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滅楚出動60萬大軍,為何楚國只動員10萬軍隊抵抗?

混沌知了知了


先給題主一個答案,再做詳細分析,答案是:“因為楚國已拿不出更多兵力。”

為什麼呢?事實上史書並沒有記載楚國跟秦國交戰的兵力,十萬人之說是推測,也基本符合現實。


這場戰爭雖在名義上是秦楚戰爭,實際上卻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秦國的實際力量是秦、趙、魏、韓四國,此時秦國已經兼併三晉,佔盡中原經濟最繁華地區。


由於楚國的首都“陳郢”與魏、韓二國原來的首都挨近,秦國可以直接從故魏、韓之地入侵楚國,使楚軍根本守不住中原的疆土,只得往東南向壽春遷都,等重新集結兵力跟秦國決戰,也已經失去了一部分領地。

楚國在跟秦國決戰以前,早就失去南陽盤地和漢江平原多年,上圖紅框以內才是秦國的所有領地,原楚地已有小半被秦國侵佔,那時楚國已不是以前的大國,僅僅是失去近半實力的弱國。

此前項燕雖然擊敗了李信二十萬大軍,卻沒有能夠奪回故國領土。王翦伐楚時,秦王政本人就在楚國原來的首都“陳郢”督戰,甚至於秦王政可以發動原楚地男丁做後勤協助王翦作戰,王翦六十萬大軍中不僅包含趙、魏、韓的部隊,估計也有不少楚兵。此消彼長之下,楚國戰力處於極端劣勢。更何況楚軍以為是跟秦軍打,秦軍還有趙騎兵、韓弩兵、魏勁旅。

秦王政雖不親上戰場,本人卻是戰略專家,他要做的是把新佔領的領地的力量轉換為秦國的力量,這就是《孫子兵法》中強調在敵國作戰最優先的就是從敵國領土獲取糧草,在敵國取得一鍾糧草就相當於從本國運送二十鍾。糧草補給則影響到士兵的數量,你要有足夠糧草供給前線十萬大軍,才能往前線派十萬大軍,不然本國人口再多,糧草供給不上也是枉然。

為什麼王翦明明是進攻方,跟項燕交戰時卻採取守勢?這就是耍流氓啊,楚國原來最富裕的領地被秦國抓在手中,是楚國急著收復領土,秦國不進攻有什麼所謂?時間越長楚地百姓就越接受秦國統治,故楚地的士兵、糧草全為秦國所用。

秦王政坐鎮陳郢,居中調度,把魏、韓、楚最富裕地區的糧草供應到前線,才使得王翦六十萬大軍可以維持戰鬥力,如果秦王政調度能力不足,本地糧草也不充足,秦國就算有六十萬兵力,也只能往前線派三四十萬,經濟與君主調度能力才是決定兵力的關鍵。


這樣就可以清楚為什麼楚國拿不出更多兵力,一是大片領土已經丟失,人口都在秦國那邊。另一方面是楚國變法沒有成功,君權不集中,更因為晚期幾次政變使楚王威信下降,楚王負芻是個弒君奪位的君主,在本國名聲也說不上好。他沒法指揮楚國所有舊貴族,不是人人都願意為國家供給糧草、兵源,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是楚國只能拿出極其劣勢兵力跟秦國決戰的原因。

楚王負芻雖然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對秦王政也算是頑抗到底,楚國跟秦國斷續打了五年,王翦攻楚是從第三年開始,此前楚國跟秦國交戰就已經損失了很多兵力,長期消耗下來兵力也來不及補充,所以往往推斷楚國最後大約僅剩十萬兵力。


我認為之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楚國為什麼這麼弱,是都以為這時的楚國還是幾十年前的強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版圖,以為楚國可以像趙國打長平之戰那樣跟秦國進行消耗。


往年秦國面對五國合縱進攻都難以抵擋,說明強大如秦國也承受不起好幾個國家進攻,而王翦伐楚兼用秦、趙、魏、韓四國之力,楚國莫說已丟去小半領土,就算是鼎盛時期也很難同時抵擋四個強國進攻,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


楚國想要對抗秦國需從大戰略著手,從一開始就堅決協助趙、韓、魏抵抗秦國,或許還有希望。大戰略失誤後,靠項燕取得階段性勝利沒有什麼太大意義,只是勉強給本國續命。秦王政瓦解各國外交,以迅雷之勢橫掃天下,他的戰略層次也決定了該一統六國。


蘇沉船


《史記》是記錄王翦60萬滅楚 楚軍10萬並無記載,題主從哪裡得到比司馬遷更準確的資料?

