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旗艦技術的降維打擊:5G不是高價獨角戲

出品|三言財經

如果說2019年是5G元年,那麼今年將會是5G普及之年。

據工信部消息,截至今年3月26日,我國5G手機產品類型76款,累計出貨量超過2600萬部,其中2020年出貨量1300餘萬部。僅今年前3月的5G手機出貨量就已經與2019年全年相當。

當然相比每年數十億的手機出貨量,5G手機顯然還剛剛開始。但進入到2020年,除蘋果外,幾乎所有的手機大廠都發布了5G手機,很多都是旗艦機型。這意味著,今年各廠商重心也將移步5G。

數據顯示,2020年1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2081.3萬部,其中5G手機546.5萬部,佔比26.26%。2月,受疫情影響,國內總體出貨量減少為638.4萬部,其中5G手機238.0萬部,佔比達到了37.2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5G手機出貨量佔比較1月有大幅提升。疫情之下,5G成了激活手機行業的良藥。

而隨著5G從旗艦機型上下放,關於5G的競爭也將全方位展開。

5G普及只靠旗艦機真不行

去年10月31日,工信部宣佈5G正式開啟商用服務,三大運營商多檔5G套餐價格也正式出爐。

隨後,各大手機廠商開始推出自家的5G手機產品,但無一例外價格都十分感人,從4000到上萬不等。

可以說,2019年的5G市場更像一個試驗場,而最先購買5G手機的消費者更像一個探險家。

首批國內5G手機主要分為“帶量旗艦“和”高端旗艦“,價格集中於3200-4000元的中高端價位和5000元以上的高端價位。

一開始5G總是與旗艦掛鉤的,一方面是因為5G產品的成本所決定的,它確實會比4G的硬件成本高不少。比如閃存、調製調解器、芯片以及部分元器件成本都會比4G有所上升。

而且,各大運營商的資費也是較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5G的普及。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5G提供了品牌升級的一次重要機遇。雖然5G已經有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也不是最早商用5G的國家。但是這次中國發展速度卻異常的迅速,從運營商網絡建設到終端產品的推出,再到5G套餐的推廣,僅僅過去一年,中國5G手機市場已經頗具規模化。

5G在中國的迅速發展,給了不少企業向上升級的機遇。首先從產品定價上,不少國產廠商正在向上突破,單純靠性價比的策略已經開始轉變。

其次是品牌的整體上拔。不久前,在小米 10 發佈會上,雷軍就曾表示小米品牌將全力衝擊高端市場。而此前小米留給消費者的印象更多是性價比,還有那句熟悉的”為發燒而生“。

但是隻靠旗艦對5G普及的作用還是有限的。總體而言,2000以內仍然是手機消費最多價格區間,其次是2000到3000的價格區間。

一场旗舰技术的降维打击:5G不是高价独角戏

雖然手機行業消費也在逐漸高端化,3000以上的銷量在增加,但是佔比仍然有限。

5G在今年要大規模普及,必然會在各個價格區間段全面開花,而就目前來說,2000-3000區間將成為各廠商爭奪的一箇中心。

5G下沉, 麒麟820開啟降維打擊

目前手機芯片市場,華為海思麒麟已經能夠與高通、蘋果分庭抗禮。主流安卓手機廠商都是高通的客戶,華為、蘋果則是自給自足,相比之下三星雖然市場份額不低,但是國內旗艦產品很少使用其產品。

尤其是在5G芯片上,蘋果暫時缺席,國產手機5G芯片基本被高通和華為麒麟佔領。

在旗艦芯片上,麒麟9系是華為最好的產品,是華為設計和製造能力的最好代表。高通旗艦芯片目前則由驍龍865撐起。

今年以來,國產廠商發佈的旗艦機型基本都是用了高通865。由於成本等問題,今年配備865的5G手機較855時代有近一千元的上漲。

高通推出的中端5G處理器驍龍765G,而且是唯一一款,處境略微尷尬,苦苦支撐2000到3000價格區間。

765G與驍龍上代旗艦855相比性能仍然有不少的差距,但是手機價格卻已經接近855手機。

華為麒麟則在榮耀30S上首發了旗下中端5G處理器麒麟820,對比765G有較為明顯的性能優勢,此外在定價上也更加親民,起售價僅2399元。而這種優勢可能要一直持續到2021年,高通才可能推出新產品應對。

日前,安兔兔也放出了麒麟820/麒麟810/麒麟980/驍龍765G的跑分成績對比圖:

一场旗舰技术的降维打击:5G不是高价独角戏

其中CPU方面,麒麟820和麒麟980的成績較為接近,遠超於麒麟810和驍龍765G。

GPU方面,麒麟820還是稍弱於麒麟980,但碾壓了驍龍765G和麒麟810。

總分上,麒麟980還是略領先於麒麟820,不過麒麟820相對於麒麟810/驍龍765G來說,還是有較大的領先。

作為麒麟810的升級版,麒麟820在CPU性能、GPU圖形能力以及NPU AI性能等多方面得到了提升。

CPU部分麒麟820有明顯的優勢,最高主頻達到了3.36GHz。採用1個大核+3箇中核+4個小核三檔架構,這種設計在中端芯片中還是比較罕見的,官方稱綜合性能較上代提升27%。GPU升級為Mali-G57,依然是自研的達芬奇架構NPU,集成麒麟990 5G同款基帶,支持SA/NSA雙模組網。

