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西南戰神"韋皋——吐蕃西南戰線的天敵

吐蕃史: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由於自己的宰相劉從一實在是病的太厲害了,唐德宗最終批准了他的辭呈。劉從一辭職後,唐德宗很快就物色好了自己的下一任宰相人選,那就是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張延賞。唐德宗之所以會選中他來擔任宰相,不僅僅是因為他擔任節度使時治理有方、能力突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年唐德宗被涇原士卒給逼到梁州缺衣少食的時候,張延賞"貢奉供億"。

隨著張延賞入朝擔任宰相一職,接替其為劍南西川節度使的人選也出來了,那就是出身於京兆韋氏並時任左金吾衛大將軍韋皋。不過這個韋皋和張延賞也不是什麼外人,張延賞是韋皋的老丈人,所以這就等於是女婿接了老丈人的班兒。不過,估計當時唐德宗任命韋皋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也只是想讓他能夠在吐蕃和南詔的夾擊下保證劍南西川道的安全,畢竟西川在危機時刻是唐皇室的避難之地而在平常則是中央的供饋之地。但是唐德宗沒有料到的是他這一任命使吐蕃在西南戰線上遇到了自己的的天敵,也讓韋皋成為了西南"戰神"。後來元朝的胡三省在批註《資治通鑑》中任命韋皋為節度使一條時,曾寫道:"為韋皋功烈著於西南張本。"

吐蕃史:

當時,在唐朝西川一帶主要分佈著三股大勢力和一股小勢力。其中,三股大勢力就是吐蕃、南詔和唐朝,一股小勢力則是東蠻等諸界蠻族及東女國、西山八國羌族。在這四股勢力中,吐蕃和南詔屬於同一戰線經常與唐朝進行交戰,不過在這裡要指出的一點是,南詔投靠吐蕃並不是僅僅因為唐朝雲南太守張虔陀的蠻橫無理。事實上,早在開元年間,南詔已經開始揹著唐朝和吐蕃交往了,《大事紀年》中明確記載:"及至雞年(唐開元二十一年,癸酉,733),普牙帳駐於'準'……蠻羅閣(皮邏閣)等人前來贊普王庭致禮",張虔陀的蠻橫無理及可以看作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可以看作是南詔徹底叛唐歸蕃的藉口。至於第四股勢力中的蠻族和羌族在西川一帶起不來什麼太大的作用,基本上都屬於牆頭草,看哪一方強了就歸順哪一方或者就是看誰給的好處多就歸順誰,所以在中國史書中將他們稱作"兩面羌"、"兩面蠻",形容他們時叛時降有兩幅面孔。不過此時,這些蠻族和羌族主要是歸附於吐蕃。

以上就是韋皋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所面臨的局面,也就是唐朝要以一己之力對抗三方。不過韋皋也不是個簡單的角色,他在入川之際便已經想好了破局的方法,那就是招撫羌蠻、拉攏南詔,從而達到"離吐蕃之黨,分其勢"的效果。韋皋所採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招撫羌蠻,其原因一是這些羌蠻容易招撫,只要答應唐朝會為他們提供幫助再給他們賞賜點金銀珠寶,他們基本上就都會叛吐歸唐;二是,韋皋要想拉攏南詔的話必須依靠他們的幫助,比如傳遞信息、護送使者之類的。最終,在韋皋的"威逼利誘"下,這些羌蠻們紛紛叛吐歸唐。

吐蕃一方對於韋皋的招撫行動感到十分不安,於是為了破壞韋皋的招撫行動,吐蕃於貞元四年(公元788)發兵十萬進攻西川,並且在行軍過程中"分兵四萬攻兩林驃旁,三萬攻東蠻,七千寇清溪關,五千寇銅山。"從這段記載中便可看出,東蠻已經徹底歸附唐朝了。吐蕃此次進軍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給唐朝西川地區以沉重打擊從而迫使韋皋無法分心繼續從事招撫行動,二是震懾羌蠻,讓他們重新歸附吐蕃,之所以會派遣三萬軍隊攻打東蠻,無疑是計劃讓東蠻成為"殺雞儆猴"中的那隻雞。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吐蕃的進攻,韋皋調兵遣將直接在清溪關大破吐蕃軍隊,從而迫使吐蕃退軍。同時,在此次應對吐蕃進攻中,東蠻也出兵支援唐朝。至此,東蠻算是徹底的綁在了唐朝這個戰車上了。此外,韋皋還在此次交戰中還實施了"離間計"以破壞吐蕃和南詔的關係。

吐蕃史:

事實上,早在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的時候吐蕃和南詔的關係就已經出現了惡化的苗頭。在這一年,吐蕃聯合南詔進攻唐朝劍南道,結果大敗而歸,史稱"吐蕃、南詔飢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此戰結束後,吐蕃的將戰敗的原因全部推到了南詔身上,並且認為是南詔的失誤才導致自己遭受這麼大損失。於是吐蕃的滿腔怒火就都發洩到了南詔的身上,先是取消其"兄弟之國"的身份並將其降為藩屬國,之後更是"責賦重數,悉奪其險立營候,歲索兵助防"。在這種情況下南詔也動了自己的心思,而當時南詔國主異牟尋的老師鄭回(時任南詔首席宰相併深受異牟尋的信任)也在一旁勸說異牟尋,稱"棄蕃歸唐,無遠戍之勞,重稅之困,利莫大焉。"就這樣,異牟尋也開始動搖了,但是他還是不敢和吐蕃徹底撕破臉,僅僅是派遣一些蠻族使者作為代表和韋皋以及唐廷接觸。韋皋也察覺了異牟尋的猶豫不決,於是便計劃來推他一把,而吐蕃此次進攻無疑是給韋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韋皋在交戰之前給異牟尋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內容是"敘其叛吐蕃歸化之誠",但是韋皋沒有讓東蠻把信交給異牟尋而是轉交給了吐蕃。果然吐蕃開始懷疑南詔了,本來此次發兵吐蕃也邀請了南詔,但是接到這封信後吐蕃立馬"遣兵二萬屯會川,以塞雲南趣蜀之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上面吐蕃進攻唐朝的軍隊人數和他發兵的人數不一致。這件事所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雲南怒,引兵歸國",更嚴重的後果就是"由是雲南與吐蕃相猜阻,歸唐之志益堅。"

