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諸侯知道楚成王完成不了霸業?

黑水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楚成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勵精圖治,帶領強大的楚國不斷向中原地區擴展,執著的為霸主之位而奮鬥,但是最終沒能達成霸業,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原地區的各諸侯國認為楚國是南方的蠻夷,對於楚國非常的敵視;其次是楚國內部的公族勢力強大,楚成王不是國家方略的唯一決策人;最後是楚成王運氣非常差,先後與稱霸中原的齊桓公姜小白和晉文公重耳為敵。綜合以上三個因素,楚成王霸業難成。

南方蠻夷

翻看春秋時期的地圖就會發現,楚國地處南方。雖然國土面積很大,國家實力雄厚,但是中原地區的各諸侯國都看不上楚國,稱呼楚國為南方蠻夷。

楚國雖然和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一樣都受封與周王朝,但是從它受封的位置就可以看出,楚國的地位並不高,而且楚國分封時間較晚,受封的爵位是子爵,級別也不高。

這樣一個資歷淺、級別低、地理位置偏僻的諸侯國自然不被中原地區眼高於頂的諸侯國放在眼中。

更為重要得是,楚國不同於中原地區,它擁有自己的信仰、行政體系、法律、禮儀、語言、文字等,因而被中原地區的諸侯國視為異類,對楚國充滿排斥。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任何一個諸侯國想要成就霸業,那麼必須通過伐楚來積累聲望。

公族崛起

楚國原本的地盤不大,通過不斷兼併周邊的諸侯國,最終一統南方,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超級大國。

楚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中攻佔國家最多的諸侯國,為了確保國家的平穩,楚國對周朝分封制進行了改良,將吞併的諸侯國改為縣,任命縣公負責治理。實際上縣公就等於是楚國分封的諸侯,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財產和軍隊,隨著時間的推移,公族勢力成為楚國朝堂不可忽視得一股力量。

楚成王在位時對朝政影響最大得就是若敖族,這個家族幾乎壟斷了楚國的令尹(即丞相)之位。

城濮之戰前,楚成王預感到在與晉國的交鋒中已處於下風,要求領軍出征的令尹子玉暫時退守以待時機,結果卻被子玉嚴詞拒絕。在楚成王只給予少量軍隊的情況,子玉率領若敖族本族的軍隊和楚國盟友國拼湊的軍隊向晉國發起戰鬥。

此事充分顯示出楚國公族勢力的強大,楚國並不是楚國國君的一言堂,他所制定的國家方略只有符合公族的利益才能順利實施。

對手強勁

楚成王是個運氣不佳的人,每當他雄心勃勃的向中原霸主發起衝擊時,總有一個強勁的對手擋在他的身前,踩著他的身體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為了援助被楚國打的滿地找牙的鄭國,宋、陳、衛、鄭、許、魯、曹、邾等八國軍隊在齊國軍隊的帶領下攻佔楚國的盟國蔡國,隨後陳兵楚國邊境,楚國迫於無奈,主動向齊國求和,使得齊國盟主的地位更加穩固。

隱忍的楚成王好不容易熬死了齊桓公,齊國開始走向衰弱,於是再次派兵攻打中原地區,遺憾的是走了一個齊桓公,又來了一個晉文公,晉國狠狠教育了楚國一頓,楚國十年的北進成果付之東流,晉國憑藉城濮之戰的大勝一舉奪得中原地區的霸主之位。

結語

楚成王是一個出色的、有恆心、有毅力的領導者,他一生都在執著的為實現稱霸夢想而努力,雖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是他絲毫沒有洩氣,不斷反思失敗的經驗教訓,最終為孫子楚莊王的稱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滌塵索金


楚成王是楚國第一個真正參與到中原爭霸的楚國國君,在他的祖父楚武王喊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的口號後。僅僅幾十年的時間,這句話就基本在楚成王手裡實現。但是為什麼在楚成王武力最盛,聲勢最強的時候,卻依然沒有被中原諸侯承認為霸主呢?那是因為楚國有一條重大的缺陷,楚國被中原諸侯認定為蠻夷。這是怎麼回事呢?

【南蠻楚國】

楚國先王熊渠曾說過:“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接著熊渠給三個兒子尊王號。這還是在周夷王在位的時候,後來周厲王兵鋒很盛。熊渠為了緩和矛盾,自己去掉了封號。

再後來,楚成王的祖父楚武王伐隨時,隨國自稱“無罪。”楚武王的回答是:“我蠻夷也。”結果楚國又一次稱王。

楚國國君不止一次聲稱自己是蠻夷,不服從周人的統治。那麼楚人真的是蠻夷嗎?其實並不是,至少不全是!

