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構建的大西洋壁壘是否可以媲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

戴利TomDaley


歡迎關注“桌面戰爭兵棋”,我們專注于軍事歷史領域的耕耘,歡迎您的指點。

我們先分別看看馬奇諾防線和大西洋壁壘到底是兩條怎樣的防線。

馬奇諾防線是一戰後法國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堡壘體系,其目的是防止德國的再次入侵。馬奇諾防線全長約390公里,在法國人十幾年如一日的經營下,馬奇諾防線的堡壘體系相當完善。光永備工事就有5800多個,其主要防禦工事基本對普通火炮免疫。

大西洋壁壘則是二戰才由納粹德國開始修建,其全長接近2700公里,主要目的是防止盟軍從大西洋沿岸登錄歐洲大陸。但是由於工期短、物料不足,大西洋壁壘防線可謂是漏洞百出。除了被誤判為盟軍登錄點的加萊地區防線相對完善外,其他地方的進度都不足,以諾曼底為例,直至D日,此處的防禦修建進度僅30%。

有了上面的情況介紹,我們就不難看出。相較於已經完備的馬奇諾防線,大西洋壁壘可能除了長一點意外,就再也沒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地方了。從歷史的結果來看大西洋壁壘的表現也遠不及馬奇諾防線。

大西洋壁壘完全沒有發揮其阻擋盟軍登陸的作用,當然這和修建時間不足、物資缺乏也有一定關係。而馬奇諾防線雖然未能保護住法國領土的完整,但德國人寧肯繞道山區也不從馬奇諾正面進攻,某種意義上來說,馬奇諾防線是完成了其使命的,是法國軍隊沒有完成其守衛國家的使命。

隨著戰爭技術的進步,以馬奇諾防線為代表的“完全防禦”理論已經過時。任何防線、要塞在海陸空天的機動作戰中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桌面戰爭兵棋


在整個二戰的歷史中,其實有兩條最重要的防線。這兩條最重要的防線也直接成為二戰史上德國和法國的戰略轉折點。我們都知道法國為了防禦德國有可能的武裝進攻,而建造了馬奇諾防線。即便這條防線耗費法國巨大的戰略資源也沒有能夠抵得住德國的入侵。而另一條防線,很多時候則不為人所知。那就是德國所修建的大西洋壁壘防線。這一條防線是德國在二戰進行過程當中所修建的。為防止英法聯軍重回歐洲本土而建造的防線。先說馬奇諾防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就已經開始修建。



法國的最高領導層曾經為了防止德國的入侵而修建,在1928年就動工,直到1940年才基本完工。耗費金額高達50多億法郎。同樣大西洋壁壘的防線也是德國政府在二戰期間修建目的是為了防止英國從海洋進軍,耗時四年多,同樣耗費重金兩大工程都花了巨大的代價,但最終都沒有達到最初的戰略防禦目的,反而得不償失。馬奇諾防線分佈在法國的東部長達2000公里。在建立之初確實給德國以相當的震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德國都無法忽視馬奇諾防線的重要戰略作用。同樣在二戰後期建立起來的大西洋壁壘也給當時的盟軍登入作戰起到了相當大的震懾作用,甚至是威脅。



馬奇諾防線不單單是一個陣線,不僅是由鋼筋混凝土構成,而且防線還配備了一系列的生活生存和防禦物資和戰備。在當時而言,很多現代化的設施,包括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能夠保證法國士兵在馬其頓防線內部堅持抗戰一年多而不出物資匱乏的窘境。而大西洋壁壘雖然稍顯遜色,但是壁壘最主要的作用是以軍事方面的武器配備和軍隊駐紮為主要內容。目的並不是為了向馬奇諾防線一般達到自給自足的防禦。而是為應對英國可能出現的海峽進攻而準備的大量火炮防禦。這曾經也是希特勒引以為熬的戰略防線。但是在實際建造過程當中大西洋壁壘實際上所發揮的作用可能並不理想。



因為當時已經是二戰後期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無法給大西洋壁壘防線更多的戰備物資裝甲軍隊,人員的配備也無法完全跟上。雖然這一戰線與馬其諾防線同樣雄偉,但是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戰場都已經出現扭轉的情況下,依然沒有建造完成。只能重點防禦。但即便如此,在重點防禦的中心區盟軍想要突破防線,也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其實對於諾曼底登陸事件,希特勒以及納粹軍官所建立的這條大西洋壁壘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事實也證明到17萬盟軍部隊進攻諾曼底時,德國已經建設了很多防線。



