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說粵語還是陝西話

眾所周知,粵語是一門古老的語言,保留很多古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同樣地秦朝的首都在咸陽城,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這是歷史常識,所以產生了一個矛盾的問題:秦朝說的究竟是陝西話還是粵語?

要想知道秦朝說粵語還是陝西話先要有證據證明兩種話是否“繼承”於秦朝。

今天的官話片區的來源

官話片區包括的區域有很多,有河南河北話、山東山西話、還有就是現在要討論的陝西話也在官話區域內,所以應該瞭解官話片區方言的來源。

秦朝是說粵語還是陝西話

陝西方言

官話的前身要從中原雅語說起,在南宋滅亡之後蒙古人統治了中國,在異族的統治下傳統的中原雅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中還摻雜了一些少數民族語音。這種變化後的中原雅音一直流傳了下來,直到清朝滿清人再次使用,經滿族人的嘴後又再加上了一點變動,變成了“清朝話”,也是官話的趨勢初成。

官話,是清朝朝廷中的滿清人使用的話,也就是當官兒的話,故稱為官話。其實官話的歷史並不太長,只有幾百年時間。官話最初的使用範圍只在北京城內,後來清朝板塊越來越大,官話被滿清人強行推廣開。畢竟漢人的頭髮都能被剃,何況語言呢~

就這樣,官話片區幾乎佔了大半個中國,這就是陝西話的歷史來源。

秦朝是說粵語還是陝西話

官話片區分佈圖

秦朝中源雅語的演變歷程

據考證,在西周時期開始,中原漢人就和嶺南粵人有來往,但是由於當時嶺南地區五嶺的隔壁,兩者之間的來往極之有所限制。到了秦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南征百粵,派遣十幾萬秦軍南攻百越。根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中: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西甌(西江一帶)粵人反秦,朝廷發五十萬大軍征討,兵分五路:“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郡。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

這裡所記載的“鐔城之嶺”是指現在的廣西越城嶺;而“九疑之塞”,指今湖南寧遠縣南;“渠”,即靈渠。這兩支軍隊開通靈渠再經灕江、賀江而進入嶺南,靈渠將湘江與灕江溝通,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歷史上第一條主要通道。

秦朝是說粵語還是陝西話

秦始皇畫像

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戰爭告一段落,秦又“謫徒民五十萬戍之”(雍正《廣東通志》)。這五十萬人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因為直至東漢時統計,嶺南各郡的人口還很少超過十萬的,在秦始皇時代就更是地曠人稀。這一大批漢人“徒民”的到來,足以改變嶺南粵人的“一統天下”的局面,隨之秦朝漢語便由此而被帶入嶺南。這五十萬“徒民”當時究竟定居何處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時的番禺(今廣州市)一帶,仍是粵人的天下。

秦朝是說粵語還是陝西話

秦兵馬俑,秦軍可能就這樣子

秦末,漢人趙佗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基本上是粵人,趙佗自己本人也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其語言,把自己“異化”成粵人便於統治。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裡的情況就完全不同,經過秦兵一番征討,那裡的粵人大都逃散,從而成為漢人填補及落腳定居的最佳之地。由此推之,這五十萬“徒民”多數定居於西江中部,而秦朝的中原漢語也就首先傳播於西江中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將嶺南分為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同時設立“交趾刺史部”,以便於統治這九郡,但不久又遷至西江中部蒼梧郡治廣信。此後三百年間,

粵語的發展趨勢

語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東漢末年,封建勢力群雄割據,曹操、劉表、孫權三大政治勢力都企圖控制嶺南。步騭繼續沿江東進,攻下番禺(今廣州市)。為了避開士燮的勢力,鞏固孫吳政權的後方,他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番禺。從此廣信作為嶺南首府的三百餘年曆史宣告結束。

但是,番禺地理位置偏東,難以控制交州西部的廣闊地區,為了便於治理,東吳於永安七年(264年)將嶺南分為交、廣二州。交州轄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州治龍編(今河內);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州治番禺。

番禺成為州治之後,漢人的勢力便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擴展。但是,直至晉朝,“廣州南崖,周旋六千餘裡,不賓服者乃五萬餘戶,至於服從官役,才五千餘家”。(《晉書·陶橫傳》)此後於永嘉年間,中原晉王朝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五胡亂華”,導致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使嶺南漢族移民數量激增,從東晉時起一直至唐代,朝廷一直推行“以俚治俚”的政策,大量敕封當地粵人為公、侯,官至將軍、刺史、太守、縣令等等,客觀上有利於漢民和粵民的進一步融合。在這種良好的條件下,漢族的文化及語言就從西江中游不斷地向東傳播。

秦朝是說粵語還是陝西話

中國古代漢族歷代遷移路線圖

粵語逐漸成為西江流城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這裡有一點必須強調,中原地區在“五胡亂華”開始,被遊牧統治的時間長達二百七十多年,此段時間留在中原的中原雅語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唐代的《元嘉行》中這樣寫道:“南人至今能晉語”。

表示了嶺南漢人保留的中原漢語,相反跟改變後的中原漢語相比之下,在嶺南漢人說的粵語倒是比較多地保留著魏晉年間中原漢語的發音。主要是中原漢語本身變化所致,當然,粵語在某些方面也接受古百越語的影響,但畢竟是次要的。

秦朝是說粵語還是陝西話

7月25日的粵語節

正因為粵語從其形成之時起便較多地保存著南北朝之前中原漢語的面貌,因此,當它擁有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這麼一片通行區域之後,沒有受到北方方言進一步的同化。這種情況。

時間推移到宋朝,粵語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具有顯著特點的漢語方言,幷且形成了以番禺(廣州)為中心,以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為基礎的一種通行語言。

綜合以上的論證,得知秦朝時期所說的語言是並非粵語,是和粵語有一定相似的中原雅語。是由秦軍南下到嶺南地區在此地保留下來的“秦音”。所以不要再評論說粵語是古代的話,因為不是古人說粵語,而是粵人說古語。

圖片源自網絡

資料素材參考《廣東通志》《晉書.陶橫傳》《元嘉行》等記載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