楚國先人本生活在中原,後來被商人打敗,驅趕到南方。從文化上,周人崇尚龍文化,而楚人與東夷和商人類似,崇尚鳳文化。

文王時,楚人就侍奉周人。參與了滅商的行動,但是楚人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周朝前兩次分封只照顧了同姓宗親或外戚。楚國後來才受封子爵,這時候的楚國國君在周人舉辦的盟會上甚至不能登堂入室。只能猶如家奴,在外面為各地諸侯服務。

這些都深深傷害了楚國人,所以楚國一直流傳一個傳統,那就是“不服周。”在這個傳統之上,楚國對於周朝禮樂制度是不屑一顧的。

每當有機會楚國就會積極的尋求擴張勢力,以此期盼能夠獲得諸侯國與周王室的認可。但是楚國的這種行為在齊桓公稱霸的時代,就直接成為被斥責為蠻夷的理由。而齊桓公的稱霸則註定了蠻夷沒有爭霸的機會。

【齊桓公稱霸的邏輯】

齊桓公即位時,周王室孱弱,而同時四夷交侵不絕如線。隨著蠻夷的不斷入侵,各地諸侯都只能各自為政,獨立抵抗。這個過程中很多流傳幾百年的傳統諸侯都慘遭滅國,像邢、衛、燕等一線的強大諸侯都差點覆滅,結果齊桓公存邢救衛,出兵燕國,才保住這幾個諸侯。

既然周王室不能保護這些諸侯國,那麼就只有爭取其他諸侯的幫助。所以各地諸侯都迫切需要達成聯合,共同進退。

我們用現在的視角來看,那些不斷髮動亡國戰爭的蠻夷就好比是“法西斯”國家,奉行軍國主義,藐視禮法制度,肆無忌憚的實行亡國政策。而會盟的諸侯則好比“反法西斯同盟”他們聯合各地諸侯,尋求合作,從而保護自身安全。

為了組成這個同盟,齊桓公發起了會盟,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召集諸侯以彙集力量。這事實上他是依靠周王名義上的號召力,塑造共同綱領。讓會盟更具合法性的同時也分辨出朋友和敵人。

在“尊王攘夷”作為最高綱領的指導下。那些不服從周王,肆意入侵他國的部落或諸侯國就被貶斥為蠻夷,成為會盟國家的共同敵人。

【楚成王被認作蠻夷】

按照齊桓公的標準,楚人無疑是一個蠻夷國家。楚成王在位時先後滅亡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在中原諸侯眼裡極為危險。而楚國還有繼續向中原擴張的動作和野心,並且宣揚“不服周”的言論。

楚國在中原諸侯的眼裡就像一頭餓狼,盯著他們這些羊群。試問一頭餓狼能加入羊群成為領頭羊嗎?當然不可能!而且每一隻羊都不會願意與狼共舞的。

齊桓公發揮了他“反法西斯同盟”領導人的作用,帶領八個諸侯國聯軍駐紮在召陵。與楚王對峙。楚成王自知不敵,只能暫避鋒芒,與齊桓公和談。

此後他一邊避免與齊桓公正面交鋒,一方面積蓄實力。終於在齊桓公死後迎來了不知變通的宋襄公,看到宋襄公成為名義上新任的會盟霸主。

與宋襄公的泓水之戰讓楚成王的勢力達到了頂峰。但是這一切的努力,最終卻也只是換回諸侯們的恐懼,而遠遠不是信服。

【晉國崛起與國際形式的改變】

泓水之戰後,楚成王苦於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於是他善待流亡而來的晉文公,希望在中原有巨大影響力的晉國能認同自己,但是他卻被晉文公拋棄了。晉文公回國後成為了抗擊蠻夷的新領袖。最後選擇與楚成王開戰並打敗了他。

從這時候開始,晉文公統領的晉國崛起了。但是與齊桓公相比,晉文公領導下的國際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城濮之戰中,楚國作為最重要的一個“法西斯”諸侯被打敗後。由晉國帶領的“反法西斯同盟”不再被動挨打,開始了全面的反擊。諸如北方的赤狄,白狄,長狄等都先後覆滅。

