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體溫“微下降”是咋回事

疫情期間,測量體溫成為日常。人是恆溫動物,我們的體溫一直穩定在某一區間。一直以來,人們都把37℃作為人體的平均溫度數,但生活中測量卻經常少個零點幾度……正常體溫具體到底該是多少?體溫“微下降”和身體健康有啥關係?記者就此走訪了有關專家。

人類體溫約每10年下降0.03℃

據《eLife》發表的文章介紹,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從2000年起開始測量人的體溫,並與參加美國南北戰爭的士兵體溫記錄進行了比較。這項研究揭示,與19世紀的男性相比,現代男性體溫下降了0.58℃,相比之下現代女性體溫比19世紀下降了0.32℃。數據顯示,人類體溫約每10年下降0.03℃。

“人體體溫下降經過證實確鑿無疑,但體溫下降的原因尚無法確切證實,可能與飲食和生活方式的進步有關。”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兼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邢亞威說。

斯坦福大學醫學教授朱莉·帕松內特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幽門螺桿菌感染在美國已經不那麼常見了,正從美國的人群中消失。這種變化反映了一個趨勢:與19世紀的先輩們相比,現代人類的傳染病要少得多。19世紀的人們曾被反覆發作的瘧疾、慢性傷口、肺結核、痢疾所困擾。如今,這些病原大多已從人體內消失,因此人體的免疫系統也不用再經常過度運轉。

“從生理上說,我們生活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其中包括室內溫度、我們接觸的微生物以及我們能夠獲得的食物。”研究人員表示,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儘管我們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沒有任何變化,但實際上我們已經發生了變化。

對此,國內外很多專家認為,代謝率的下降可能也是人類正常體溫下降的主要原因,更舒適的生活方式,使得人類的勞動強度低於19世紀;當然,這也可能是由於炎症反應的減少。現代醫學的進步,大大降低了人類患病的頻次。而炎症反應能產生各種蛋白質和細胞因子,它們能提高人體新陳代謝速度,使體溫上升。

無需為體溫降低感到害怕

恆定的體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有資料表明:人體最理想的體溫是36.5℃-36.8℃。體溫下降1℃,基礎代謝下降12%左右,免疫力會下降30%左右。

“對這樣的結論,我們也沒有必要感到害怕。”邢亞威表示,體溫變化是100多年的漫長變化,即便未來真的有一天我們的平均體溫是35℃、34℃甚至更低,這都是一種自適應機制,一種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理機制。

此外,有專家指出,大量動物研究證明,體溫降低可能活得更久。例如線蟲、輪蟲、魚、蠑螈、小鼠等。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低體溫通過壽命信號影響健康狀態和壽命。並且,較低體溫也是較低代謝率的反映,低代謝率有助於減少損傷分子堆積、降低突變,有助於長壽。

不僅動物研究支持低體溫有益,國外學者也曾就人類體溫與疾病、死亡率的關聯進行過研究。研究發現,溫度每升高0.149℃,一年死亡率增加8.4%。 (河北日報記者 王璐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