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是姜維的錯嗎?

笑口常開9046874


認為姜維不北伐,蜀漢就不會滅亡,其實這是錯的。

姜維作為蜀漢末期的最高軍政長官,不可能對蜀國滅亡沒有責任。但要是把滅國的原因都歸到姜維身上,那姜維不免有些冤枉。

從政治上講,蜀國內部政局不穩定。劉備入蜀之後,大量任命重用荊州帶過來的老部下,而對益州土著集團,則採取壓制、排斥和限制使用的政策,朝廷上沒有一個人為益州土著集團的利益說話,國內利益集團不僅不團結,反而鬥爭越來越激烈,雙方之間的敵對和仇視情緒日漸加深。

當時蜀漢國力不如魏國,如果兩邊停戰,不出意外的話,蜀漢和魏國的國力只會差距越來越大。如果蜀漢閉關自守,不去攻擊魏國,那魏國抓緊恢復生產、休養生息,最終也會滅亡蜀漢。

關羽失荊州,對蜀漢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接著劉備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而被陸遜火燒連營,連家底都陪進去了,國力急劇衰落。

後期諸葛亮為了抵禦曹魏,說是北伐中原,完成劉備的光復大漢之志,其實是諸葛亮知道蜀漢只能進攻,讓曹魏不能順利的發展國力,一旦曹魏更加強大,蜀漢被滅只是時間問題,諸葛亮連續北伐也只是為了延長時間等待天下有變,有個更好的機會,但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蜀漢國力更是一日不如一日,連孫權派遣的使者回復時都說蜀漢軍民皆有菜色。

蜀漢國內有荊州黨和益州黨兩個政治集團的角力,只有不斷進行對外戰爭,才能緩解外部的壓力,維持內部的穩定。

恰恰是因為姜維繼承丞相遺志,執意北伐,使得曹魏不能安心發展生產,消耗了他們大量的實力與精力,加速了曹魏的衰敗,讓司馬家族撿了個漏。

諸葛亮出師北伐,均被司馬懿給化解了,諸葛亮也病死在了五丈原,而北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無疑加重了蜀國的消耗。

諸葛亮和孫權在世時,吳蜀聯盟還是很團結,可是後來兩人先後去世,這個時候的聯盟基本也就形同虛設了。在蜀漢被攻打時,吳國並沒有派遣援軍。

姜維確實有些窮兵黷武,也因為姜維常年征戰在外,導致本就不富裕的蜀漢日益疲敝,內部民不聊生,百姓日夜盼望戰事停息。

要知道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曹魏政權內部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費禕尚且在世,他沒能抓住曹魏內部混亂這麼一個“北方有變”的機會,而在費禕之前,蔣琬則錯過了“淮南三叛”這好幾個進攻曹魏的機會。

等到了姜維北伐時期,曹魏政權在司馬家的控制下逐漸安定,發展速度也遠勝過蜀漢。而正是姜維以一己之力拖住了曹魏的發展,讓蜀漢內部有了喘息的機會,若無姜維,只怕司馬昭早有滅蜀的行動。

綿竹之戰是壓垮劉禪的最後一根稻草。等到魏國大軍一到,聽取了譙周的意見,直接放棄抵抗,宣佈投降了。

姜維貴為大將軍,一直住宅簡陋,沒有多餘財產和妾室,家中也不置聲色娛樂之物。燃盡一生,只為保蜀漢不滅。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這一句飽含忠誠擔當的軍人血淚。我們要說,恰恰因為有姜維這樣忠於蜀漢的將軍存在,蜀漢才沒有那麼快滅亡。

若蜀漢不北伐,與民休息,安心發展,憑險拒守,外結東吳,應該能夠多活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