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清明節祭祖掃墓,有什麼說法?

大文的Vlog


感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回答。

清明節上墳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奠過世親人的節日。我們上墳掃墓祭祖的全過程,是在追思過世親人的具體體現。


樹木有根,人類有本。我們在世的每一個人都有父母親和祖先。我們都是祖宗的後人,是祖先養育了我們的長輩,我們的長輩又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我們不能忘記過世親人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現在,我們生活不愁吃、不愁穿、有車有房,幸福美滿,我們要懂得感恩,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親人雖然過世了,我們也不能忘記她們,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都要去掃墓祭奠過世的先人。

民間有一個傳說,說這個世界上,有陽間就會有陰間。我們人類生活在陰間,過世以後就到了陰間生活。陰間生活和陰間差不多,也要穿衣吃飯,也要購物消費。因此,一年當中不但有清明節,還有中元節和寒衣節。人們在寒衣節上墳燒紙,就是給過世的親人送些陰幣陰鈔,讓生活在陰間的親人能夠有錢購買衣服穿,不至於讓逝去的祖先在寒冷漫長的冬天挨餓受凍。


人們一年當中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相傳,陰間也有節日,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就是她們的節日,也就是我們人類常說的“鬼節”。

“人逢佳節倍思親”,同樣的道理,每逢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也是生活在陰間的鬼神們她們的“佳節”,她們也會思念她們生活在陽間的後人們,她們也盼望著後人能夠到墓地祭拜她們,給她們燒紙送去紙錢。

每年的清明節或者是中元節和寒衣節這樣的“鬼節”前後,你都會聽到身邊的朋友或同事告訴你說,夜晚他(她)夢見過世的親人了……等等。其他人會說,“鬼節”快到了,這是你過世的親人給你託夢,給你要錢來了。做夢的人就會信以為真,趁著“鬼節”的到來,去墓地祭拜燒紙。過後,夢到過世親人的人會驚訝地再次告訴你說:“真是奇怪了,自從上墳燒紙祭祀過後,再也沒有夢到過世的親人了”。

這種事情,按照現代科學的解釋,就是在“鬼節”快要來臨之際,世人也會想念過世的親人,也會回憶與過世親人在世時相處的點點滴滴,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好瞬間。常言說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鬼節”前後我們思念過世的親人也是人之常情。不論以上的傳說或經歷是否真實可靠,“鬼節”我們祭奠先人是我們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我們上墳燒紙祭祀的同時,也了卻了人們不能夠忘記過世親人的心意,希望先人們在陰間生活得好的願望。



每年的清明節我上墳給逝去的父母親掃墓的路上,我都會不自覺地加快步伐,心裡感覺到父母親好像站在去往公墓的路口,翹首以待著我的到來。為父母親墳墓清理雜草、垃圾後,在墓碑前的墓臺上擺放好水果供品、鮮花,在香爐裡點燃供香,點燃燒紙、跪拜叩頭等。祭拜完畢,我都會和父母親聊一聊天,告訴父母親家裡一切都會,讓父母親不要惦記家裡。離開墳墓前,我也會向父母親告別。清明節上墳掃墓祭奠後,我如釋重負,好像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事情一樣,心滿意足了。

這就是清明節上墳掃墓燒紙祭奠過世親人的意義所在,做人不能忘本,做人要懂得感恩。即使親人過世不在了,我們也不能忘記她們,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要去墳墓燒紙祭拜她們,這也是做人的原則。

我小時候父母親帶著我到豫東農村老家給爺爺、太爺和太奶的墳墓燒過幾次燒紙,記得祖墳的位置在離村頭不遠的地方,挨著是兩個墳頭。

我們長大後,我和弟弟回老家代替父母親給爺爺墳頭燒紙。將近有20年沒有回過老家了,農村變化快,好不容易按照回憶找到了爺爺墳頭,我和弟弟就在兩個墳頭上點燃了燒紙。嘴裡還不停地念叨:“爺爺,我和弟弟從內蒙古包頭市回來給您送錢來了,我們不經常回來,這次回來了,就給你和老爺老奶奶多燒幾張紙。”當我和弟弟手中的燒紙剩下1/3的時候,就聽到離墳地不遠的路邊有位老漢再喊我們:“你們是不是從內蒙回來的?要是的話,你們燒紙燒錯墳頭了。”我和弟弟連聲回答我們是從內蒙回來的,是在給爺爺墳頭燒紙。那位老漢再喊道:“你們燒紙的東南角有100步遠的那兩個墳頭,才是你們爺爺的墳頭。”

