。初級階段章法、墨法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用筆和結體,這是最初級的階段。等稍微熟悉了用筆之後,還要去追求法帖中書寫的筆勢,這一點很關鍵。

因為,真的有很多用筆的問題,其實是筆勢產生的,筆勢決定了用筆。

第二,檢驗臨帖的標準是什麼?

前面說了,臨帖的目的是為了學到用筆和結體,還有筆勢的問題。那麼如何檢驗你有沒有學到呢?這個檢驗的標準就是看你臨得像不像。這個像呢,就像啟功先生說過的,能達到七分、八分像就可以了,完全的所謂的分毫不差是不存在的。

趙孟頫臨《聖教序》

例如清代的學歐楷的兩位大家姚孟起和黃自元,都臨過歐陽詢的《九成宮》,那他們的臨作與原作相比的話,我們一般人都還是能夠明顯看出區別的,並不是完全的分毫不差。

那是不是說臨得不像也沒關係呢?如果臨得不像,用筆也不對,結體也不對,那你臨的什麼帖?因此你只有跟原帖寫得差不多了,才能證明你掌握了原帖的用筆和結體了。

第三,臨得像就代表你就學會了用筆和結體了嗎?

臨得像也不代表你學得對。為什麼呢?因為我在頭條見過很多人寫毛筆字,歐楷、柳楷、顏楷什麼的都有,因為我自己學柳,就對柳的視頻更加關注一些,因此就發現很多人寫柳楷的用筆是值得商榷的。啟功臨《柳公權玄秘塔》

這些人不看他寫字,只看作品,你感覺是臨得很好的。但是看了他們寫字之後,你可能就會有所懷疑了。因為太多的筆畫不是一筆完成,而是反覆勾畫出來的。這樣的臨帖,雖然臨得很像,但是並沒有真正學到原帖的用筆。這種臨帖也不值得推廣,因為失去了臨帖的意義,字都不是寫出來的,是畫出來的,那寫得再像又有何意義?

因此,臨帖只有在正確的運筆下,臨得像才有意義,這個像不要求完全的分毫不差,而是七分、八分像就可以了。


翰墨今香


臨帖要不要做到分毫不差?

其實在書法臨摹的這一環節,究竟是要學什麼是一個值得權衡的問題。那麼,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臨帖至少來說有三個目的。


01、臨帖為了掌握技法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技法問題是貫徹始終的,我們看歷史上不同書法家的書跡,基本上能夠一眼看到的就是點畫的個性,所以我們能夠就其不同的風格做出反應。

在一些經典作品下功夫比較深的朋友,早在學習開始就已經掌握瞭如何實用毛筆寫出這個帖的字形,也就是臨的像帖。是還不能將這個帖的慣用手法總結出來並運用在創作中,這個時候對帖的不懈深入,就是在試圖掌握書家寫這個帖所用到的技法,而這個步驟是學習書法的重中之重。

02、臨帖是為了豐富技法

上一個要點說臨帖是為了掌握技法,那麼這裡的豐富技法看似衝突,其實不然。技法是什麼呢,它本質上其實並不是寫某種風格的方法,而是某位書家的寫字方式。

我舉一個例子,有人用董其昌的技法寫米芾,他寫的風格是米芾,但是未必就是使用了米芾的技法寫出的,這個要搞清楚,這也是很多人同樣學二王,為什麼寫出來的感覺不一樣,因為雖然作品風格接近但是書寫方法是有差異的。


我們從這一點上去看古代很多書家臨帖,雖然號稱“如燈取影”,但實際上只是一個 誇張的說法,臨帖的味道仍然是自己的。

(趙孟頫臨蘭亭序)

在這個意義上說,其實臨一家像一家技法差別極大的人,實際上壓根就沒寫進去,不過是塗抹字形罷了。

03、臨帖是為了體會氣韻

古人學習書法,結字用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求“神采”,認為“書之妙道,神采為上”,這個很不得了,有很多書法家臨帖,把帖中的一些情感臨了出來,雖然不像原貼,但是氣韻貼切,這種方式稱為“意臨”

(王鐸臨王羲之,參入了米芾、顏真卿的一些感覺)

當然,這種情況更多的體現在行草書手札作品當中。



有太多人認為臨帖是為了求結構,其實這個結構在書法中應當稱之為“字法”,也就是結字方式,這裡相當於學英語要背單詞學語法,是個很重要但最基本的存在。

很多朋友臨帖臨的自己很滿意,很像,但是隻要脫開帖就不成了,這個問題一來是技法絕對存在問題,二來就是臨帖不過腦子。

臨帖固然也是學習字法手段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對字法的思考,在這方面,臨帖的作用替代不了大腦。


