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離清明節已經越來越近了,所以朋友就告訴她家的孩子,要帶她回老家給太奶奶掃墓。

可是,孩子卻問出了一個讓她措手不及的問題:“媽媽,你會死嗎?”

讓她一時難以回答。

很多孩子都有問過這樣類似的問題,對於死亡,他們也充滿著濃濃的擔憂和困惑。

有時候,孩子會問:“媽媽,死是什麼意思?”

也可能會問“媽媽,我也會死嗎?”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或早或晚,每一個人都會遇到,而孩子們早晚也會了解到這一點。那面對孩子關於死亡的疑惑時,那麼,您作為家長,是在孩子問的時候誠實相告,還是等他自己理解呢?面對孩子這些問題,我們要怎麼回答才好?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死亡,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孔子有言:不知生焉知死。

在《奇葩說》中,馬東曾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

有一位朋友的爺爺生病了,因為年齡已經很大,加上又身體又很虛弱,大家都知道老人時日無多了,於是朋友就帶著三歲的女兒去探望老人,希望讓他們共享這最後溫馨的天倫之樂。當老人去世的時候,大家都很傷心,可是卻沒有人向孩子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之後,每當孩子生病,大人要帶她去醫院看病時,她總是哭鬧著不去,因為她覺得太爺爺就是去了醫院才消失不見的,再也沒有回到家裡,晚上睡覺也要緊緊抱著媽媽,怕媽媽也消失不見。

即便我們迴避死亡,但是死亡的陰影還是會衝擊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我們對死亡諱莫如深,所以孩子對死亡也是一知半解。前幾天閨蜜說過,他家孩子也向奶奶問過這個問題,“奶奶,你什麼時候死啊?”,奶奶聽後很生氣,覺得孩子一點也不禮貌不孝順,狠狠地把他罵了一頓,孩子的爸爸聽說了這件事,也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

其實,孩子對死亡好奇是正常的身心發展過程,只不過需要我們好好地去引導,需要我們理解和接納,更需要我們回答和解惑。

之前看過史鐵生《奶奶的星星》中有這麼一段描述:“夏夜,滿天星斗。奶奶講的故事與眾不同,她不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少了一顆星,而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顆星......”

當孩子問起:「“死”,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希望我們都能給出正面回答:「孩子,“死”亡意味著一個人不能呼吸,離開親人和朋友,但是他會變成星星,在天上看著我們。」

身為父母,與其避而不談、諱莫如深,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解釋這一切。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避而不談,對孩子何嘗不是一種傷害

之前,“爸爸當兵犧牲,媽媽隱瞞我10年”的小男孩就因為媽媽常年隱瞞爸爸為救戰友去犧牲事實,長期得不到父親關心的他,就產生了“父親不喜歡我”的擔憂和痛苦。

家長對死的避諱,並沒有讓他感覺到被保護的溫暖,而是缺乏父愛的不安全感。

臺灣教育專家張淑美說:

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生死是自然界自然的規律,但是很多時候,家長的避而不談,導致孩子對缺乏對死亡的正確認知,輕視生命。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近年來的兒童死亡案屢見不鮮,就是因為他們誤解了死亡,所以才對生命如此不屑一顧。

和弟弟因為涼皮產生爭執,河南洛陽的女孩帶著妹妹跳水庫自殺;

貴州的8歲男孩,因為不想讀書,爬上高樓打算自盡;

覺得作業太多,洛陽的10歲男孩,跳樓自殺;

一條條年輕而鮮活的生命,就因為種種小事輕言放棄生的希望,想來十分令人惋惜和沉痛。細思這種現象的背後,是因為死亡教育的缺失,才導致孩子漠視生命。

如果這些孩子做出偏激行為的時候,能夠擁有一絲對死亡的敬畏,也許許多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如果面對孩子對死亡的疑問,家長耐心、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逃避,不是隻著眼於孩子成才的教育,而忽視了教給他們對生死的認識,那麼許多的不幸也不會發生。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死亡教育

人終有一“死”,這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面對孩子關於死亡的疑惑,作為家長,又應該怎麼做才好?

1. 鼓勵孩子給「朋友」送別

曾經有一個視頻,火遍網絡,名叫《小男孩寵物金魚的葬禮》,小男孩捧著自己心愛的死去的金魚走進洗手間,親了金魚一口後,他把金魚放進馬桶,看著曾經最愛的寵物被沖走後,他瞬間放聲大哭,哭得撕心裂肺。

這樣做的不止他一個,還有一個小男孩也為自己的金魚舉行了葬禮。但是他比較鎮定,在自己的禱告聲中送走了自己的朋友。

我們可以利用生活中動植物的死亡,讓孩子面對死亡,認識死亡,教育他們要懂得,在他們活著的時候,珍惜在一起的點滴時光。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2. 通過繪本或電影讓孩子理解「死亡」

漫畫卡通電影和繪本更適合孩子的身心和大腦發展階段,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死亡教育的動漫電影和繪本,為孩子樹立好的心裡預設,今後遇到需要和生命告別的情況,孩子才不會陷入痛苦無法自拔。

在《爺爺變成了幽靈》這本繪本中,艾斯本的爺爺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去世後以幽靈的方式出現在他的身邊,直到最後才發現自己最重要的是還沒和孫子告別。

而艾斯本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死亡的含義,理解了生命的真諦,清楚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程。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小男孩米格不小心進入了死亡之地,一個現實世界的親人記掛著死去的親人,逝去的親人就可以在亡靈節重返人間探望自己的家人。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知道,真正的死亡不是死掉,而是遺忘。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3.在儀式中體驗離別

儀式感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種見證,更是對孩子身心發的滋養。

童話《小王子》裡有這樣一段對白:

“儀式是什麼? ”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沒有儀式感的生活,太可怕了。

清明節馬上就到了,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孩子說一說清明節的來源,帶孩子去瞻仰烈士的陵墓,帶孩子到親人的墳墓,祭拜逝去的親人。

讓孩子在儀式中明白何為死亡,體驗離別。正確地認識死亡,對生命產生敬畏之情。

孩子問“媽媽,你會死嗎?”時,怎麼回答才好呢?

愛的教育可以豐盈內心,而死亡教育可以讓人明白生命的可貴。只有明白死亡的含義,才會珍惜有限的生命,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