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權≠威望:酒池肉林的士族,在魏晉時期如何"蛻變",獲得名望?

說起文化人在如今很多地區存在著貶低意味,也不知是何時開始傳起來的總有些人把那些談吐文雅、出口成章的人看做是裝樣子、博眼球,不斷的挑毛病貶低對方很難說一句對方的“美”。

同時又去捧那些品行不端、賣弄風騷的個性人士,把他們說的那些毫無營養的話視作經典,這又是普遍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愚昧的人始終愚昧。

財權≠威望:酒池肉林的士族,在魏晉時期如何

相比古時的士族文人這其中的差距絕不是一星半點,更不會像如今那些靠外貌引領潮流的人一樣,在古代魏晉時期的士族可是真正做到了言可醒世人,行可撼國家。

一、士族誕生與發展主要依賴的是誰?

1、士族前身——士大夫。

士族的誕生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從它的發源與形成中需要參考先秦時代的“士”階級,也就是在如今中小學課本中描寫的“士大夫”。

在春秋戰國時期對士的看法有很多,比如:著書的學士、懂陰陽變化之道的方士、勇武非凡的勇士、也有進策覲言的策士,關於士的記載有很多其《禮記·曲禮》便描述到“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

但是先秦時代士階級是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屬於

古代四民之一。若說到為什麼這樣處於社會最底層人能達到魏晉時人人稱頌的“士族”要看他們在春秋戰國時扮演的角色。

在春秋時處於士階級的人有的是作為卿大夫的家臣,也有一些以俸祿為生,也同樣存在著種田為生的士人,這種情況一直到戰國以後才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也是指哪些脫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

而士的內涵發生變化是在秦漢時期,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士階級的人們才逐步有了一定的權利。在士被稱為士大夫時主要指的是那些軍隊中的將士,也指在朝廷和郡縣任職的官吏,而被稱為士人時則又統稱他們是有較高的學識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

這種變化中便可看出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士階級的發展,而這種明顯的變化也為後來的士族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財權≠威望:酒池肉林的士族,在魏晉時期如何

後到了魏晉時期士人又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凡是被中正品評者,皆據其德才、家族而給予不同品位然後授予各種官職。也正是這樣的方式讓士人從原有的無權無勢逐漸的向特權階級進行了跨越。以至於士人中出現了憑藉祖輩官爵入仕並累世居官的家族,而這便是“士族”的由來。

2、士族的興盛時期——三國

士族的發展階段是在西漢的中後期,這一時期人們對土地之間的兼併十分嚴重,以至於逐步形成了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

而東漢政權便是在他們這些勢力支持下建立的。因此在東漢時期這些勢力便享受了經濟上的特權,間接造成了他們這些勢力在政治上把持著中央和地方一些政權,同時在經濟上兼併土地,經營莊園逐漸的形成了割據成為名門大族,因此在這一時期才是士族發展的重要階段。

如果讀過三國演義就曉得為何袁紹會統一河北,擔任盟主主要是他的家族在當時非常有名望。而曹操為什麼會在急短的時間中拉起一支隊伍,也是因為他是士族出身有很大的家產。

正是因為東漢政權的對士族的放縱與妥協,才導致國家權利被地方分散被少數人把持。而這也為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直到曹魏時期為了維持士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實行了九品中正制,這就進一步的為士族提供了發展的便利。而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了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誌。

二、積累財富與攀登權貴積累下的名望

1、政權上逐漸把持的皇權

在魏晉時期士族被大多數的統治者當做可籠絡的對象。原因在於士族有很大的財力可以支持自己的事業,就如歷史上東漢王朝的建立

根本原因就是背後有著士族提供的經濟支持而東晉王朝也是如此。

財權≠威望:酒池肉林的士族,在魏晉時期如何

歷代統治者為了拉攏他們均為其提供了很大的權利及經濟上賦予的特權,更甚的是統治者的皇權都需要靠他們來維持。

就如西晉時期發生八王之亂後導致國家政權面臨崩潰時司馬家族的繼承者司馬睿不得不南下求存而史料上稱“衣冠南渡,永嘉之亂”。

可是司馬睿到南方後卻並沒有得到江東勢力的支持,也就是完成了一個君在臣不在的一個尷尬局面,最後司馬睿不得不求助於自己的心腹王導。

事後王導聯合自己的族兄青州刺史王敦,排演了一場專門讓士族欣賞的節目,用意便是提高司馬睿的威望。也就是在公元308年永嘉二年的三月三日上巳節,進行了一場出遊由皇帝在前,北方士族在後讓江東士族意識到了皇帝已經得到北方士族的支持。

而這個架勢讓江東士族也大為驚恐,以至於紀瞻、顧榮等人引領江東士族向皇帝進行參拜,表露對司馬睿的恭敬。

這件事在《晉書·王導傳》上記載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之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由此可見當時的士族權利之大甚至可以輕視皇權,可惜在不久以後士族卻還是成為了歷史上的產物,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2、明目張膽的搜刮錢財