以上,就是全部回答。


清妙集


我們都知道,學習書法,臨帖是重要手段。想知道臨帖是要臨的分毫不差,還是要掌握用筆結體之道,我們就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要臨帖。

臨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臨帖是為了什麼,我們是要通過臨帖,來學習古人的筆法、字法、墨法、章法,取古人之長,通匯貫通,以備己用。臨帖鍛鍊的是書寫的能力,以及汲取古人的書寫方法和經驗。

對於初學者,臨帖的第一步,就是要臨寫得儘量接近原貼,儘可能的還原法帖的本來面貌,點畫、結構、佈局、墨色,都要還原,達到形神兼備的程度。孫過庭《書譜》裡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臨帖的第一步,就是要貴在“似”。

通過臨帖,將古人的用筆、結構、意蘊瞭然於心,繼而通過背臨也能寫出神形兼備的字。

等到掌握到一定的書寫技巧之後,就要跳出古人藩籬,臨寫時對法帖有所取捨,即“用筆結體之道”。

學成一家,熔鑄百家,自成一家。

當然,臨帖並不是說做完第一個步驟,就接著是第二個步驟,順次往下走。不管是對臨、背臨還是實臨、意臨,都是相互交替進行,互為補充的一個過程,“自成一家”才是最終目的。

多臨摹古人法帖,領會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的要訣,融會貫通。多積累,多領會,將書法從繼承走向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首先,臨摹書法字帖,是非常精細的一個學術。我們要把字帖臨摹得毫釐不差,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有臨摹字帖要一模一樣還是無所謂像不像的問題。

我們臨摹不像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我們讀帖可能就沒有讀懂。

既然讀帖就是不準確的,下筆要準確就沒有基礎了。


這並不是誇誇其談故弄玄虛,把書法臨摹說的神乎其神的,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學習問題。

有的書法家臨摹書法一輩子,他的字可能會寫好,但是,未必臨摹能臨摹好。甚至連正確臨摹都達不到 。為此,千里馬也寫過不少文章,談過為什麼我們臨摹不像的問題。

我們發現,很多書法家的臨摹,都是似是而非的臨摹。真正達到準確臨摹的人是非常罕見的。

這就說明臨摹字帖準確有多難了。我曾經把清代吳讓之臨摹的《乙瑛碑》拿出來與原帖對比,居然每一個字嚴格說,沒有一筆是準確的,從筆法到結構都是同樣的問題。

我又把現代書法家楊再春臨摹的趙孟頫的字拿出來對比原帖,也幾乎沒有一筆是對的,從筆法到結構,問題也是一樣的。


  • 清代吳讓之臨摹的趙孟頫《膽巴碑》

至於書法家啟功先生臨摹字帖,已經完全不是要與字帖一模一樣,而是要寫自己的筆法。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事情。

那麼啟功先生不能不臨摹出一模一樣的字帖來?我認為根本不可能。

那麼,臨摹像還是不像對學習書法有什麼影響呢?

第一,我們發現臨摹不像的問題了嗎

前面已經說過,有人臨摹一輩子字帖,也沒有發現臨摹不像的問題,原因就是沒有找到臨摹像的途經。這就足以說明,因為我們沒有發現臨摹不像的問題,所以就沒有去尋找為什麼沒有臨摹像的原因。

第二,為什麼會產生臨摹不像的問題

按照邏輯來說,我看字帖了,所以,看到的是這樣(真實的)現象。但是,學習書法,真的是一個檢驗我們觀察能力都試金石。事實上,臨摹不像已經是一種常態。沒有什麼好奇怪 的。


根據我長期的觀察瞭解,由於我們對書法筆法的原理了解不是很科學,所以,我們對筆法的觀察,實際上是停留在一個“假象”之中的。

我們臨摹字帖的時候,就是依據這個“假象”在下筆。所以,我們臨摹出來的筆法就與字帖上的筆法是不一樣的。

我們長期這樣習慣於這種“假象”的觀察,所以,要達到臨摹字帖毫釐不差,一模一樣的效果,就根本沒有這個可能性。

這也是我們經常提出臨摹像與不像的原因。

第三,筆法是書法的核心,破解筆法才能臨摹像

張旭光先生說過一句話,叫做“臨摹就是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寫法,按照字帖的寫法去寫字”。這個話說的非常精闢準確,也非常正確。

可惜,張旭光先生也沒有完全做到“按照字帖的,寫法寫字”,更沒有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法。臨摹字帖,每一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在臨摹,包括張旭光先生。

臨摹字帖確實就是要按照字帖的寫法,而不是自己的習慣。

但是,往往我們自己的“習慣”,對於學習書法來說是不存在的。

例如,你還沒有學習過書法呢,怎麼會有書法“習慣”?

