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麼厲害,最後為什麼不是他統一天下?

曲可樂一666


提起三國,就不得不提曹操。這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一代梟雄,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在三國時期大放異彩。儘管曹操實力很強大,但是卻最終沒能一統天下,這是為什麼呢?小編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漢室掣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他也因為手中有漢獻帝這張王牌,佔盡了道義的至高點,做什麼事情都是名正言順、師出有名。也正是手中的這張王牌,使得他能迅速崛起,進而統一了北方,為日後爭奪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但是,漢獻帝對於曹操來說,在給自己帶來幫助的同時,也處處掣肘。可以說,漢獻帝是把雙刃劍,在給曹操打著王師的名義迅速擴張的同時,也給他集團的內部帶來了分歧。導致他的內部叛亂不斷、內耗相當嚴重。前有董承謀反被殺,後有耿紀叛亂、魏諷謀反。這些都使得曹操每次出征時,都要留下相當兵力留守,實在是怕老窩被端。

除此之外,曹操集團內部很多人都分不清到底是效忠曹操還是漢室。比如荀彧、崔琰等人就是典型代表。正是這些原因,使得曹操人心不齊,處處掣肘,放不開手腳一統天下。

其次是曹操戰略上的失誤。曹操在統一北方後,力量空前強大,對於一統天下他已經是志在必得。建安十二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表驚懼而死。不久,劉表之子劉琮攜荊州部眾歸順曹操。此時,曹操佔領了荊州大部,曹操不禁飄飄然。對酒當歌,橫槊賦詩。但是,由於戰略上的失誤,使得曹操頓時失去了大好形勢。

原本可以一統天下的他,最後卻因為赤壁大戰元氣大傷。損兵折將不說,而且丟掉了大半個荊州,只能與劉備、孫權一起三分天下。

最後是晚年懈怠。曹操有句詩是這樣寫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雖然晚年的曹操依舊有雄心大志,但是在行動上他還是有所懈怠的,頻頻錯失良機。當劉璋受到張魯威脅,打算投靠他時,曹操卻狂妄的對使者張松百般調戲、譏諷甚至是恐嚇。這使得張松一氣之下,轉投劉備,將西川雙手奉上。曹操就此失去了一個大好的機會。

當曹操出兵打敗張魯獲得漢中後。劉曄等人都勸曹操,應該趁劉備立足未穩,兵鋒直指巴蜀,一舉拿下蜀地。這個謀略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好的。但是曹操卻懈怠了,最終沒有聽從,錯失良機。不僅如此,也正是曹操晚年的懈怠,使得在劉備全力進攻漢中,曹操一直停滯觀望,最終使得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守。從此以後,曹操也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







Zh上善若水W


因為留給丞相的時間不多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就已經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了。

對曹操來說,赤壁之戰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時間節點。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東奔西走,南征北戰,創立了曹魏的基業;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只打了三次比較大的戰役,分別是平定馬超韓遂,收服張魯以及和劉備的漢中爭奪戰。

為什麼一個赤壁之戰的影響會有這麼大呢?讓曹操連仗都不願意打了?

很簡單,赤壁之戰失敗後,蜀漢、東吳的根基已經穩固,想要短時間內打敗這兩家,基本上不可能了——曹操對這一點很清楚。

但是歲月不饒人,此時的曹操已經54歲了,他沒那麼大的精力再去南征北戰,也沒那麼多的時間去征服蜀漢兩國——終他一生都無法平定吳蜀兩國,他也很清楚。

那麼,曹操做出了怎樣的改變呢?