而且在登陸作戰過程當中盟軍也損失慘重。諾曼底登陸不是輕易成功的,在遭到德國反擊之後盟軍雖然強佔先機,但只能硬著頭皮強行登陸。因為一旦諾曼底登陸事件沒有獲得成功,下一次登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諾曼底登陸的戰略價值也確實凸顯了出來,當時整個納粹德國已經沒有更多的財力和兵力投入到西方戰線。即便在諾曼底登陸的過程當中盟軍損失慘重,但最終取得了戰略的勝利。壁壘雖然沒有發揮真正的防禦作用,但是盟軍也確實吃了一些苦頭。


世界史圖鑑


德國“大西洋壁壘”沒法與法國“馬奇諾防線”放在一起對比,德國人的防線太鬆太垮、法國人的防線緊湊有致!

上圖的德國陸軍元帥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1944年時任德國西線總司令,他在考察大西洋壁壘的時候,根本不相信它能夠擋住盟軍的進攻,他對心腹助手抱怨道:“這道壁壘沒什麼用,只不過是一道宣傳牆。”

反觀馬奇諾防線,不僅設計籌備階段就引發各國軍方關注,更是在建成後讓人歎為觀止。它被全世界公認為是“牢不可破的要塞”,作為那個時代最精巧的工事群,迫使希特勒不得不繞過它進攻法國。

圖裡的德國兵在暢飲啤酒,沙灘上的硝煙還沒散盡,幾個小時前德國人擊敗盟軍對迪耶普的突襲。這次戰鬥的勝利,讓希特勒狂喜,認為只需要少量的兵力就可以守住大西洋沿岸……

迪耶普是大西洋壁壘的1個節點,1942年8月19日,1支由237艘軍艦組成的龐大艦隊,載著6000多名盟軍戰士破浪而來。然而, 這場登陸戰遭遇重大挫敗,經過1天的交戰,盟軍傷亡人數多達1600人,另外有2000人被俘虜。

這場勝利讓部分德國人精神大振,1家慕尼黑的報紙誇耀道:“迪耶普一役已經表明,德國在大西洋沿岸設置的壁壘可以經得起任何考驗。”

事實上,大西洋壁壘弱爆,它到底有多弱?或許從這張圖片可以看出,兵力不足的德國人,連印度三哥(圖中頭戴頭巾者)、東方韃靼人、穆斯林都被招募到軍隊裡……

1944年春天,100萬德國軍隊受命保衛這條壁壘,從挪威的北部一直延伸到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海岸,海岸線長達2400英里。這支軍隊嚴重缺乏裝甲部隊、空軍戰機、海軍艦船……

除去人員不夠、不精外,大西洋壁壘的軍事工程還是“爛尾樓”,德國工程人員已經盡力,但是直到1943年春天才完成50%的防禦工事。只有那些大的海港、潛艇基地以及重要的河口,才會優先獲得工程建設,並且獲得重兵把守。不可否認,這些特殊地點,德國人的防禦極強……

總體上看,大西洋壁壘不可能是真正的防禦帶,甚至也不會是由一個個堡壘組成的防禦棋盤,防禦線中間的大片海灘被放任不管。埃爾文·隆美爾考察後,稱之為“夢幻圍牆”,他殫精竭慮改進自己的諾曼底防禦,依舊難以完工。

1944年6月6日,17萬盟軍部隊進攻諾曼底海灘,儘管德國人早已建設多道防線,然而盟軍還是在奧馬哈海灘、猶太海灘、黃金海灘、朱諾海灘、劍灘強行登陸成功。無需多言,大西洋壁壘的薄弱,就擺在那裡。

造成這個局面,很重要的1個原因是東線戰場的失利,第三帝國大量的人、財、物被消耗掉。並且,連鎖反應導致兵員、資源上的窘迫,德國人陷入“有心無力”的境地。反觀馬奇諾防線,圖裡的要塞構造圖,告訴你什麼才叫堅不可摧,它們遍佈於整條防線……

圖片是法軍進入要塞的情景,馬奇諾防線開工於1928年,完工於1940年,花費50億法郎。它全長有390公里,自隆吉永至貝爾福,沿途有很多要塞,裡面有彈藥庫、食品庫、戰地醫院、坦克掩體等等,可以支撐長久的正面作戰。