但是,“習慣”確實存在。


  • 清代何紹基臨摹歐陽詢之子歐陽通的書法《道因法師碑》

一方面,是我們原始的對書法字帖筆法的直觀理解就有自己的“習慣”,所以,這就是一個事實上的先天性“習慣”。

還一直情況是,比如你學習歐陽詢一年了,然後學習《蘭亭序》了,你還是用歐陽詢的“習慣”寫《蘭亭序》,這就肯定寫不好,也寫不下像。

如果我們真正學會了破解筆法的能力,那麼,就不存在“習慣”問題。


  • 趙孟頫臨摹王羲之《十七帖》

我們的寫字“習慣”,實際上是因為不懂如何閱讀字帖筆法而產生的原始的直覺而已!這就是產生“習慣”的原因。

假如我們有破解筆法的能力,那麼,就不存在這個很主觀“習慣”了。

第四,正確瞭解字帖筆法是認識書法規律的基礎

我們說了這麼多臨摹不像,究竟原因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把一個筆畫,沒有按照起筆、行筆、收筆來分析。



如果你不是把每一個筆畫都按照有“起筆、行筆、收筆”這樣固定的規律來分析,那麼,你認識到字帖中的筆法就非常不穩定,這樣臨摹字帖,也就不會像了。

所有的書法筆畫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正確寫出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這就是臨摹書法的基礎。

當然,僅僅對孤立的筆畫分析準確也還不夠,還有一個筆法叫“接筆”一定要準確。

臨摹每一個字,假如筆畫準確是開始正確,那麼“接筆”正確就是準確到最後,也是保證我們臨摹字帖始終正確的基礎。

把分析筆畫與一個字的結構合起來,我們準確臨摹字帖,就是要有“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四個筆法的準確性。

第五,臨摹準確和不準確有什麼重大意義

我們說了這麼多臨摹準確的問題,難道臨摹準確就是學習書法的根本?

我的回答是那也不一定!寫好字和臨摹準確字比較而言,目的是把字寫好。


  • 看看楊再春臨摹的《膽巴碑》單字

臨摹不正確不等於不能寫好字,也不等於不能成為書法家。

我只想說一點,那就是,能夠臨摹準確,說明你對書法的理解會更自覺,對書法的用筆規律會認識的更深刻。

因此,也更善於創新,更能夠創造高質量的書法藝術作品 。

因為,準確臨摹和認識筆法的過程,是對書法精深的認識一個過程。

你臨摹不像也可以創新,也能用成為傑出的書法家,但是,總會在筆法上留下一定的不足。

而且,臨摹準確,對筆法結構的認識會更加完美。

千萬不要自己忽悠自己,以為臨摹不像無所謂。

我認為,能夠在準確認識筆法的基礎上,準確臨摹字帖,說明你是書法學術造詣更高。

當然,臨摹的一毫不差,也不是寫好字的唯一原因。


千千千里馬


這裡著重談談掌握某種字帖用筆結體的方法對集字創作的作用。

比如我們以陸柬之《文賦》裡的字作集字創作,內容是一首古詩,問題出來了,《文賦》字帖裡沒有的字怎樣補字?怎樣寫才和此帖風格相合,既和諧又自然?

如果在臨《文賦》時,只注重表面的形似,不細心體會原帖的神氣,不認真理解它的用筆、結體特徵。要做根據字帖上己有的字的形態作追加延伸,把補字寫出來符合該帖特徵就比較困難。

所以在平時臨帖時,要動腦筋作分析的臨摹,多問幾個為什麼?理解原帖的用筆、結構、章法特徵。

在作集字作品創作時,字帖上沒有的字,要參考己有的偏旁、部首以及相似的結構。根據平時臨帖對結構規律的理解,寫出既符合該帖特徵,而字帖上又沒有的字來。最後把它放在整幅作品中風度、神采、韻味渾然一體,達到既和諧又不生硬的風格統一目的。

所以臨帖既要準確,又要掌握用筆結體之道,為後期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陸柬之書寫的《文賦》局部)。











神韻軒書法


臨得分毫不差當然是功夫,但臨摹的最終目的還在於用筆結字之道,如果討論二者哪個更重要,當然是後者。舉個例子,以當代繪畫大師冷軍的實力,仿畫個逼真的『蘭亭序』不是難事。從書法藝術全局看,臨為寫用,臨摹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書法圈絕不會承認有兩個王羲之,今人臨摹得再好的作品也只是原作的影子,不可能成為經典。

