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先有私後有公,公是應私的需要產生併為之服務的。對嗎?

平民心態


有人說,先有私後有公,公是應私的需要產生併為之服務的。對嗎?

顯然不對。先有私後有公,是不是意味著,可以先自私自利,然後再大公無私呢?正確的觀點,顯然應該是先大公無私,再惠及個人了。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樣才會形成良性循環。

所謂先有私,就是將私心放在第一位。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為大眾服務。這是不現實的。比如資本家,先為自己的利潤,剝削壓榨工人的血汗,不擇手段賺取了利潤,再用賺到的錢去服務人民。這個觀點成立嗎?

“公是應私的需要產生併為之服務的”,猛然一聽,似乎這個觀點有道理。一細分析也不對。公是指公共事業,它面對的是一個全社會的公共集體,而不是個體。當然個人可以從中受益。公應該是代表著大多數人的利益,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為每個人的特點需求不同。公不是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的。


鍾奮生


我認可這個觀點。

為什麼說先有私,後有公呢?

先講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地方住著很多小動物,就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生活著。他們摘樹上的果子吃,一切都是那麼地和平。

不過,這塊地方上的小動物越來越多,果樹並沒有多,果子產量也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所以,每個動物能吃到的果子越來越少。

隨著動物數量越來越多,果子變得不夠吃了。這時候,大家都開始著急了,以後的日子可咋辦呢?

隔著這塊地方還有一片土地,上面有很多果樹,但是中間隔著一條河,小動物們過不去。於是,大家商量著造一座橋,這樣就可以到對面的地方摘果子。於是,大家齊心協力弄來樹木,做成了一座精美的木橋,小動物們終於可以到對岸採摘了,暫時的危機解決啦。

但是,大家學會了未雨綢繆,於是,又開始商量,現在趁著果子足夠多,要進行分工,一部分人採摘,一部分人擔負起修建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的任務,慢慢地,動物王國成了現在我們生活的樣子。

你看,在這個例子中,每個動物採摘到的果子是私產,但是隻能保證個人需要,隨著分工的深入,有了醫院、學校這些公產。

如果沒有私產,不能滿足個人基本需要,那麼就無法進行公產的積累。

我們國家曾經講究大鍋飯,可是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允許大家有私產,大家的積極性才被調動起來。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又會到達新的公有階段。

綜上,還是先有私才能有公。



好書精讀計劃


任何社會的發展!從古到今,從國外到國內,任何體制,都是先有私,在有公,公權力服務私權利這個說法不完整!或者說應該把服務做一個廣義的理解.還包括保障,制約,救濟等! 所以法律在這個社會就有明顯得作用!在我們國家呢體現公和私用行政這個意義來說總結就是“法無授權即禁止(對公)法無禁止即自由(對私)”


梵塵一念


看怎麼理解公與私。先有公還是先有私,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看怎麼理解。道常道非常道。公是大範圍的私,私是小範圍的公。公共利益也是私人利益的一部分,當私人能力不能實現私人利益的時候,就必須通過公來實現私人利益。這就是原始社會,一個人不能單獨狩獵,必須公才能獲得獵物,這時候的私等於自殺。如果不絕對平等,本來獵物只是簡單果腹,並不充足,必有個體捱餓甚至死亡,必將導致個體離開,公就不能實現。這時候的公是保障私的必須,這時候的公是私利最大化的唯一途徑。隨著狩獵技術的發展,工具的不斷進步,加上部分獵物進行圈養繁殖,部分土地進行種植,這就有了更充裕的物資,在公的分配後,還有結餘,於是就產生了私,私是小範圍的公,畢竟是有能力的人當頭兒,有能力的人也貢獻最大,根據按勞分配公平原則,頭兒生產的物資比一般人更多,甚至冒的風險更大,所以在公配結餘的情況下理應獲得增加的一份。這個按貢獻分配的平等,導致獲得的不平等,產生了私有制。按勞分配是私有制公平原則,是小範圍的公,結果卻是私。那麼這個私,對其他分配少的人是有利還是有害呢?依然是有利的,因為個個都想為多分一份而努力,結果導致物質的進一步豐富,而獲得物資多一點的能人,營養更好了,體力也更好了,因為物資的充裕,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會思考了,這就促進了生產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步提高。人類社會是有組織社會,管理模式管理能力決定整個群體的能力。私有制導致了社會的分工,而社會的分工導致整個社會的專業化,效率就更高了。結果是,有衣服穿了,有房子住了,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不再是茹毛飲血衣不遮體到處遊蕩。因而,公是特殊的私,私是特殊的公,類似陰與陽,共生共制,共生共濟,對立統一。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都是有問題的,過分突出小私與過分突出大公,都既不符合公也不符合私,既傷公也傷私。公與私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張鈔票的兩面,只有正面異常清晰,背面十分模糊,廢鈔。反之,也是廢鈔。一句話,公私要兼顧平衡,公就是私,私就是公,公私一體兩面,傷誰都是傷這個體。人整體睡覺是有病,整體不睡覺也是有病,只有白天沒有黑夜很恐怖,只有黑夜沒有白天一樣恐怖。有白天有黑夜才是正常,白天黑夜構成整天。私有公有構成正常社會。世界的存在是因為平衡,否則就是虛無,突出矛盾的一面。否定另一面,結果是導致虛無,啥叫虛無?虛無就是不存在。沒有單獨存在的私,也沒有單獨存在的公,公與私是成對出現的,公的背後是私,私的背後是公。公消滅了私,公也就不存在了,反之亦然。一個人只有正面沒有背面,他就不是一個人。反之亦然。一個社會也是如此。中國體制為何強大?無非是比較好地平衡了公與私,過去太公了,目前的西方太私了,太公和太私,都必然損害廣大的個體根本利益。封建社會比資本主義社會更私,新中國建立革了太私的命,五八年太公了,後來就調整了,改開後期又太私了,也進行了調整。目前是公的更公,私的更私,都有集中化的趨勢,也應該調整一點,公不要太集中,私也不要太集中,啥意思呢?國企不要太龐大,私企也不要太龐大,中小企業兼顧公私要多一些。中小企業代表著公平與平衡。


用戶大戶


“公、私”哪個先哪個後?

我認為應該是先私而後公。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先從私到公,只有私得到保障才有去為公出力的底氣。更有“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都是這種私有得到保障,公德才得以盛行的案例!

私為磚,公為房。私為河,公為海。聚磚成房,匯河成海,聚私為公!


阡陌有故知



13837197476


是先私後公,但是公首先來自你的私和他人的私,如果你連讓出的私都不守,如何守你那留下的私。


周浮沉


為公是人的義務與責任,為私是人的本性,為私要在法律,道德的範圍內,過分為私謂之貪,貪,即違法又違德。不可為。到最後害人害已。

個人認為沒有什麼先私後公,先公後私的說法,要時刻有為公的心,為私一定要合法,合情,合理。只有不斷增加自我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私慾過重,亂用權利貪圖無厭的行為。

多為公,則功德無量,多為私,則貪圖無厭,人人罵之,天理不容。


小李說地理


我同意這樣的說法……它符合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先有個體……然後有家族……然後有小團體……然後有村鎮……然後有國家……

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後面的顯然是服從於前面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