馬奇諾防線有永備工事5800多個,最堅固工事的牆壁和頂蓋能夠達到3.5米的厚度,足以防禦重炮火力。此外,防線有足夠的縱深空間,既有4到14公里的保障地帶,還有6到8公里的主要防禦地帶,內有防坦克壕、混泥土樁砦、地雷埋區、通電鐵絲網等。

二戰爆發前,法軍蹲在這樣的馬奇諾防線內,可以說歐洲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正面突破它。因此,從單純的正面禦敵來看,漏洞百出的大西洋壁壘,根本不能媲美馬奇諾防線。你會怎麼看待這2條防線呢?歡迎留言吐糟……


子屠龍


在研究二戰歷史中,有一條防線是最容易吸引火力的話題,它就是馬奇諾防線,眾所周知,這條防線的修建耗費了法國巨大的國力,可最後卻沒有如願以償的阻擋德軍的進攻。勝利的德國人也沒有吸取教訓,竟然也在法國和德國邊境修建了一條號稱大西洋壁壘的防線,那麼這二條防線能夠相提並論嗎?



耗時巨長,花費巨大

馬奇諾防線修建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修建的,是法國高層為了防止德國入侵而修建的。從1928年開始動工修建,1940年初步完工。造價高達50多億法郎。

而大西洋壁壘的修建是德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目的是為了防止英國從海洋進軍,從法國東北部突入德軍統治區域而修建。前後花費4年多時間。耗費重金。

從這裡比較來看,馬奇諾防線和大西洋壁壘都是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才完工,雖然最後根本沒有達到軍事防禦的目的,但是從物質價值方面來看,大西洋壁壘是可以與馬奇諾防線相媲美的。


圖為馬奇諾防線

軍事意義重大

馬奇諾防線分佈在法國的東部,長達二千多公里,前期確實有效的震懾了德國的軍隊。使得大片領土上的居民處於和平發展時期。

大西洋壁壘也是長達二千多公里,覆蓋範圍包括西班牙西北部和法國北部以及德國部分邊境,在戰略意義上有效的防止了英國海軍突然襲擊,對聯盟國登陸作戰起到了震懾的作用。

二條防線從軍事意義的角度來看,相差不大。都是國家的重要防禦工程,有效的彌補了戰備人員不足的缺點,使得有限的軍隊能夠發揮更大的用處。

圖為大西洋壁壘


防禦設施完備,抗擊打能力強大

馬奇諾防線完全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現代化設施。有的地方還有有線電車,士兵在裡面生活個一年半載完全不是問題。

而大西洋壁壘分佈著大量火炮作為防禦火力,還有地雷交叉陣地,能夠給登陸的敵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各種戰壕與反坦克深坑也是分佈其中,雖然說不能做到像馬奇諾防線那樣自給自足,生活長久,但也可以說是堅不可摧。曾經被希特勒誇耀為不倒防線。二者從這裡來看也只是大西洋壁壘在生活便捷程度上面稍微遜於馬奇諾防線的。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大西洋壁壘是能夠與馬奇諾防線相媲美的。但是再堅固的防線也抵擋不了決策的失誤,我們要從源頭做起,不能只重表面,要想打勝仗,就要提高軍事人員的素質,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評說


如果不考慮是否建成的問題,僅從規模上來看,大西洋壁壘是遠遠超過馬奇諾防線的,因為大西洋壁壘是從挪威北部一直延伸到西班牙和法國的交界處,長達2700公里,構築了1.5萬個堅固的混凝土工事支撐點。而馬奇諾防線的總長只有390公里,擁有5000個永備混凝土防禦工事。從工程的規模來看,馬奇諾防線遠不能和大西洋壁壘相比,也是為什麼德軍從1942年開始修建了整整三年也沒能建完,甚至整體工程進度進度都不到設計的一半。



從實際建成的防線進行對比來看,大西洋壁壘的堅固程度就差馬奇諾防線太多了,除了極少數地段德軍構築了強大的現代化防禦工事並配備大口徑岸炮外,大部分的防線仍舊是以一般的土木野戰工事為主,提供火力支援的也是陸軍的野戰炮兵,多以繳獲的外國火炮為主,戰場生存性很低。而馬奇諾防線的機槍陣地和火炮陣地幾乎都是混凝土的永備工事,具備很強的生存能力,除非是直接命中,否則很難被摧毀。