事實上,在5G全產業鏈競爭中,最核心的競爭力是芯片,芯片不僅決定5G手機的性能上限,同時影響手機的5G通信能力、AI能力、發熱表現和能耗表現。

與4G通信時代相比,5G手機更加趨向體系化競爭的態勢,從芯片到硬件再到軟件、服務的綜合體驗,手機品牌之間將進行更加立體的全產業鏈PK。誰擁有更完整的5G全產業鏈能力和對5G應用更深刻的理解,誰就將佔據市場的主動權。

榮耀與華為共享核心技術和質量標準,具備包括通信、芯片、終端、應用生態、雲服務的全產業鏈5G能力。這也是華為首次將旗艦級芯片首發權給到榮耀。

3000元以下手機市場是戰況最激烈、發佈機型最密集、用戶佔比最高的競爭戰場,在旗艦機紛紛攀升至3000以上的情況下,3000以下區間缺少真正的強勁的產品。

我們看到,雖然配備高通765G的5G手機也在2000-3000的區間,但是起售價不少都接近3000元。這樣的定位讓人有點尷尬,765G在性能和實力上還是與當前的價位不是特別匹配。

當然,這樣的定價策略一部分是因為成本確實提高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手機廠商走高端化路線的直接影響。

走高端化會是國產品牌未來的一個發展路線,但是這畢竟循序漸進、不斷累積的結果,而不是單純靠價格梳理高端定位。

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看到,當榮耀30S發佈後,已經有765G的手機開始大幅降價,這正是受到了麒麟820的直接衝擊。

麒麟820的定位是中高端處理器,可以帶來次旗艦處理器的實際體驗。而首發820的榮耀30S則意在打造成為首款能加速5G手機市場普及的標誌性機型。

首先這對行業有著深刻意義,能夠促進行業的競爭和發展,將5G手機的價格迴歸到更加合理的區間,從而加快5G的普及。

對於榮耀來說,作為2020年的第一款5G手機,需要打造一個5G爆款。在2000-2500的檔位,榮耀30S要成為中端機的標杆。

可以說,麒麟820加持下,榮耀30S有望成為5G手機市場普及的一款標誌性機型,通過技術上的降維打擊,掀起一場5G普及風暴。

黑馬決戰黑天鵝,硬實力才是底牌

在疫情黑天鵝影響下,我國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統計,2020年1-2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2719.7萬部,其中4G手機1896.4萬部、5G手機784.5萬部,同比下降44.0%。

尤其是2月份,整個市場下滑嚴重,較上年同期下降56%。其中,上市新機型10款,同比下降70.6%,佔同期手機上市新機型數量的62.5%。

5G爆發引發了激烈的行業競爭,再加上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對所有手機廠商而言,在當前,提振市場信心和激發用戶換機需求都至關重要。

讓人意外的是,黑天鵝之下也有黑馬出現,實現了向上逆行。

在榮耀30S的發佈會現場,榮耀總裁趙明表示過去兩個多月,榮耀頂住了疫情帶來的壓力,並且在今年二月成為中國市場出貨量第二的手機品牌。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媒體報道中,有這樣一句話”黑馬決戰黑天鵝,大家看到是黑馬,其實榮耀一直都是千里馬。“這句話值得玩味。

榮耀在國產手機廠商中成長有目共睹,不僅是互聯網第一品牌,疫情之下又衝進中國手機市場前二。

榮耀一直強調在“疾風”中始終堅持笨鳥精神、持續創新,目的就是能夠在困難或機遇面前都能守住底線,同時不斷增加底牌。

在技術上,榮耀與華為同源,能夠保持技術在行業的領先性。

就在3月16日,榮耀舉辦“雲參觀”多個華為實驗室及生產線,包括華為西安研究所、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的華為南方工廠生產線,以及深圳的華為運動健康實驗室。讓網友感受榮耀產品從研發到生產、測試等各個環節的品質。

榮耀主動地開放參觀實驗室生產線,其實正是在跟用戶坦誠的對話,這是自信,是硬實力。

與此同時,榮耀也在加強自主創新。2019年,榮耀提出了“銳科技”戰略,聚焦核心科技創新,並以高品質滿足年輕人不斷變化的需求。

在榮耀30S的發佈會上,“榮耀銳科技實驗室”也正式官宣。這個實驗室的啟動是榮耀科技戰略的重要一環。

面對手機行業大盤探底、全球化逆流以及過往模式失靈的困局,榮耀抓住了自主創新掌握核心科技的關鍵。

對於科技企業來說,技術永遠是最大的競爭力,是最後的底牌。技術之外,是產品和策略上的較量。

2019年榮耀提出二級火箭戰略,以及四個極具,提出榮耀將用以極具競爭力的產品、極具擴張力的渠道、極具場景場景的生態、極具年輕力的品牌作為“二級火箭”,實現“變軌”,全面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

榮耀30系列就是這項戰略中的一環。這款產品具有足夠的技術衝頂的實力,底氣十足。

在4G到5G的切換上,榮耀有自己精準的判斷和節奏,市場的積極反應做了最直接的驗證。

可以預想,今年的5G手機市場必定全面開花,也將下沉到更低的價格區間。但是,何時發佈產品,發佈什麼產品,這都需要企業根據現實情況做判斷,在疫情之下判斷也將變得更加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