他開始給自己的兒子奠定堅實的朝政基礎。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戰略目標就從征戰四方變成了穩固內政。

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這一年,曹操協天子整頓朝政,罷黜三公,添加丞相、御史大夫官職,並讓自己成為了丞相。

公元212年,曹操可以持劍上殿,上殿不用報姓名,只報官銜,可以挺胸抬頭的在殿上行走。

公元213年,曹操成為魏公。

公元214年,曹操位居諸侯之上,天子之下。

在此之間,曹操還素清朝臣,使得朝堂之上的勢力更加穩固,除曹操一家,再無他家。

4年之後,曹操趨勢,終年66歲,他的兒子曹丕依仗曹操鞏固的勢力,轉年就廢了漢獻帝。

三國時代最終結束是什麼時候呢?蜀漢亡國於公元263年,東吳亡國於公元280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相隔45年、62年。

我是伏生說歷史,如果你喜歡我的答案,歡迎點個贊或關注我~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曹操是厲害,但是對手也不差!

所以在曹操的有生之年,並沒有統一天下。

歷史如此,現實也如此。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成是劉備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孫權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原因如下:

1、赤壁之戰。

毫無疑問,在赤壁之戰前收拾了呂布,袁紹等諸侯的曹操佔據中原膏腴之地,從人口、經濟、文化、軍事實力等幾個方面都可以說是碾壓性的,特別是在收復荊州之後,在陸軍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添加了水軍,對佔據江東的孫權和打得落荒而逃的劉備都是佔據極大的優勢。

可是就在討伐劉備和孫權結成的聯盟時,沒有用好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力量,再加上北方人對於南方的不適應和對上了水軍天才將領周瑜,等諸多因素的情況下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失敗。

2、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和孫權的崛起。

孫權依靠長江天險和曹操劃江而治,劉備入主荊州,藉助荊州的力量得到了天府之國巴蜀。兩者都是天險之稱的險要之地,討伐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3、一個特殊時期的人才井噴。

三國之中出現的英雄豪傑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就是在這一特殊的王朝末期,導致無數野心家的出現,伴隨著就是無數人才的崛起。綜合來看,曹操,劉備,孫權在進行長久對峙,人才比例並不算過分懸殊,甚至可以說得上旗鼓相當。

不管是內政人才也好,也或者是軍事人才也好,在質量和數量上沒有太大的懸殊,導致了各方的綜合實力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長久的對抗性。

4,戰爭年代,人口是第一,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劉備逃亡都是帶著百姓一起。當時的北方是全國的中心,無論人口還是生產技術都具有壓倒性優勢,但也正因為這樣,北方成了主戰場,百姓只能向別處逃難,曹操雖然平定了北方,但生產和人口一時難以為繼。

綜上,赤壁之戰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就開始致力發展生產與恢復民生,曹魏的實力也漸漸處於絕對優勢。

赤壁之戰後,蜀漢、東吳的根基已經穩固,想要短時間內打敗這兩家,基本上不可能了。

歲月不饒人,此時的曹操已經54歲了,他沒那麼大的精力再去南征北戰。

他開始給自己的兒子奠定堅實的朝政基礎。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戰略目標就從征戰四方變成了穩固內政。

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這一年,曹操協天子整頓朝政,罷黜三公,添加丞相、御史大夫官職,並讓自己成為了丞相。

三國時代最終結束是什麼時候呢?蜀漢亡國於公元263年,東吳亡國於公元280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已經相隔45年、62年。



當代曹植


關於曹超為何沒有統一天下,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是赤壁之戰曹超元氣大傷,回到北方休養生息。

有人說曹超在赤壁戰敗以後,突然遭到西涼馬騰的騷擾,便認為曹操先南後北的策略定錯了,由此導致曹超長時間不能夠統一。

有人說曹超沒有統一天下是因為不得民心,挾天子以令不臣。

還有人說曹超生性多疑,不敢相信身邊的大臣,甚至把三國演義中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搬出來作論證,當然實際上曹超說的也並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但我認為赤壁之戰,曹超非打不可,為何這樣說呢?