最關鍵的是大西洋壁壘主要是一條沿海岸構築的防線,防禦縱深非常淺,只有幾公里,在往後便沒有了任何防禦工事,一旦盟軍取得決定性突破,那麼整個大西洋壁壘也就宣告崩潰,所以德軍除了在海岸線附近進行決戰外,毫無辦法。而馬奇諾防線的縱深就比大西洋壁壘強太多了,整個防線的縱深在10-30公里之間,是大西洋壁壘的好幾倍,防禦強度也隨著提升許多。


總的來看,馬奇諾防線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條現代化的防禦陣地,如果德軍真的從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則必然會遭到慘重的損失甚至失敗。法國在二戰的失敗並非由於馬奇諾防線不堅固,而是輸在了戰略戰術,並非馬奇諾防線之錯。而大西洋壁壘則是徒有虛名,是一條以土木野戰工事為主的防線,連德軍自己都知道這種防線根本不可能阻止住盟軍的登陸,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戰後就曾表示,一開始他就對大西洋壁壘不抱希望,完全達不到防禦的目的,都是納粹黨大肆宣傳的結果,盟軍可以肯定會突破大西洋壁壘,龍德施泰特元帥將成功寄託在一場大規模的裝甲反擊上。連對大西洋壁壘充滿信心的希特勒也曾在會議上表示,如果西線德軍無法通過大規模的反擊將盟軍趕下大海,那麼德軍的大西洋壁壘將必然被攻陷。


戰略論


二戰中德國的大西洋壁壘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是比較出名的。

大西洋壁壘的防線長度是名聲最響的馬其諾防線的好多倍,但是名氣後者比前者大。(防禦力和形同擺設)


大西洋壁壘是未建造完成的,在這裡我們只談其發揮的作用。



大西洋壁壘,該防線自挪威北部海岸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大多數地區僅僅只有海岸線一條防禦線。大西洋壁壘在歐洲所有國家的防線長度中排名第一,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大西洋壁壘在前期發揮的作用不小,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大西洋壁壘是線防禦,隨著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點突破,大西洋壁壘沒有完全發揮其最初的防禦戰略目的。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工程。1938年才正式完工。法國為打造馬奇諾防線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法軍將其大部分主力部隊部署在該地區。也導致了後方空虛。

馬奇諾防線並非華而不實,也並非擺設,馬奇諾防線本身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和防禦能力。

德國還為此防線研究了大型戰爭機器,可見其防禦力驚人。德軍只好繞開,德軍翻越阿登山脈西進比利時,使得馬其諾防線作用頓失,淪為擺設。此防線失去了其重要存在的意義。



德國將馬奇諾防線裡的火炮都拆了,相當部分被用在大西洋壁壘上面 日後盟軍登陸的時候,馬奇諾防線沒有用上,因為對著德國修的。

太平洋壁壘和馬奇諾防線在當時都是強大的防線和堡壘,但是倆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發揮其一開始制定的戰略意圖及作用。


難明我心


德國的大西洋壁壘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都是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軍事防線,二者的目的和初衷類似,德國把德國西部的安全寄託在大西洋壁壘上,法國則把法國東部的安全寄託於抵禦德國的馬奇諾防線上。同時,這兩個大名鼎鼎的防線還有一個致命的共同點,那就是最終都沒能完美地發揮防線的軍事作用。

二者對比

如果單純對比大西洋壁壘和馬奇諾防線的數據,可以看到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長2700公里,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大西洋壁壘的完成卻遠遠沒有達到設計進程的要求。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可以說在時間進度和工程量上都沒達到希特勒的要求。

與大西洋壁壘不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的建造時間從1928年就已經開始,直到1940年二戰爆發才基本完工。在防線長度上也遠遠不及大西洋壁壘,馬奇諾防線的主體長度僅為數百公里,另外,相比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馬奇諾防線似乎不只是防線,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另外關鍵的北部地區,如比利時因為地理因素並未被囊括在內。這環境對於法國來說似乎太舒服了些,難道法國士兵因此才疏於訓練,不把對面的德軍當回事?



兩者的效用如何?