吐蕃史:

然而吐蕃一方有著極強的報復心理,在被韋皋擊敗後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再次發兵三萬,其中兩萬進攻清溪關以洗刷前日之辱,一萬進攻東蠻來懲戒其與唐朝連兵。面對吐蕃的第二次進攻,韋皋"命韋晉鎮要衝城,督諸軍以御之。巂州經略使劉朝彩等出關連戰,自乙卯至癸亥,大破之。"吐蕃再一次大敗而歸,通過兩次擊敗吐蕃的進攻,韋皋不僅展示了自己高超的軍事才能,也給那些歸附唐朝的蠻羌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明白吐蕃並不可怕,唐朝不僅有能力保護他們還能打敗吐蕃。在這些蠻羌中又以東蠻表現的最為積極,不僅斷絕了和吐蕃的盟約還主動邀請韋皋共同出兵進攻吐蕃。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東蠻便和韋皋連兵"共破吐蕃於臺登",並在此戰中成功擊殺吐蕃一方的驍將青海大兵馬使乞藏遮遮,也是吐蕃大相尚結讚的兒子,從而給吐蕃一方的軍心士氣以沉重打擊,史稱"自其死也,官軍所攻城柵,無不降下"。也就是在此戰中,韋皋指揮軍隊順利攻佔西南地區的邊防重鎮——巂州。貞元八年(公元791年)為了牽制吐蕃在西北戰線上的攻勢,韋皋大舉出兵進攻維州(吐蕃稱其為"無憂城"),並"獲大將論贊熱及首領",但是維州城卻沒有給攻下來。貞元九年(公元792年)的時候,為了配合朝廷在西北戰場上"城鹽州"的動作,韋皋又一次主動出擊"遣大將董勔、張芬出西山及南道,破峨和城、通鶴軍。吐蕃南道元帥論莽熱率眾來援,又破之。殺傷數千人,焚定廉城。凡平堡柵五十餘所。"

吐蕃史:

事實上,韋皋在和吐蕃交鋒中所取得的一場場勝利也在不斷地堅定南詔歸唐之心。同時,韋皋也多次致信異牟尋勸其歸唐立功。最終吐蕃的壓迫、鄭回的勸說以及韋皋的招撫使得異牟尋下定決心叛吐歸唐,貞元九年四月,異牟尋派遣使者攜帶生金丹砂前往唐朝京師,其中"所獻生金,以喻向北之意如金也;丹砂,示其赤心耳。"隨後,唐朝與南詔"盟於點蒼山神祠",正式結為同盟,當然此次結盟仍以唐朝為主,南詔在名義上還是唐朝的藩屬國。在會盟的第二年,南詔便借吐蕃徵兵南詔之際,先後攻下了吐蕃設在鐵橋城的神川都督府以及昆明鹽池以作為自己的投名狀。並且由於南詔事先將吐蕃安排自己國內的使者全部斬殺殆盡,所以吐蕃對於南詔和唐朝的會盟以及突然襲擊根本沒有任何準備。作為西川節度使的韋皋也當然不會放過此次打擊吐蕃的機會,與南詔"併力破保塞、大定"。在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的時候,韋皋又指揮唐軍攻克羅山,保證了邛南驛路的暢通無阻。之後的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和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吐蕃一方又兩次集結兵力巂州,結果全都被韋皋打的鎩羽而歸。

吐蕃史:

可以說,在韋皋的進攻下,吐蕃南道節度區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了,但是吐蕃一方現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想出兵再次佔領丟失的地區,但卻"苦唐、詔掎角"不敢再次在西南地區發動進攻。不過,吐蕃一方由於在西南地區屢遭失敗,本著"拆了東牆補西牆"的原則,於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由贊普親自率兵在西北地區發動對唐朝的進攻,其目的是"北掠靈、朔,破麟州以取償焉。"唐德宗此時也不含糊,直接命韋皋出兵深入吐蕃境內,這也就直接導致劍南西川道與吐蕃之間發生了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在此戰中韋皋"遣將將兵二萬分出九道,攻吐蕃維、保、松州及棲雞、老翁城"並且使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先是兵圍維州,迫使吐蕃"釋靈、朔兵,使論莽熱以內大相兼東境五節度大使,率雜虜十萬來救",而韋皋一方則事先做好埋伏以逸待勞,在維州城下"生擒論莽熱,虜眾十萬,殲夷者半。"

吐蕃史:

至此,吐蕃徹底失去了在西南地區的話語權,西南地區的掌控權則轉移到了唐朝和南詔手中。與此同時,李泌"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的計策也使得吐蕃四面受敵,在與唐朝的交鋒中也開始處於下風。最終吐蕃在萬般無奈之下於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四月"遣其臣論頰熱入貢"以主動求和,唐德宗也於同年六月"遣右龍武大將軍薛伾使於吐蕃",雙方再次重啟和談。

參考文獻:《大事紀年》、《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