回到包頭,把這件事告訴了奶奶和父母親。奶奶說:“那是咱們都在包頭市,很少回老家,因此,你爺爺他們缺少錢花。你們哥倆先給別人的墳頭燒紙,說明你爺爺向他們借錢花了,你們是在替你爺爺還賬啊!”聽了奶奶的一番話後,從此以後再也聽不到弟弟埋怨我的聲音了。

這就是題主提出來的清明節上墳掃墓祭奠的意義吧。這裡面也包含了城市和農村上墳掃墓祭奠的風俗習慣和說法。


守望寫作小園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說是唐朝的杜牧所寫,其實是南宋人所寫!

中國的“清明節"被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四大節日分別為“清明節、端午節、春節、中秋節"。1935年民國政府明定為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掃墓上墳祭祀祖先,準備的祭品一般是單數,三樣或五樣,貢品應該根據地域不同而自己按排,沒有固定的規矩,一般是這樣:

1、不用任何肉食等葷腥之物;

2、以素食、水果、點心、乾果、素酒等類食物祭祀為好;

3、可以用先人在世時比較喜歡的食物來上供。

現代人為了表示對長輩先人孝順,可以買一套別墅給它們,當然這些別墅也不貴,是用紙做成的,每年可以送一套,以表示孝敬!
如果認為先人在陰宅裡太寂寞,可以送童男童女給它們。假如它們是單身,


男的送童女;女的送童男,讓它們在陰間裡也能開開心心。過了一年還可以重新送新的,舊桃換新符。

有人為了表示對先人的孝敬,也為了展現他的財富,買了許多祭品給先人。這些祭奠有“紙錢、元寶、電視機、手機、轎車、飛機"等等,凡是世間有的東西都可以用紙質產品做成,孝敬給先人。


張律明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遇難,流亡國外,一日來至荒野,十分飢餓,四處覓而無食,此時臣子介子推割下腿肉一塊,煮熟奉君食用,當君知情後,感激涕零。後來重耳作了國君,重賞介子推,當得知介子推隱居山林不出時,為其逼出介子推便放火焚林。後來發現介子推背娘已死於一柳樹下,發現一血書寫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這天定為寒食節,後又將此柳定為清明柳,又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天便為介子推掃墓之日,後來成為民俗傳統掃墓日。帝王始以"壇祭”,逐漸變為墓祭,民間效仿開始掃墓。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這便是清明節掃墓的原由。


奇疆6688


為什麼要在清明節祭祖掃墓,有什麼說法?

答:清明節掃墓祭祖,是古代的老祖宗遺傳下來的傳統文化。能讓逝去的祖先安心天堂,使新生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孫孫更加繁榮興旺。

更說明某山,某地的墳堆上掛滿花朵和紙錢,熱熱鬧鬧後繼有人,永遠向前延長………萬年發達!






快樂25225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來源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Amanda音樂大世界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已久。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古時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朝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並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相傳迄今。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節本屬“祭祖節”,在後世發展演變中才被冠以“鬼節”之名,古時人們祭祖是為了表達孝道、感恩追始,並不將祭祀自己祖先的節日以鬼節稱之。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


奇正國學


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獨介子推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再來說說寒食節與清明節的聯繫

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

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寒食節已由原來的一個月或五日改為三日。後來又由三日減為兩日或一日。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漸漸就合二為一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離得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了。

最後再說說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漸漸就合二為一後,寒食節(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粳飯等)飲食陋習也變成了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鬥百草等習俗。知道和了解傳統節日,有助於人們挖掘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和民俗內涵,這是人類歷史上風俗習慣的一大進步,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程度的一次大提高。





觀象齋主人


在中國並不是全部在清明節掃墓,有的地方是春節期間,有的是元宵節期間,有的是冬至期間


手機用戶5994689473


清明上墳祭祖可能是民間百姓早就習以為常的一種自覺的行為。早在春秋時候就興起的一種習俗。也可能是王公貴族在春暖花開時節去祭拜先祖的一種形式。後民間百姓仿效之漸漸成了習俗。最典型的故事是唐朝詩人杜牧的著名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最能代表清明時節人們上墳祭祖的實況和意境。


東方禮讚


要想好祖先好,要想富祖先富。這是圈裡的一段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