德國的大西洋壁壘一開始時表現的不差,並數次打敗自由法國的轟炸和英軍入侵等小型登陸行動。因為大西洋壁壘正是為了防止德國遭受東西夾擊,此時的德國已經把目光放在了東方的紅色帝國,所以大西洋壁壘在德國入侵蘇聯的初期還是有效用的。



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的初期表現如何呢?與德國的大西洋壁壘相比,馬奇諾防線或許更具有明顯的防禦意味,這可以從防線的設計目標上看出:

1.避免敵軍的突然襲擊,併發出警報。

2. 為法國軍隊的動員爭取時間(兩三個星期)。

3.節省人力。

4.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1918年迴歸法國)和其工業基地。

5.應對突然襲擊時,作為反攻的基地。

6.同樣防禦由瑞士和比利時方向進攻的敵人。

7. 延緩敵人的進攻,等待主力部隊的增援。

8.顯示非進攻而和平的軍事態勢,並在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情況下,迫使英國幫助法國。

9. 阻擋德國先期進攻後,推動比利時參戰。

但是與大西洋壁壘相比,馬奇諾防線對於法國的保護作用不甚明顯,或者說它的保護效果是法國臆想出來的。當1940年5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並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時,防線實質上已經喪失了軍事作用。

而德國的大西洋壁壘失效除了自身放線的弊端,如兵力部署不均勻,防線建造不完美等,意大利的“倒戈”以及歐洲盟軍和蘇聯的戰略反攻更是加速了它的失敗。但是和德國饒到馬奇諾防線直接進攻法國相比,大西洋壁壘似乎是發揮到了應有的作用,儘管最後依舊逃不過失敗的命運。馬奇諾防線背後法國軍事作戰思想的陳舊或許更讓人覺得痛心。

防線對於戰爭只是防禦性質,在特殊情況下並不能對戰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如果在戰爭時期把戰局寄託到防線的構建上,如二戰時的法國,和平的希望的是好的,但是如果對戰爭的戰略局勢進行誤判只能招致更大的失敗。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古今會


一戰過後,由於歐洲各國對德國的壓榨,導致很多人認為一戰結束只是暫時的和平,未來的德國一定會因此而展開報復,特別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損失太大,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慘劇開始在戰略上採取防禦政策,而德國加緊備戰的消息傳來,法國民眾強烈呼籲,要在其邊境地區加強防禦力量,於是,法國對即將開始的西線戰事進行了防禦部署——馬奇諾防線開始修築。



法國陸軍部長馬其諾上任之後te在法國東北邊境修建堡壘房縣,並且得到了國會的多數通過,馬奇諾防線開始全面施工,至1936年完工。但是因為德國相繼佔領了薩爾區又吞併了藍萊茵蘭,所以從1937年開始,法國又從馬奇諾防線的北端沿著個法國——比利時邊境到北海邊緣修築了達拉第防線,與此同時,國際上再次對馬其頓防線進行了加固,直到1946年五月德國進攻法國時,這個工程還一直在繼續。

馬其頓防線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防蛀堡壘,裡面縱橫交錯,有的地方甚至有地下幾層,在韋斯和勞特爾這兩個地區,還有地上和地下相結合的環形防禦工事區,地上是裝甲和鋼筋混凝土組成的機槍和火炮工事群,地下有指揮所,休息室,通室,電站,救護站等,互相之間都有通道相連,還可以通電車,連射擊工事裡的武器都是由專家經過精心設計的,比如打仗的時候需要狙擊手,法國軍隊就可以利用懸在頭頂上的軌道,把坦克炮收回,然後先進的機槍就會冒出來,馬奇諾防線的機槍下擁有升降凸輪,可以使火力覆蓋更大的火力控制區,子彈也保持在一尺的距地高度。



防線內部還修築了很多防護坦克壕,崖壁以及金屬和混凝土樁,並且埋了很多地雷,在防線,木樁,鐵絲網,甚至部分地段還修建了通電鐵絲網,就連對付毒氣法國都想到了,他們可以通過通風過濾設備來解決這個問題,炮手作戰時也非常安全,他並不直接觀察目標,而是由地面觀察員經過潛望鏡觀察,再打電話給炮手。

如果有大量的人越過低保,只要指揮是按一下電鈕整個地下公式就會引爆,而引爆工事還沒有消滅敵人的話,法國士兵也可以通過工事口撤離,通過一個很小的通道來到一個垂直的出口。

事實證明,馬奇諾防線設計十分精細,對各種可能的事件考慮周全,哪怕是放到現在也是一個設計非常巧妙的堡壘,一切都不今晚從說德軍士兵靠近馬奇諾時像兔子一樣逃竄在大型火炮群和機槍的設計之下,只要有任何車輛進入火力射程內都會命喪當場。



