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1946年的4月1日,《上海時報》刊登了一個獨家新聞,標題叫《馮玉祥昨飛抵滬》。馮玉祥將軍是著名的抗日英雄,在抗戰結束後,他因為反對國民政府被特務機關監視。《上海時報》報道一出來,把當時的國民黨特務機關嚇了一跳,因為各路監視人馬都沒有收到馮玉祥到上海的消息。馮玉祥怎麼就跑到上海來了呢?後來特務機構多方查證才搞明白,這原來是《上海時報》在愚人節這天開的一個玩笑。


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馮玉祥


上面這個故事,算是愚人節在傳入中國早期,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表演”。愚人節傳入中國的過程其實有兩次,第一次就是20世紀初,第二次是改革開放之後。對這樣一個以說謊捉弄人為主要活動的節日,中國主流的聲音其實是不認可的。


事實上,愚人節不僅是“說謊節”,這種狂歡性質的節日,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比如元宵節,就很有古代狂歡節的色彩。那麼,東西方的狂歡節,哪個更“狂”一些呢?為什麼不同的民族都在春天“撒歡”呢?


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縱情狂歡


01

愚人節不只是說謊節


愚人節的起源,大概有十來種說法,認可度最高的還是起源於中世紀的法國。不過中世紀法國的愚人節,可不僅僅是說謊話而已,它的玩法比現在的愚人節可野多了。


在中世紀的法國,每逢愚人節,平日裡高高在上的教士、主教、國王、貴族都要親自下場,和普通民眾一起參與活動。所以說當時的愚人節首先是一個打破身份壁壘的節日。


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歐洲中世紀的狂歡


在愚人節的活動中,人們會選舉出一位愚人節國王,或者是愚人節教皇、愚人節主教等,總之是一位象徵著平日權威的角色。然後人們就開始百般戲弄這個角色。人們扛著選出的這個傢伙全城遊行,縱情飲酒,載歌載舞。


這一天,整個城市都充滿歡快的笑聲,人們不再顧忌平日裡的身份,貴族和平民彼此嬉笑打鬧都沒有問題。在某些地方,大家還會化妝、戴上面具,這想必也是為了進一步抹平身份的差異。總之,中世紀的愚人節,實際上是一種對平日壓力的釋放,也是一種對身份壁壘的反諷。


02

元宵節也不只吃元宵


今天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可能多數人想到的是吃元宵、賞月、看花燈等幾項,但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元宵節都承擔著狂歡節的角色。為什麼叫狂歡節呢?因為很多在平時要遵守的規矩,在這一天都不用遵守了!


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宵節


比如說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們知道中國在唐代及之前的朝代,是普遍執行宵禁的,過去中國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實也不完全是主動地選擇。但元宵節這天,“金吾不禁”,執金吾是負責維持京都治安的官員,他們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檢查宵禁,也就是說,元宵節前後,宵禁停止了。


平日的晚上,普通人活動的空間只有自己家,但到了元宵節這天,大家可以上街賞燈、購物、歌舞、吃喝等等,活動的空間也大大地擴展了。比如《東京夢華錄》裡就記載宋代開封的元宵節:“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鞠,踏縮上竿。”端的是熱鬧非常。


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金吾不禁、熱鬧非常的元宵節


再比如人和人之間的身份壁壘。在平日裡,很難看到官員、平民、讀書人、勞動者這些不同身份的人密集地出現在一個地方,甚至連城市裡的主幹道,都要專門劃出幾條路,不許普通人涉足。


但在元宵節這天,這種身份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一夜魚龍舞之下,自然也不可能再嚴格地區分哪些是有身份的人,哪些是普通百姓。甚至在某些朝代,皇帝為了滿足個人娛樂的需求,或者為了展示與民同樂的胸懷,還會親臨元宵節花燈會的現場,讓普通人都有機會看一眼皇帝的真容,這在平時是不可想象的。


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長安十二時辰》截圖,元宵節的花燈


最後,可能也是最具狂歡特色的,就是元宵節晚上,婦女也可以上街看花燈,到了明代還產生了一種專屬女性的“走橋”活動,婦女結伴在橋上走動,以實現求子、求健康等願望。


在金元時期,元宵節前後還流行一種“偷俗”。元宵節前後,可以去偷別人家的東西,主人家就算髮現了也不能責罰,還得拿東西上門去贖取。這種偷俗後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男女大防,轉變成了“偷人”,成了互有好感的青年男女約會私奔的理由,不過這種“偷”只能侷限在未婚男女之間。


當然這種偷俗最早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後來在漢化的過程當中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私奔一類的習俗逐漸就沒有了,但是偷菜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直到今天,一些南方地區還有留存。在解釋為什麼要偷菜的時候,實際上又包含了一點原始的與生育有關的祈盼,比如姻緣、求子之類的。這或許也是最早私奔習俗的一縷餘緒吧。


西方的愚人節和中國的元宵節,其實都有狂歡節的性質,兩者的節日活動,都有對秩序、規則的反叛、反諷。當然東西方環境、文化不同,具體的做法自然有差異。


從西方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在中世紀早期,身份壁壘並不是特別森嚴,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法國的愚人節,有全民狂歡的味道在裡面。而到了中世紀後期,貴族與平民之間的身份對立日益明顯,再後來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開展,精英化、理性化的娛樂活動逐漸佔據了主流地位,而帶有狂歡戲謔性質的愚人節,就被視為下里巴人的低俗活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至今只剩下說謊捉弄人這一點遺俗。


愚人節PK元宵節:春天“撒歡”是全球共性嗎?

精英化的娛樂活動賽馬,平民難以企及


除了中國和法國,世界上還有很多民族有類似反秩序、反權威的狂歡節,而這些節日大多選擇在春季進行。


春天來了,蜇蟲始振,草木萌動,當先民們看到消失的萬物重新萌發,感受到陽光的溫度日漸升高,怎能不歡呼雀躍?


春日與狂歡,或許也是留存在我們血脈裡的遠古記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