關於王翦滅楚之戰楚軍的兵力,無論是《秦始皇本紀》,還是《楚世家》都沒有記錄,只有《王翦列傳》有這麼一句話:

“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

悉國中兵,是說楚國傾國而出抗擊秦軍,至於多少,沒有具體數據。也可能是10萬,也可以是30、40萬,反正沒人知道。


王翦滅楚之戰是因為60萬人勝利嗎?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王翦60萬軍隊是因為楚軍夠強。李信20萬滅楚是太小瞧楚軍了。

但其實並非李信20萬就不能滅楚,非得掏空秦國的60萬軍隊才能滅楚。

李信20萬滅楚失敗最大的原因是後勤基地郢陳的楚國人昌平君叛秦救楚: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秦始皇本紀》

李信滅楚過程是: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李信又攻鄢郢,破之——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

李信為什麼在破鄢郢引兵而西,讓楚軍在自己身後追趕?原因就在於郢陳昌平君反秦,李信不得不戰略回防。

李信滅楚的行軍路線見下圖:

藍色線是蒙武軍路線,紫色線是李信軍路線,本來二軍是向東南攻打楚國都城壽郢(今淮南市壽縣),但中途要回軍城父(二軍交匯點);

同時黃色先是救援壽郢的項燕軍,綠色線是郢陳的昌平君軍,紅色線是追擊李信的楚國首都壽郢守軍。

李信被擊敗,是追擊的壽郢守軍、項燕軍、昌平君君三方夾擊的結果。

李信20萬滅楚,不是楚軍太強,而是後方叛變,不得不回撤;在回撤過程中被楚軍三方夾擊而敗。

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沒有因為戰敗處罰李信,反而讓李信在223年王翦滅楚後“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李信和王翦滅楚戰略觀念不同

王翦60萬是要和楚國主力決戰,先滅軍後滅國,是陣地戰;

李信20萬是要奪取楚國首都,先滅國後滅軍,是閃電戰。

王翦信封步步為營,李信信封奪人先聲。

但不管王翦,還是李信,一旦後方造反,糧草支援被斷,都必敗。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秦國出動六十萬軍隊攻打楚國,楚國出動十萬軍隊抵抗”,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先提取其中最關鍵的信息,秦國出動六十萬軍隊,而且秦國戰鬥力非常強大,作戰也非常勇猛,那麼對於楚國來說,作為一個捍衛者,他肯定要齊集聚兵力全力抵抗,那麼問題來了,楚國是隻能調集十萬兵力抗衡,還是隻需要十萬的兵力就能抵抗秦國的軍隊呢?

瞭解這個原因,就首先要明白秦國為什麼要大動干戈、賠上老本,調集六十萬的軍隊去攻打楚國呢?那麼就要了解當時的局勢了。

秦國與楚國針鋒相對時,已經是戰國中後期了,之前在秦國軍隊勢如破竹的攻擊下,韓國、趙國、魏國都已破滅,秦國軍隊可以說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打得楚國軍隊落荒而逃,國土喪失,連都城也搬遷了。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嬴政想要王翦出戰,而王翦想要六十萬軍隊才能出兵,嬴政認為王翦年事已高、膽小怕事,所以沒有允諾。而是任用年輕的將領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但是萬萬沒想到,李信辜負了嬴政的期望,年輕終歸敗給了經驗。沒辦法,嬴政只能向王翦認錯,讓他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征。大將軍王翦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深知楚國難以平定,如果不以重兵一擊摧毀的話,恐怕日後還會死灰復燃。而大將軍王翦一定要求秦王嬴政六十萬軍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楚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戰線太長不適合作戰,後備補給很難跟得上。眾所周知,楚國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歷史,那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很高,楚懷王時期吞併了越國,國土板塊迅速擴大。在秦國軍隊猛烈攻勢下,打敗楚國,攻破楚國都城,楚國軍隊落荒而逃,迅速轉變都城,依靠廣闊的國土,可以與秦軍打持久戰。相對於其他的國家被攻破都城,早就滅國,俯首稱臣了,而楚國幅員遼闊,物資豐富,楚國人民本身性情彪悍,勇猛頑強,再加上楚國人本身就非常痛恨秦國軍隊,所以想攻破楚國並非簡單。