但是因為法國人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馬其諾防線上,所以對其他地方就忽視了。比如法國認為自己的盟國比利時就是一個很好的緩衝區,一旦德軍打過來,法國至少有八天的時間可以組織防禦力量,對於比利時和英吉利海峽之間的防線,法國並沒有認真修築,有人曾經提出質疑,稱馬奇諾防線在法德邊界至修了150多千米,而從龍賈有道比利時邊界,卻沒有修這樣得軍,會不會繞過馬奇諾防線沿著這個地帶進攻,得到的回覆就是比利時人為了不得罪德國,選擇做中立國,因此不同意在比利時修築但即便比利時同意了,法國也沒有錢支付建立防線了。

隨著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危機隨時可能發生,在沒有防禦工事地段的法軍指揮官只能自己修築,這樣在漫長的法德邊界又出現了成千上萬的和整個防線不相稱的小型工事。



1940年5月十號凌晨四點半,希特勒打破了西線的平靜,野蠻的對中立國荷蘭和比利時發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進攻,而德軍果然繞開漫長的馬奇諾防線,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的左側出現,突破達拉第防線,攻佔了法國北部,出現在馬奇諾防線的大後方,法國傾盡國力修築的馬奇諾防線頓時失去了意義。

說到大西洋堡壘,它是二戰時期德國為防禦西線而做的軍事設施,從挪威沿岸北部一直到西班牙,法國,全長2700多公里,主要是為了阻止盟軍上岸。其實德國在一開始並不沒有想要建造這麼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只是後來隨著戰爭的發展,德國不得不開始這項龐大的工程。



當時只有4座重型海軍炮臺,在打敗法國軍隊之後,為了防止英國突擊隊的登陸,防線開始逐步建造起來,在巴巴羅薩戰爭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聯戰場,必須降低西線的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

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曾經對此進行了強化,其建設進度和靈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被希特勒和其宣傳部長戈培爾稱為“不倒防線”。但其實隆美爾在一開始視察這裡的時候發現,所謂的大西洋壁壘,不過是戈培爾吹噓的產物。

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這道防線的建設,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零星的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只完成了百分之六十八,而以西地區僅完成了百分之十八。



在這條防線內修築了很多碉堡以及偽裝成海邊別墅的火炮陣地,還有數百萬枚縱橫交錯的地雷,還有一些針對坦克的反坦克壕,因為龍妹兒認為盟軍一定會使用大量的空降兵,因此在海岸灘頭距離稍遠的林地與草地垂直插上木樁與鐵軌,被稱為“隆美爾蘆筍”,另外,防線內還有許多人工製造的沼澤用於溺斃盟軍。

不過,大西洋壁壘並沒有真正建設完成,地雷也沒有埋完,在盟軍的艦炮和飛機的轟炸下壁壘的很多防禦公式都被毀壞,總體來說,就其本身的火力以及防護和後勤補給方面,和馬奇諾防線還是有差距的,更要命的是,1942年,一名名叫雷內·杜歇的法國油漆工意外偷得德軍整個大西洋壁壘設計圖,並將它交給了盟軍,使它的主要防禦工事早已暴露在盟軍眼前。



不過就使用程度上來說,馬奇諾防線在戰爭中幾乎沒有什麼用,儘管大西洋堡壘的的設施和精緻程度和馬奇諾沒法比,還是個半吊子工程,但是在戰爭初期對德軍多少還是有點幫助的。


琅琊利劍


馬奇諾防線被當時稱之為最牢不可破的防線之一,其花費金額達到了50億法郎,它的建造時間也是相當之久,從1928年開始修建直到1940年才初步完工。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為德國服下了一顆定心丸。他的防線長度達到390多公里,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氾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

馬奇諾防線所在的防線,防禦區域非常大,縱深8公里。基本上把德國通向法國的道路徹底堵住,如果德軍想要入侵法國,那麼馬奇諾防線基本上是他們不得不過的一關,只要你敢過,那麼馬奇諾防線就可以保證你即使不死也得脫層皮。