國際局勢隨著蠻夷勢力的接連失敗發生了逆轉。中原的諸侯不但不再需要擔心被蠻夷滅國,反而追著蠻夷在打。情況已經與齊桓公即位時發生了很大的不同。

如果說齊桓公建立的是“反法西斯同盟”,那麼晉文公這時候做的就是對戰後秩序的重新洗牌。齊桓公的會盟是為了救亡圖存,而晉文公以後的會盟就變成了劃分戰後國際利益,構建新的國際合作關係。

【新的國際秩序與楚國稱霸的希望】

齊桓公的稱霸就像是西周禮樂制度的一次迴光返照,為了共同對抗蠻夷,用“尊王攘夷”的口號讓諸侯們又重新團結在周王身邊。但是蠻夷的的問題一旦解決,周王就又被一腳踢開。諸侯們為了自身利益建立了一個新的的國際秩序。

這個新的國際秩序由晉國主導。原本帶領大家抵抗蠻夷入侵的老大哥成為了超級大國,與諸侯形成了支配和從屬的關係。而周王則成為類似聯合國秘書長這種有名無實的存在。

從楚國的角度來看,雖然在城濮之戰失敗,但是楚國依然是桌面上重要的玩家。新秩序下,楚國依然影響力巨大,是不可忽視的大國。所以楚國很自然的就加入到新的國際體系中去。

當楚國也加入國際體系後,新秩序也就演變成了晉楚兩極爭霸,他們分別帶著一堆小弟和盟友相互對抗。一旦楚國強過晉國,那麼作為新秩序的最強者,就可以成為霸主,支配其他的諸侯。楚國的地位也從遊戲中的BOSS轉變為了遊戲玩家。

【總結】

楚成王無法稱霸,而他的後人卻能成功。總結起來有這三點:第一,楚成王認定為蠻夷;第二,齊桓公稱霸的本質是對抗蠻夷;第三,晉文公以後,稱霸模式的本質變成了獲取國際社會的領導地位。

楚成王一生,獨自面對過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同時期還有一個秦穆公。但是就算楚國在楚成王的手裡再怎麼強大,楚成王也不可能成為霸主。因為他是蠻夷,而齊桓公主導的爭霸體系不歡迎蠻夷。所以他終究無法得到中原諸侯的認同。但是等到晉文公稱霸以後,情況就不同了。

楚國在齊桓公與晉文公兩代霸主的時代,扮演了不一樣的角色。沒能稱霸實在不是楚成王不夠優秀,而是他趕上了錯誤的時代。在他的時代,被視為蠻夷的楚國,註定不會被中原諸侯所認可。


小森短視頻


公元前637年,楚國大敗宋國,解了鄭國之圍,那鄭國自然要有所表示。於是本年的冬天,鄭國的國君鄭捷的夫人羋氏和姜氏在柯澤犒勞楚國的國君羋惲。可是為什麼派出來的是他的夫人呢?很有可能是這位羋氏主動要求的。因為大家一聽就知道她是楚國人,搞不好她和羋惲還是兄妹。所以她一聽說,喲!楚國打了勝仗了,那我要去犒勞犒勞。對於鄭捷來說,現在他正是要親近楚國的時候,那怎麼可能拒絕呢?可是羋氏一出面,姜氏就要跟著出面,因為這兩個人其實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看她的姓就知道,姜氏有可能來自於齊國嘛!這恐怕也是為什麼鄭捷總是在齊楚之間搖擺的原因,因為他的這兩個夫人。不同的人給他吹不同的枕邊風,那他自然搖來擺去了。

可是現在羋氏要去犒勞了,難道姜氏就在家待著嗎?所以就兩個人一塊去犒勞羋惲。羋惲聽說:“喲!楚國的女人來了,那不能讓人小看了哪!當然要大陣仗了。”所以,他派出了師縉,同時向她們展示楚軍俘獲的俘虜、斬獲的首級,向她們展示楚國的軍隊何其強大,這次的勝利有多麼的了不起。可是為什麼要派出師縉呢?大家聽這個師父的“師”字,就知道基本上以師字開頭的一定是位樂師,而且是屬於那種大師級的樂師。所以這個師縉一定是羋惲的近臣,而且是非常喜歡的樂師。像接待夫人這種事情當然是用自己的近臣,類似於搞音樂的這種人相對來說比那些五大三粗的武將們要強得多。