臨摹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十之八九的書學者都明白臨摹對書法學習的重要意義。臨摹的過程,就是師法的過程,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學習借鑑其筆法與結字的道理技巧。臨得像是表,用筆之道是本,這是原則性問題。

初學書法時,可以將相似度作為效果的參考,此時就是要越像越好,需要先臨進去,臨深臨細。書法學習入門之後,從依託式學習轉入反叛式學習,這個時候的臨帖,更直觀的體現在於“法”的借鑑,去表留本,像不像不是重點,重在師其用筆結字之“法”。這也是常說的,臨摹最終一定要“臨出來”。

天下行書多出於二王,但貴在和而不同,有創新有特色,如果完全臨摹得一樣,反而會被藝術淘汰或歷史淹沒。書法是一定要有些個人精神的,千篇一律不足道,從這個角度講,上乘的書法是不容易被模仿的,始終帶有原創性與獨特性,反之,必不足貴。

臨摹是書法人終生之學,學貴乎道,更在有法。這個道這個法,就是工具性的東西,方法論的東西,是一種抽象且普適的規律性。照帖練帖,照貓畫貓,必然走不出帖,始終是就帖論帖,只見樹木難見森林。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習作。


抱庸詩書


我們學習書法的目的是通過臨摹掌握經典書法美觀的字形和技法要做到這一點,自然臨摹的越接近原帖越好。如果臨摹不像,說明點畫不準,結構不準,整個字形自然不到位。形不準,有那裡能夠見神。所以初學要得形和技法,第二部則是見原帖之神,第三部才是融會貫通。學習書法能夠見形得神,悟“道”,這裡的道就是規律,書法技法和理論的基本規律,一家之法的基本規律。


從理論上來說,確實如此。但在具體實踐中,由於不同情況下都人可能對書法上某方面的技法理論有所深悟,就是說並不是一模一樣的而且參差不齊。這種不同就會逐步形成自家面目或風格。

對書法的學習從基礎上來說,就是通過臨摹獲得法、勢、意、形、神等方面的元素。

臨摹,臨摹的越接近原帖,說明我們掌握的東西越較豐富和紮實。形似和掌握用筆結體之道只是學習書法過程中的兩個環節。都是要達到的基本層次。


臨摹學習書法還有學會讀帖,練眼,熟練自己的觀察入微的能力。還有一個方面也非常重要,就是背臨,對臨可能只是掌握初步的技法知識,還不能完全離開字帖,要想做到脫帖,從有無我到有我,就不像要學會背臨,能夠背臨字帖上的字,甚至通篇背臨。才能真正將古代的經典技法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到自己的書法實踐中。背臨即是解決單字的問題也要考慮章法的問題。也就是單字背臨和通篇背臨的問題。

還有就是意臨,意臨是由臨摹到創作的過度階段。意臨一般情況以形為基礎,偏重某一方面或整體風格去臨摹,甚至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審美情趣去臨摹。如王鐸的臨摹方法。


翰墨書道


上圖為中州耕牛堂主臨習的漢代摩崖《石門頌》選字,旨在追之!

在學習書法中,有的書友喜歡臨帖,有的書友不喜歡臨帖,還有的書友臨帖不專一,不深入,更有甚者,是經常換帖,今天臨隸書,明天臨楷書,後天又臨行書,有的書友臨帖還沒入帖,就急於寫作品,這些都是學習書法的大忌。



上圖為答主的隸書作品,作品正文為簡體字

臨帖練字,一定要先尊重原帖,因為無論哪種書體的筆法和字法都在原帖中。無論學哪種書體,無論學哪種書體的風格,須先臨出形似,爾後慢慢的臨出神韻,最終達到(五六分)形神兼備。

完成以上程序後,就要進入邊臨邊悟的程序,並嘗試揉入書者的個性,以提高自己的學書境界,為今後書法創作做準備。記住,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甚至需要花費一生的精力。

上圖為中州耕牛堂主的隸書作品

建議:無論是喜歡臨帖或者是不喜歡臨帖的書友,都不要再提“臨帖分毫不差"這幾個字,因為臨帖達到分毫不差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再強調一下:學書法臨帖,主要是學習古人書法的筆意、結字規律和書法精神,並非要臨到分毫不差。但是,學習古人書法的筆意、結字規律和書法精神,必須要老老實實的臨帖,而且還要深入、專一臨帖!

上圖為中州耕牛堂主的臨帖作品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