為什麼這麼說?馬奇諾防線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防禦工事共有5800個左右,平均每公里就有十五個,以便各個工事之間實現火力互相支援。防線所採用的材料特別堅硬,其最堅固的防禦工事的牆壁和頂蓋可以達到四米之厚,即使炮彈打在上面也絲毫不懼。除了自身的堅固之外,它還在防禦陣地設立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置了通電鐵絲網。所謂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馬奇諾防線內部設施也是十分齊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現代化設施。有的地方還有有線電車,士兵在裡面生活個一年半載完全不是問題。馬奇諾防線的建立使得德軍如果想從正面征服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呢,德國人也不傻,沒選擇和你硬碰硬,他們直接繞過了看似固若金湯的防線。在1940年的五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成功佔領法國北部後,突襲了馬奇諾防線的背部。馬奇諾防線就此失守。


說完了馬奇諾防線,再來說說大西洋壁壘。

德國為了將更多的兵源投放到蘇德戰場,同時也為了更好防禦西線英軍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錄,在邊境修建了兩千多公里的大西洋壁壘,這條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雖然同樣花費了德國大量資金,耗費了四年光景。德國耗費100多萬噸的鋼鐵,灌注2000萬立方的混凝土。把這個防禦吹成了“打不倒的防線”但是很遺憾的是,這條防線在後來也成功被盟軍所摧毀。


雖然大西洋壁壘被稱為德國最堅固的防線,可是各個地方的建造程度都是不統一的,在盟軍進行諾曼底登陸時,該區域內的防禦工事才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至於為什麼會被盟軍突破防線,一方面是因為防線過長,只能集中修築重要節點,另一方面則是誤判了盟軍登錄的位置,導致諾曼底軍事防禦程度遠遠不夠。此外在盟軍強大火力的壓制下,不少防禦工事都被破壞。再加上大西洋壁壘設計圖的洩露,攻破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如果不是面對諾曼底登陸這場措手不及的戰役,結局會是如何還不好定義。雖說大西洋壁壘防線沒有馬奇諾防線那樣長久的補給系統,可是維持士兵短暫的存活還是可以辦到的。畢竟曾被希特勒吹噓為堅不可摧的防線。在大西洋壁壘防線上遍佈著大量碉堡、火炮陣。以及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交叉分佈,此外還有延緩登陸速度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以及針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這些都能對盟軍造成巨大傷害。

綜合來看的話,雖然二者都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是卻都沒能達到禦敵的目的。

二者的失敗也是各不相同,一個失敗在過於集中優勢於一點,導致其餘地方守備薄弱,被人趁虛而入。

另一個則是戰略縱深過長,防守方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結果顧此失彼,最終滿盤皆輸。

至於大西洋壁壘是否能媲美馬奇諾防線,這也得看你們是從哪一方面來看待的,從哲學上來講任何事物都是多面性的,另外的關鍵就是,這兩條防線針對的戰略目標不一樣,一個是為了防守陸地進攻,一個是為了防守海洋進攻。


歷來現實


完全是兩種性質的東西...大西洋壁壘是整個挪威西部,乃至歐陸從丹麥到法國的大西洋沿岸的一條防盟軍登陸的軍事防線。全長2700公里

但這麼長個防線肯定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德軍主要是在一些便於登陸的灘頭設立碉堡和岸炮(不少炮還是拆馬奇諾的),敷設地雷(電影《地雷區》中德軍戰俘就被要求清理丹麥灘頭的地雷陣)。然而更多的則是擺設混凝土錐、鐵絲網、反坦克拒馬、反登陸艇樁這類設施用以拖延盟軍登陸。

而馬奇諾防線長度不超過400公里,但確是個非常完善、帶有一整套生態體系,防禦性極強的永備工事。

這兩一個是防止登陸用的,另一個是仿製德陸軍跨境用的。如果一定要扯相同點,那就是都沒起到什麼鳥用。

馬奇諾咱們都知道,法國人本來意思也就是逼德軍只能從比利時那邊打。而自己也方便將重兵部署在那邊,鬼知道法國人腦子不好漏了阿登,結果被德國人一刀捅穿。然後...馬奇諾毛用都沒起到。


大西洋壁壘的話,德國人在打死法國以後期初還不想弄這麼大。只是隨便弄了點灘頭防禦用來趕趕英國的一些小鼓部隊登陸騷擾。

但隨著東線那邊和毛子越來越僵,只能抽西線的兵力去填坑,而西線少了兵就只能造防禦工事來彌補。另外,海獅行動失敗、美軍也對德宣戰以後,德國人也更重視大西洋的岸防。然並卵的是大西洋壁壘的圖紙早就被盟軍偷到了...後來諾曼底登陸也是一波捅穿...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德棍一切都是徒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