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到了拼後勁的時候


地產到了拼後勁的時候

一樣的財報,不一樣的閱讀。

地產巨頭們的財報尤其有意思。

“利潤王”的挑戰

規模重要不重要?重要,中小房企還在千方百計衝規模。因為很多時候規模就是門票,不到一定量級,有的城市拍地都沒你資格。

但規模又沒那麼重要。所以,2016年以來,頭部房企紛紛降速、控速。誰是第一誰是第二,老闆不在乎,行業也不怎麼關心。

在平常,老闆下任務的時候,除了銷售額,同時附加的條件必定包括回款率、利潤率;到了中報、年報,投資者和媒體關心的,除了銷售額,必定包括負債率、淨利潤。

負債率方面,碧桂園至去年底的淨借貸比率僅為46.3%,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它的淨借貸比率已連續多年低於70%,在這種規模級別的房企裡,要保持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再來看看前四大房企2019年年報的淨利潤。

  • 萬科:歸母淨利潤388.7億元,同比增長15.1%。
  • 恆大:歸母淨利潤為172.8億元,同比下降約46%。
  • 碧桂園:歸母淨利潤395.5億元,同比增長14.2%。
  • 融創:歸母淨利潤260.3億元,同比增長57.1%。
  • 再看中海,業內公認的“利潤王”。2019年歸母416億元,同比增長10.3%。

這四大房企,均有資格向“利潤王”發起衝擊。恆大雖然2019年同比下滑較大,但它在2018年增速達53.4%;融創雖然基數最低,但它去年的增速最大;萬科比較穩定。

目前看,距離中海最近的是碧桂園。2020年的行業“利潤王”,中海、碧桂園、萬科有一拼。

架構調整的B面

財報數據背後,巨頭們從未停止面向未來的戰略思考,以及調整。這決定了它們的發展後勁。

每個行業的頭部企業,都要前瞻趨勢、順應趨勢,並提前或及時作出反應。科技巨頭如阿里、騰訊、京東,每年都要大調一次;房企巨頭們近年來也差不多是這樣。

經過一年多的醞釀,今年2月24日,碧桂園內部發文,對超過20個區域進行合併,同時做出38項人事調整。其特點是:包括集團層面部分職能線在內的管理層,組織架構進行了精簡優化,更加重視對區域的管控力度。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在2019年10月的一次內部會議上提出,改變將是自上而下的。事實上,此次改變後,集團的多個職能部門負責人下沉到區域,而區域的人也調到了順德總部。

根據年報,截至2019年底,碧桂園的項目已遍佈內地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地級市,擁有的權益可售資源約為24181億元,其中73%的權益貨值位於中國五大城市群。其中,97%的權益貨值位於常住人口50萬人以上的區域,93%位於人口流入區域。

從碧桂園項目所在城市的階梯分佈看,一線城市的權益可售資源2906億元,二線城市為6140億元,三四線城市為7976億元,而不含增值稅的已售未結轉收入達7158億元,這表明了兩點:第一,基本鎖定了未來兩三年時間的業績;第二,其土地成本仍保持低位,為持續獲取較高的利潤率和淨利額贏得了空間。

過去,市場曾對碧桂園佈局三四線城市不無疑慮。但事實是,碧桂園在近幾年以三四線城市為代表的這一波城鎮化浪潮裡,穩健發展。最典型的就是2016-2017年三四線城市的補漲。碧桂園提前佈局,大膽而堅決。

2018年下半年樓市有所調整,三四線城市是不是更“受傷”?碧桂園的數據令人驚訝。截至2019年底,其三四線城市項目獲取18個月後的投資轉化率為1.27,比同行一二線城市項目表現出了更明顯的優勢。在碧桂園進駐的三四線城市中,88%的城市處於庫存短缺或合理狀態。一位知名房企職業經理人看到這組數據對攸克君說:沒想到。

組織架構調整,不等於戰線收縮,更不是市場份額萎縮。

尋找新的增長點

無論你承認不承認,房地產開發的行業增速在放緩。攸克君此前一直說,頭部房企均在放棄唯規模論之後,尋找新的主營業務發展方向。這是為未來而佈局,也是拼後勁的應有之義。

碧桂園已經確定,地產、機器人、現代農業將成為主營業務“三駕馬車”。

其實,對碧桂園進入機器人領域,外界不是沒有顧慮。但現在已經很清楚了,楊國強想做的機器人,是聚焦於高科技。

碧桂園旗下的博智林機器人項目,2018年7月啟動,在建築機器人研發、製造與應用方面,已招募了3000多名國內外優秀研發人才,現有在研建築機器人50款,其中32款已投放工地測試。

過去很多年,主管部門一直在推廣住宅產業化。產業化的關鍵,固然取決於部品部件的工業化,但另一方面,也取決於施工作業的智能化。建築機器人的應用,其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比人工作業有很大的提升。應該說,像碧桂園這種在建項目數量龐大的房企,是踐行住宅產業化最好的試點樣本。

我們注意到,碧桂園的多元化,是與現有主營業務密切相關的多元化。“三駕馬車”中的機器人是如此,現代農業亦是如此。

碧桂園今年3月11日晚間發佈消息稱,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已於3月9日收購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80%股權,成為華大農業控股股東。

碧桂園在資金和市場資源上的優勢,與華大農業在前沿技術上的領先成果,實現了很好的結合——技術的應用,於此獲得了完美的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資源”這幾個字。一方面,碧桂園的數百萬業主,需要優質的農產品,碧桂園農業、碧優選與業主的對接,無需“中間商”;另一方面,碧桂園在9省14縣進行扶貧,而最好的扶貧就是產業扶貧,這些村的農產品,可以通過碧桂園農業、碧優選實現市場化對接。

因此,對機器人和現代農業這兩個領域,可以寄予更高的期望,只是也需要一點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