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講述深圳灣紅樹林30年變遷:對生態敏感區域做改變要小心


報料有獎

南都深圳報料電話:0755-82121212

從上世紀90年代來到深圳,來到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工作,生物學研究員、林業高級工程師王勇軍和這片土地就分不開了。數十年來,他見證了紅樹林被人為建設破壞,也見證了紅樹林和深圳灣逐步恢復、轉好。在他看來,當下正是深圳灣生態環境逐步變好的時候,做任何改變都必須小心謹慎。

親歷者講述深圳灣紅樹林30年變遷:對生態敏感區域做改變要小心

2013年11月24日。深圳福田區域的紅樹林保護區,候鳥在灘塗上覓食。

深圳灣有兩大獨特性

王勇軍眼中,深圳灣有兩大獨特性,一是位於繁華都市的市區內,二是面積小,在國家級重要保護區裡,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最小的。但也正是因為這兩個特性,深圳灣才更脆弱、更需要被保護,“距離城市功能區越近,越容易被人類開發的衝動影響”,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王勇軍先後經歷了幾次這樣的事件。

他把紅樹林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4年,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正式創建,1988年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段時間比較平靜,深圳當時的建設中心在羅湖,深圳灣這一帶基本不受影響”。1991年後,隨著第二次建設浪潮來到福田,紅樹林遭到破壞,王勇軍形容當時的情況,“來勢兇猛,我們完全擋不住”。

緊隨其後的,是1994年的濱海大道規劃建設。“從現在的深大、世界之窗、錦繡中華,一條線過來,當時都是深圳灣的海岸線,1995年,規劃到了我們的紅線區的時候,我們就站出來阻攔了”,王勇軍說,這一次,紅樹林保護區派人24小時守著,就是不願讓濱海大道的規劃觸碰到紅樹林的核心區,“核心區就是紅樹林最好的這一段,鳥類分佈最密集的這一段”。最終的結果,是建設方和紅樹林保護區相互協調,濱海大道改道,向北移動200米,避開紅樹林的核心區,“但是西面和西北面就被填了,後來重新調整了紅線範圍,也就是現在的保護區紅線範圍”。

經過這兩次的填埋,王勇軍形容紅樹林保護區被“東面砍頭、西面斬尾,損失了一半”,但還好,從2000年開始,紅樹林和整個深圳灣片區的生態,逐步向好,進入了“恢復提升”的第三階段。

近年正逐步向好,但“深圳灣依舊脆弱”

2002年,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被立法保護。那之後,王勇軍說,三個方面的因素讓紅樹林乃至整個深圳灣越來越好。深圳汙水治理的力度加大,是一個重要原因,“治水提質效果明顯,水質在提升,過去深圳灣髒臭的情況,也在慢慢改善”。第二個原因,是各主管部門對深圳灣保護的重視程度提升,非法捕撈打擊力度大,對鳥類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近年來,深圳灣周邊的建設項目都在陸地上進行,沒有再攪動海灣。王勇軍認為,這種平靜狀態對深圳灣來說至關重要,“沒有破壞行為,對整個海灣溼地的恢復提升是有好處的”。

親歷者講述深圳灣紅樹林30年變遷:對生態敏感區域做改變要小心

2013年11月24日。深圳福田區域的紅樹林保護區,候鳥在灘塗上覓食。

即便深圳灣正在向好發展,王勇軍依然認為,如今的深圳灣還是生態敏感的區域,要評估能否在此區域內進行開發,需要謹慎。

現今的深圳灣,需要怎樣的保護?經過這幾十年的經驗累積,王勇軍提出三個看法。他認為,整個上世紀90年代,紅樹林已經被侵佔了相當部分的面積,今天更應給這裡留出空間。另一個重要建議,是要繼續河流汙染的嚴格控制,堅持汙水治理,“一定要讓深圳灣的水質變好,達到整個深圳灣生態系統的提升”。最後,嚴格地管理整塊深圳灣的溼地也很重要,王勇軍提到,希望相關部門加快深圳一側的深圳灣溼地加入國際重要溼地工作的推進,加入了國際溼地,就有義務履行國際上關於溼地的要求,標準也會相對更高。

“雖然它(深圳灣)那麼小,但在國內和國際上引發的關注度卻很高”,王勇軍看來,現今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深圳,更應有這份責任感保護好深圳灣,保護好這片難得的候鳥棲息地。

統籌:南都記者 孫雅茜

採寫:南都記者 孫雅茜 吳靈珊

攝影:南都記者 趙炎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