但是這件事情以春秋的立場來說,它就覺得不爽,所以春秋就借君子之口來評價說:這是不符合規矩的,因為婦人送迎不出門。就是說婦女不管是送人出去還是迎人進來,她都是不可以走出門口的,只要送到門口就可以了。即使是在見兄弟的時候,她也是不出門檻,而是在屋裡面不出去。而戰士是不接近女子所使用的物品的。那麼翻過來說,羋氏和姜氏跑到楚國的軍營來這首先就是不合適的,而羋惲向她們展示俘虜和首級,肯定也是不合適的。可是我們說,在很早很早以前,魯國第十五任國君魯同的母親文姜在的時候,沒事就跑到齊諸兒的軍營裡面去,也沒有怎麼樣嘛。即使在春秋的角度,它的這個評價也是老黃曆了。何況羋氏她是楚女,就更不會在意中原的這些禮法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了。

到了十一月初九,羋惲進入鄭國的國都參加宴會。在席間,鄭捷九次舉杯進獻禮物。按照當時的習慣,主人是可以在席間向客人贈送禮物,以表示感謝之情的。這位鄭捷竟然連續九次不停地獻,禮物成百上千地送,把這個外面的院子都給堆滿了。而這個宴會除了正餐之外,還特別增加了水果、肉醬各六種。今天一聽覺得這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嘛!餐後水果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就算你出去到水果攤隨便買買也都不止六種。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比如我們現在說的這個春秋時代,這已經是非常高、非常高的規格了。送禮也好、加菜也好,這些都無不體現出鄭捷親近楚國之心。

宴會結束之後,羋惲也沒有在鄭國停留,趁著晚上就出來了,當時又是鄭捷的夫人羋氏將羋惲送回到了軍營,羋惲就帶著兩個鄭國公族的女子回去了。這麼一番舉動下來,鄭國內部就議論紛紛。其中一種議論的代表就是鄭國的公子鄭詹說的,鄭詹之前我們提過,他是鄭國的先君鄭突的兒子,到現在差不多有六十多歲的樣子,老資格了,所以他敢出來評價。他說:“楚王一定會沒落吧!待人接物不能因人而異,不因人而異就不能稱為知禮,不知禮又怎麼能不沒落呢?”鄭詹所說的這一套意思就是說:你在處理兩國關係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通過婦人在中間走來走去,這是不合適的。兩國之間的關係當然應該跟正主,也就是鄭捷或者鄭捷授權的這些卿大夫、權臣們來接觸、來處理問題。可是你現在,男女不分。不管來的是男是女,你的處理方式都是一樣的,這就是不能因人而異。

當然今天我們說男女平等,為什麼男女不一樣啊?可是在當時人看來,這就是不知禮的行為。但是如果不知禮的話,就無法讓整個中原地區的諸侯們相信你、服從你,那你怎麼能不沒落呢?所以,中原的諸侯們聽說了羋惲這一套作派之後,就認為他的霸業不會成功了。但是我們在這兒要另外插上幾句,楚成王羋惲的霸業是不會成功還是根本就沒有想開始?我們知道,霸業這個事情是齊國的齊桓公齊小白一手搞起來的,尤其是以盟會為霸業的模式也是他先搞起來的。所以在他死了之後,在他這些骨幹裡面,尤其像宋國就認為我要繼承他的霸業。於是宋國搞的那一套都是學齊小白的。

可是我們看楚國的做派,雖然楚國參加了在齊國舉行的盟誓,但是那一次盟誓不是由楚國牽頭來舉行,而是由陳國來組織的。也就是說楚國本身就沒有意願去跟隨或者說是模仿齊小白盟會的模式。雖然從齊國盟會之後,楚國儼然已經成為宋國霸業的競爭對手。但是在這次擊敗宋國之後,仍然沒有進一步地主持盟會,沒有召集諸侯們,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楚國從來沒有參加過齊小白所組織的盟會,所以根本就不懂齊小白的這種盟會模式,或者說他根本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做霸主,那他怎麼會有霸業呢?對於當時的諸侯來說,宋國是我們不喜歡的國家,而楚國在擊敗宋國之後,就應該召集諸侯們開盟會,然後就可以形成以楚國為中心的國際新秩序。可是楚國根本就沒有這麼著幹,所以諸侯們就對楚國非常的失望。大家還在等待新的霸主,那麼這位霸主將成為楚國最大的挑戰。這又能怪誰呢?只能說楚國沒有與時俱進。


Cola小妞


這個話真難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