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信陵君不死,劉邦去投靠他,會有什麼事發生呢?

我的17


歷史上沒有發生的事情要我們去揣測有一定難度,但是依然可以根據一些蛛絲馬跡去推理。

按照《史記·高祖本紀》來看,劉邦在年輕時候就是一個痞子式的人物,為人圓滑在當地十分吃得開。原本他是打算投靠信陵君魏無忌,但是還在半路上,信陵君就因病去世了,於是他又轉投信陵君門客張耳門下。

後來魏國滅亡,張耳逃難他的門客也紛紛逃散,劉邦也跑回老家沛縣,混了個泗水亭長,到後面相繼結識了後來大部分漢朝開國功勳。

從因果關係來看,因為沒能結識信陵君,劉邦退其次變成了張耳的門客,從社會地位上來講低了那麼一些層次。所以信陵君沒死的話,劉邦就會成為與張耳處於同一地位,再加上劉邦的性格,在信陵君身邊非常可能混得比張耳還要好。

但有一點不可逆的是信陵君在當時已經不受魏王重視,甚至是忌憚,如果劉邦想要更上一層樓的話,勢必會拋棄信陵君轉投魏王的懷中,從而在魏國得到更高的地位。

還有一點就是,不管劉邦在信陵君處混得如何,秦國統一大勢不可逆,在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勢必會統一六國,這個時候劉邦的未來就取決於秦國對六國官員的態度了。

在《史記·始皇本紀》中有這樣記載:“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其富豪指的便是六國貴族及官員,也就是說除少部分逃亡的官員外,大部分六國官員都被秦始皇安置在了咸陽城內,並處於重重監視之下。

而劉邦可能就成為了這12萬戶當中的一員,一直到陳勝吳廣起義這部分貴族官員才相繼扶持各自國家的貴族起義。而劉邦也可能會錯失結交沛縣豪傑的機會,被六國官員貴族裹挾成為起義軍當中某一個位置的重要官員,而不是某一隻起義隊伍的首領。

在沒有軍隊,沒有將領的情況下,失去原始角逐資本的劉邦,最終的結局很可能是在戰亂中被殺?亦或者憑藉其混不吝的性格成為最終勝利者手下的功勳?但是大漢天下就很可能不在出現了。

以上皆為本人妄自揣測,如有不同意見拒不接受。


子曰歷史


自古開國皇帝,都是英雄豪傑,都有過人之能。像是沒有本事只會耍嘴皮的小混混是無法取得天下的。漢高祖劉邦因為出身卑微,一直被人說是靠流氓混混才最終取得天下。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劉邦能夠取得天下,是因為他一輩子都在向信陵君學習,在某些方面他都把自己當成了信陵君翻版。

劉邦這輩子最佩服的人就是信陵君,不為別的,就衝信陵君能夠禮賢下士,帶領六國聯軍打敗秦國,就已經足以讓青年時候的劉邦崇拜了。所以劉邦年輕時候,曾經想去投奔信陵君,在他的手下做事。但是走到半路,信陵君卻死在了魏國內鬥中,因此劉邦效力信陵君的願望沒有實現,但是這並不妨礙信陵君成為他一輩子追求的目標。

劉邦成為沛公之後,心裡也覺著自己不能再像個小混混了,應該提高點檔次,改變自己。那朝著什麼方向改變呢?答案就是信陵君的方向。劉邦尊敬人才,這一點是人所共知,而這一點擺明就是從信陵君那裡學的。最典型的劉邦對待酈食其的表現,活脫脫就是信陵君對待候嬴的翻版(洗腳那一段另當別論)。而後來劉邦對待張良,更是借鑑信陵君對待自己門客態度。

信陵君是戰國時候無冕之王,他如果當國君,那麼統一六國的估計應該是他。我們現在說戰國四公子,其實主要指的是信陵君,孟嘗君也勉強算是,其餘春申君跟平原君就是來湊數的。信陵君沒有統一六國,實在是可惜。而如今劉邦借用信陵君的思想取得天下,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信陵君當年未取得天下的補償吧。






愛發視頻的小夥


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腦洞真大呀。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出生日期不祥,公元前243年去世,那時劉邦16歲,此時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還有22年。

信陵君在戰國四公子中聲望最高,如果劉邦去抱這樣的大腿,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事情發生。畢竟劉邦的天下不是劉邦打下來的,劉邦善於用人,靠的是手下的一幫文臣武將得了天下。

要是說韓信蕭何張良等等一票人投奔信陵君倒還有聊頭。畢竟信陵君最缺的是這樣的人才。不過去了也沒用,因為信陵君他那當魏王的大哥本來就猜忌的不得了,再來了這麼一票人只會加速信陵君的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