士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擁有很多錢的暴發戶。其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大量非法部曲和佃客的廉價勞動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另一方面則是把剩餘的物資進行商業貿易,從中獲得鉅額利潤。這兩種便是當時士族經濟的主要來源。

財權≠威望:酒池肉林的士族,在魏晉時期如何

早在魏晉時就有法律制度規定士族們可以根據自己品位的高低佔有土地和佃客的特權,但是一些士族卻置法令於擺設非法私養佃客和食客,而他們便用這種方法逃避賦稅徭役,從中獲取鉅額的非法收入。根據《世說新語》記載

“寸絹不輸官庫,升米不進官倉。”便能看出在當時士族的財富有多麼雄厚。

雖然當時士族的品行難以讓人恭維,但是另一方面也是體現了統治者的放縱與寬恕,其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因為自己的統治需要靠這些士族來支持與維護。

可想在這樣的畸形關係下當時統治者的政治權柄有多麼分散,同時也就造成了士族勢力在地方上的極大威望,甚至有時皇帝的命令還沒有地方士族管用。

三、名士品性對士族的重要性

1、靠著人品逐漸帶來的威望

士族階級原本便是以明經修行的儒家儀軌起家,其祖輩有著很高的文學修養。而往往多數人被士族表面的現象所影響,認為只要是士族必然都是家財萬貫,奢侈成風,但是卻並非如此.

在士族內部各個家族的經濟實力並不平衡,財富也不都是衡量家族實力的方式,而劃定士族的唯一標準便是權勢、政治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士族更為看重代表士人的獨立精神境界“清流”取向,而非是那種家財萬貫和肉林酒池的汙濁之氣。在面對那些口不離禮法,行動上卻又大肆揮霍禮教和財富追求者,對金錢稱兄道弟的汙濁風氣。阮籍就曾指責“彼勾勾者自以為貴夫世矣,而惡知世之賤乎茲哉!”。

可見士族的威望並非來自那些財富與權利,而是因為阮籍這類名士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影響所賦予了士族那些威望。

財權≠威望:酒池肉林的士族,在魏晉時期如何

正是這些品性清淡、利民利國的名士才造就了士族在地方上的威望與權勢。也正是如此,在那個混亂不堪、禮法敗壞的時期,士族的品性堅守成為了當時少有的一股清流。因此在地方上受到了很多庶民百姓的愛戴,甚至在有時士族比皇權更有威懾力。

2、個性獨居的名士為士族賦予的話語權

魏晉時期士族很多而其中的名士也不在少數,如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在士族都看重財富與權勢時,他卻獨守清淨。不受世俗金錢的影響,以犢鼻褌與象徵北阮富貴的紗羅錦綺相抗衡,又表現出了以清貧為榮,以奢侈為恥的心胸觀念,可見他的心境境界。

在《竹林七賢論》中就有此類描述“諸阮前世皆儒學,善居室,唯鹹一家尚道棄事,好酒而貧。七月七日,法當曬衣,諸阮庭中,燦然錦綺。”可見在自我修養中魏晉的名士代表著一種遠離俗塵高人雅士的形象,而其所屬的士族受其影響便獲得了地方民眾的信任與崇拜。

正是名士在當時的影響力,間接的也自己的士族獲得了地方民眾的信任與拜服。也就導致在皇權管不住的地方,地方士族便成為了當地土皇帝享受著民眾的愛戴。但這種情況在士族中卻是少數的,因為很少有士族可以不被金錢所洗腦。

像這樣能堅持自我不被塵俗渲染的名士在魏晉時期是多不勝數。就如我們如今現代人之間少部分人喜好隱逸而隱逸之風的盛行便是在魏晉時期。

所以為什麼名士或士族有如此大的威望主要還是那樣堅守家風、自我清淨的名士望族讓那些處於動盪地方的庶民百姓被其品性所影響,因而有了主心骨,所以在地方上名士會有很大的地位與名望。而這便是他們品性帶來的。

財權≠威望:酒池肉林的士族,在魏晉時期如何

因原本儒家儀軌起家,可一旦他們腰纏萬貫、地位穩固時,便被權財衝昏了頭腦,成為了典型的暴發戶。如《夏侯玄傳》中所記載“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從大將軍以上,皆得服綾錦、羅綺、紈素、金銀、飾鏤之物,自是以下,雜採之服,通於賤人。”

可知在士族一旦嚐到了權財的甜味,家風便開始了從儉到奢的轉變。

四、結論:

士族的誕生要歸咎於國家政權的分散與統治者皇權的喪失。從士族的發展歷史中就可以明確的看出這是國家權利分散下的產物,而士族能有崇高的威望除了名士在庶民階級的影響力在其主要原因便是歷代統治者對士族階級的放縱與寬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