曹超在打敗袁紹以後,征討烏桓,徹底的打敗了盤踞在那裡的袁尚,袁熙。之後天下的大勢力無非是西涼,孫權,劉表,劉璋。如果劉表不死,天下還會陷入僵持的狀況,以曹超的謹慎,必不敢貿然出兵,但是劉表死了,劉表的大將也投向了曹超,此時攻打孫權,如果能夠勝利,那便是一統南方,如果不勝利,大不了就是僵持而已,但是也有後患,那就是西涼馬騰,如果這時候出兵攻打曹超,那就是後院起火。

但是當時曹超兵鋒正盛,馬騰也不敢貿然出擊。

所以曹超絕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都說諸葛亮初出茅廬便定下天下三分勢,為何後世一直拿著這個說法不放呢?不是因為吹噓諸葛亮,而是這個觀念,說法,戰略十分的重要。曹超攻打孫權慘敗而歸,丟盔卸甲。馬騰不忘棒打落水狗,曹超只能回到北方好好穩定統治。但是休養生息歸休養生息,那為何在平定西涼以後還沒有出兵呢?

答案就在這天下三分開上,赤壁一戰,孫權大勝,劉備也得了荊州,佔了劉表的地盤,並且在之後消滅了在西川的劉璋,天下真正三分。孫劉雖然都不及曹超勢力大,但是聯合起來必定會使曹超重蹈赤壁覆轍,而一旦失敗,則會是徹底的滅亡因為孫劉的關係要比和他曹超好上不少。

所以後來很少看到曹軍主動出擊。

而孫劉不和則是孫劉兩家失敗的根源,劉備攻打孫權,死在了白帝城,只能夠臨死託孤。而諸葛亮多次北伐均已失敗告終。

可諸葛亮為何北伐呢?

一是為了不示弱,讓魏國不敢來攻打。因為劉備一仗,幾乎掏空了國立。

二是阻撓北方的恢復,北方畢竟富饒,遠非南方可比。

三是南方人才太少,長期下去,被滅是遲早的事。

但是在南方逐漸衰落的時候,我們的丞相曹超早已去世了。


王建國HIST


眾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沒有實現。按理說,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強,再加上司馬懿等謀臣一路輔佐他,統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實曹操未能完成統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個聰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環境讓他逐漸養成了怪異的性格,經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個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話非常經典,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足以體現曹操的殺伐和果斷。曹操曾幹過屠城的事情,讓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這對他日後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雖說曹操是個很堅定的人,但是這樣的性格讓他身邊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慮自己的安危。

曹操沒有培養統帥之才,曹操經常親自上戰場打仗,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養自己的親信,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戰爭是很頻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培養自己的手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導致晚年患有頭痛病。雖說有幾個曹操還能看得上的大將軍,可是他們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淵等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獨霸天下的心思太明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應對的人太多,劉備孫權等人四面夾擊,他需要應對的戰爭實在是太多,兵力後期補給各方面都成為大問題。軍隊在長時間內沒有進步和突破,只能慢慢來,那樣給對方留下了很多的機會。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從一個小小的普通人,經歷諸多事情成為一方霸主,這個過程是艱辛而且漫長的,從小學習很多知識和兵法為他日後的成功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若不是後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統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諸多原因讓曹操不能夠統一天下,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歷史終究是歷史,從前人的經驗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一代梟雄。曹操起兵於四戰之地,一生南征北戰,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短短數年內統一北方,卻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中因戰略失誤而敗北。孫、劉兩家卻趁勢崛起,曹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操沒有一統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曹魏集團內部人心不齊,士族階層對其形成掣肘。

曹操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漢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漢室實際上的統治者。高舉漢室的旗號,東征西討,攬天下英才用之,使得曹操能迅速崛起,進而統一北方,為其爭奪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但是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真實面目也被世人一覽無遺,曹魏集團內部叛亂不斷、內耗相當嚴重,最終成為了曹操更進一步的掣肘。先後有董承受衣帶詔、耿紀、魏諷、侯音在許都、鄴城、宛城謀反或謀反未遂;還有就是曹魏重臣中心懷漢室的不在少數,如荀彧、崔琰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還有就是曹操發佈”求賢三令“,以唯才是舉提拔寒族,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士族階層的利益。而曹操一統天下之後,會打破皇族與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出於自身利益集團的考慮,士族階層對曹操不會全力支持,甚至會處於觀望狀態。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曹魏集團內部人心不齊,處處掣肘,放不開手腳一統天下。

