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焦慮,你需要"防禦性悲觀"

面對好像打開方式不對的2020年,你焦慮嗎?

降低焦慮,你需要

有人焦慮得不行,有人卻能與焦慮和諧相處,甚至還在焦慮中綻放自己,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或許他們都有一樣東西:防禦性悲觀。


1、"必須表現得樂觀"讓我們更焦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一直以來,我們都被"必須表現得樂觀"的觀念影響,承受了很大壓力,這是否會比悲觀,更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呢?

樂觀者不見得對生活滿意,悲觀者同樣可以活得輕鬆,我們好像習慣性高估了樂觀的重要性,低估了悲觀的好處。

降低焦慮,你需要

什麼是樂觀?什麼是悲觀?

樂觀者的動機取向是"進步"取向,人生觀是"進步關注"的。他們更善於應對積極的反饋,因此總是看到好的可能。

悲觀者的動機取向是"安全"取向,人生觀是"阻礙關注"的。他們在面對未知時,更想要獲得安全感和確定感,因此總是會去考慮到那些最壞的事情。

這兩者好像比較對立,如果在海上遇到風雨,悲觀者會抱怨風大,樂觀者會期待風停,而防禦性悲觀者會調整風帆。

降低焦慮,你需要


2、降低焦慮,你需要防禦性悲觀

"防禦性悲觀"由Wellesley College的心理學教授Julie Norem提出,她在超過20年的時間裡致力於研究"悲觀"。她認為,在過往的語境中,我們往往將"悲觀"的含義簡化了,但實際上,悲觀含有更豐富的語義。

防禦性悲觀,指的是人們會在事件發生前,將期待降到比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壞的可能情境——這看起來讓人擔心,但它卻不是一種消極的自證預言。當一個人在處於防禦性悲觀情緒裡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是冷靜的,他們知道這只是數種可能性中最壞的一種而已,並不是唯一和註定的結局。這種防禦性悲觀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最壞可能發生的概率,以及假如真的發生了最壞的情況,也能更好地面對和有條不紊地處理。

Julie Norem認為,防禦性悲觀是一種非常有用的降低焦慮的認知策略。當人產生焦慮情緒時,假裝樂觀、或者迫使自己往好的方面想是無濟於事的,

防禦性悲觀的策略會使你進入到焦慮的深處,將焦慮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部分,就這些具體的部分來做好充足的準備,避免壞的結果產生。"如果你不自己親身體驗焦慮,就很難洞察在其中讓你感到無助的到底是什麼。"

降低焦慮,你需要

比如你即將上臺演講時,可能會有一種漫無邊際的焦慮,這時候要怎麼降低焦慮呢?其實只要把自己擔心的最壞事情都先列出來,然後一一地去設計解決之道,準備好了,有這些事情可能會發生,那麼當它真正發生的時候,就不會手足無措了。

所以,日後遇到別人說"你是一個樂觀或者悲觀的人"時,不要輕易地接受這種粗糙的分類。要想一下你的悲觀,是哪一種悲觀?它可能是防禦性的悲觀,它可以帶給你積極的生活態度。


3、踐行防禦性悲觀的工具——WOOP思維

防禦性悲觀的一大核心就是要把最壞的結果羅列出來,然後再行動起來,可是很多人設想完了之後,就很難有積極行動,有一個思維工具可以幫你克服障礙,它就是WOOP思維:

W ——Wish,就是願望的意思。你可以先想想你在本週、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願望。

O——Outcome,最好的結果是什麼,這兩項是增加目標的張力。

O——Obstacle,設想可能遇到的障礙。

P——Plan,計劃。

注意,這個計劃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麼障礙,我就怎麼做",這樣"如果……就……"的句式寫的。

降低焦慮,你需要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在事業單位工作,感覺沒價值感,想考研,可是他雖然工作不忙,但回家還是不想看書複習,面對這種情況,要如何提高他的行動力呢?

用WOOP思維來梳理一下就清晰了:

W(願望)——考上研究生

O(最好的結果)——如果考上理想學校,就有能更好的平臺,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向自己的夢想靠近了一大步;

O(障礙)——跨專業考驗難度大,想去的學校競爭壓力也大,所以有時會心情不好、沒信心,甚至會想要放棄。

P(計劃)——如果情緒不好,我就寫日記,或跟朋友聊聊;如果覺得沒信心,我就去結交這個學校的學長學姐,請教經驗和學習方法;如果想放棄,就要想,無論考不考得上,我都應該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一次,就算最後失敗,也沒有遺憾了。

如果你也想把焦慮的張力,轉化為行動力,可以嘗試按照WOOP格式寫下來,你就會發現,焦慮感頓時減少很多,相反,掌控感卻會增強不少,有效行動,是克服焦慮最管用的方法。

降低焦慮,你需要

我們常說,人要仰望星空,才會覺得生活有盼頭,也要腳踏實地,才不至於讓自己迷失在幻想和焦慮中,防禦性悲觀和WOOP思維,就是一個讓我們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的工具。

最後,希望你在這個特殊的2020年裡,心向陽光地奔赴山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