二,楚國與周王朝的制度非常相似,都是施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一個好處就是有很多個諸侯國,但是,楚國王室軟弱,諸侯國的勢力很大,當秦國軍隊進攻楚國時,那些楚國的諸侯國們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聯合起來,一起抵抗外敵的侵略,所以單靠李信率領的二十萬軍隊是很難抵抗兵力眾多的諸侯國的。

所以這是為什麼秦國一定要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的原因。

到了戰國後期的時候,秦國已經佔領了局勢,消滅六國只是時間問題。當時楚國內部矛盾不斷,而且楚國國土面積廣闊,全國人民上下一心,而且楚國人心情彪悍,個頭高達,例如:西楚霸王項羽和楚國將領向燕,他們幾乎都是人高馬大,身材魁梧,作戰也是非常勇猛的,所以不要小看楚國這十萬人,他們的戰鬥力非常強強大的。話說回來,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當時楚國執行政策和周朝一樣,都是執行分封制的,分封制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難以管理手下的番國,當時楚國情況基本就是內憂外患,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了,而且當時楚國國君昏庸無能,已經很難掌控手下的番國了,抵抗秦國軍隊也是在保護他們的利益,所以當時楚國能湊齊十萬軍隊已經非常不錯了,奈何秦國軍隊太強大了,被消滅也是遲早的事。


文藝青年Right


這些數字往往只是概數,有誇大之嫌,但是秦國能夠動員的兵力大於楚國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這是因為秦國經過成功的法家統治變法已經形成完整的中央集權政權,但是楚國的變法失敗,仍然處於君主與貴族共治的階段,楚國處於貴族共治,無法類似中央集權迅速調動全國的資源與人力,因而動員兵力不如秦國。

但是中央集權未必就一定能夠打敗貴族共治制度後世往往出現反例,貴族軍事民主制度往往導致更加恐怖的戰鬥力,只要能夠出現傑出的統治者,後世的金太宗並未實現中央集權,因為私動國庫被大臣毆打,但並不妨礙金朝吞遼滅宋,清太祖請太宗甚至多爾袞都沒有中央集權式的絕對權力,但是照樣開疆拓土逐鹿中原統一天下,多爾袞甚至都不敢稱帝,因為有貴族制約,明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也只是與淮西軍事實力派共治,穩定江山後,朱元璋將其大部處死,這才建立真正的中央集權制度。

反而真正的中央集權制度往往導致拖累軍事行動的惡果,例如北宋的趙光義北伐幽州之大敗南宋趙構處死岳飛的惡果。秦朝本身也是反例法家統治的中央集權國家一旦被征服就徹底玩完而貴族共治的國家則會反抗不斷。

劉邦項羽進入關中,秦人說降就徹底降了,甚至三秦父老成為劉邦的鐵桿支持者,而不思驅趕這個劉邦外來征服者恢復秦朝;秦國征服楚國各種暗潮和反叛不斷髮生,直到反叛成功徹底滅亡秦國。

劉邦僅僅發佈約法三章就獲得了秦地百姓的真心擁戴,蓋是因為法家統治的秦國嚴酷過度即使是秦人也不會再想回到那種體制之下;而秦國征服楚國,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這類反叛者多於牛毛,尤其是各地貴族希望恢復自己的勢力與家產無不謀劃趕走和消滅外來征服者,這就是秦國與楚國的區別,歷史的詭異在於讓楚人報了亡國之仇,卻也部分接受了秦人統治天下之術。兩種制度都有合理之處,漢家治理天下霸王道雜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