第二、曹操赤壁之戰中的戰略失誤,使得孫劉崛起

在劉琮攜荊州部眾歸順後,曹操有點飄了。連續的勝利造成了曹操的自大心理,對孫劉的輕敵,以及聽不進手下謀士賈詡、程昱等的規勸了,急於求成,最終兵敗赤壁,讓孫劉兩家崛起,並立之勢形成,很難再有統一天下的大好局勢。

周瑜在勸孫權連劉抗曹時,曾說曹操赤壁之戰有四敗:一是北土未安、馬超韓遂為曹操後患;二是棄騎用舟,舍長就短;三是時入寒冬,曹操的後勤補給困難;四是北人南下,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第三、對手太強,孫權、劉備都是世之梟雄

孫權英明果決,用人得當,坐擁江東;而劉備以仁義著稱,顛沛流離半生卻不失其志。而且兩人手下也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孫權據江東有長江天險,曹操不善水戰,一時半會也拿不下;而劉備自赤壁之戰後,跨荊益二州,易守難攻。且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攻守相望,曹操啃不下這個硬骨頭。

第四、曹操多疑,沒有培養出統帥之才

曹操多疑,雖唯才是舉,但是對兵權抓得太牢。曹操在行軍打仗時經常親上戰場,因為不放心將兵權交付外人,很少培養統帥之才。不放權,就需要親力親為,這使的曹操過於被動。所以曹丕繼位之後,在曹魏實行都督制度,給予便宜行事之權。

第五、曹操晚年進取心不足了,在行動上有所懈怠

曹操大破馬超後,曹操感覺天下半數以定,以至於到達了”無事少出“的地步,沒有年輕時候那樣豪氣沖天的鬥志了。在益州張松獻圖時,曹操以貌取人,使得張松懷恨在心,力勸劉璋與曹操為敵,把益州拱手送給了劉備。而在張魯降曹取得漢中之後,劉曄等人力勸兵出漢中,一舉拿下益州,但是曹操卻沒有聽從,錯失良機,而漢中之戰中更是停滯觀望,使得夏侯淵被殺,漢中失守。從此以後,曹操也徹底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


巴陵人說歷史


三國時期是個紛亂的時期,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路英雄紛紛想要奪取權力,於是各自為政,在長時間爭鬥之後,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大勢力。都知道這幾個人是在亂世中打出來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曹操在這幾個人中算是最聰明的,機智狡猾、身經百戰,也是手段最強的那個,那麼曹操為什麼最後卻不能夠統一天下呢?

眾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沒有實現。按理說,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強,再加上司馬懿等謀臣一路輔佐他,統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實曹操未能完成統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個聰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環境讓他逐漸養成了怪異的性格,經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個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話非常經典,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足以體現曹操的殺伐和果斷。曹操曾幹過屠城的事情,讓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這對他日後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雖說曹操是個很堅定的人,但是這樣的性格讓他身邊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慮自己的安危。

曹操沒有培養統帥之才,曹操經常親自上戰場打仗,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養自己的親信,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戰爭是很頻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培養自己的手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導致晚年患有頭痛病。雖說有幾個曹操還能看得上的大將軍,可是他們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淵等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獨霸天下的心思太明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應對的人太多,劉備孫權等人四面夾擊,他需要應對的戰爭實在是太多,兵力後期補給各方面都成為大問題。軍隊在長時間內沒有進步和突破,只能慢慢來,那樣給對方留下了很多的機會。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從一個小小的普通人,經歷諸多事情成為一方霸主,這個過程是艱辛而且漫長的,從小學習很多知識和兵法為他日後的成功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若不是後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統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諸多原因讓曹操不能夠統一天下,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歷史終究是歷史,從前人的經驗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鎮上寶塔


三國時期是個紛亂的時期,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路英雄紛紛想要奪取權力,於是各自為政,在長時間爭鬥之後,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大勢力。都知道這幾個人是在亂世中打出來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曹操在這幾個人中算是最聰明的,機智狡猾、身經百戰,也是手段最強的那個,那麼曹操為什麼最後卻不能夠統一天下呢?

眾所周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可是到死也沒有實現。按理說,曹操本身的能力很強,再加上司馬懿等謀臣一路輔佐他,統一天下是很可能的事情,其實曹操未能完成統一具有必然性。

曹操是個聰明人,但是早年的生活和環境讓他逐漸養成了怪異的性格,經常疑神疑鬼,他不相信任何一個人,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一句話非常經典,那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足以體現曹操的殺伐和果斷。曹操曾幹過屠城的事情,讓他失去了百姓的民心,這對他日後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雖說曹操是個很堅定的人,但是這樣的性格讓他身邊的人很害怕,日日夜夜都得考慮自己的安危。

曹操沒有培養統帥之才,曹操經常親自上戰場打仗,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很少去培養自己的親信,在那個紛亂的年代,戰爭是很頻繁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培養自己的手下,這樣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其他的事情。因此曹操思考的事情太多,導致晚年患有頭痛病。雖說有幾個曹操還能看得上的大將軍,可是他們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例如夏侯淵等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不得民心,他想要獨霸天下的心思太明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除此之外曹操需要應對的人太多,劉備孫權等人四面夾擊,他需要應對的戰爭實在是太多,兵力後期補給各方面都成為大問題。軍隊在長時間內沒有進步和突破,只能慢慢來,那樣給對方留下了很多的機會。

曹操的一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從一個小小的普通人,經歷諸多事情成為一方霸主,這個過程是艱辛而且漫長的,從小學習很多知識和兵法為他日後的成功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若不是後期他的狂妄自大加上疑神疑鬼的性格,曹操統一天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諸多原因讓曹操不能夠統一天下,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歷史終究是歷史,從前人的經驗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大叔春秋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成是劉備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孫權這麼厲害,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一個很玄學的答案:命運。

但是還是回到正題,個人總結下了以下幾點:

1、赤壁之戰。

毫無疑問,在赤壁之戰前收拾了呂布,袁紹等諸侯的曹操佔據中原膏腴之地,從人口、經濟、文化、軍事實力等幾個方面都可以說是碾壓性的,特別是在收復荊州之後,在陸軍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添加了水軍的精銳力量,對佔據江東的孫權和打得落荒而逃的劉備都可以說是佔據極大的優勢。

可是就在討伐劉備和孫權結成的聯盟時,沒有用好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力量,再加上北方人對於南方的不適應和對上了水軍天才將領周瑜,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方面都沒有佔優勢,等諸多因素的情況下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大敗。

2、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和孫權的崛起。

儘管《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說了: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兒;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是劉備和孫權在攜手打敗了曹操之後,才算得上一號人物,把天下第一諸侯曹操當做自己的踏腳石,真真正正的走上了逐鹿天下這場大棋局中。

孫權依靠長江天險和曹操劃江而治,劉備入主荊州,藉助荊州的力量得到了天府之國巴蜀。兩者都是天險之稱的險要之地,討伐戰爭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3、一個特殊時期的人才井噴。

三國之中出現的英雄豪傑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就是在這一特殊的王朝末期,導致無數野心家的出現,伴隨著就是無數人才的崛起。綜合來看,曹操,劉備,孫權在進行長久對峙,人才比例並不算過分懸殊,甚至可以說得上旗鼓相當。

不管是內政人才也好,也或者是軍事人才也好,在質量和數量上沒有太大的懸殊,導致了各方的綜合實力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長久的對抗性,這樣就導致了曹操沒有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


楊竹的小文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