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為何將日本列為永不征伐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出版了擁有絕對版權的《皇明祖訓》,並在書中宣佈了15個永不征伐的國家,日本也在其列!

朱元璋不攻打日本,也告誡自己的後世子孫不要攻打日本,不是他對日本有好感,而是有自己的考慮,即在傳統的宗藩外交體系下如何提高大明朝的天朝上國地位,強調君主華夷的超然態度,以及鑑於蒙元兩次攻日都慘遭失敗後對窮兵黷武的思考,無法保證大明攻打日本能夠勝利。

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為何將日本列為永不征伐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1、維繫明朝宗主國地位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恢復漢家傳統做出了努力,而其中用儒家奉行懷柔手段建立起以中華為中心的朝貢外交體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對於明朝來說,必須用禮儀、文化等手段恢復漢、隋、唐之際的天朝威儀以實現萬國來朝的盛景,而不是和元朝那樣利用軍事手段成為東方霸主,這種軍事上的征服快感不符合傳統的聖人之道。

日本早在東漢時就和中原文明有了接觸,他們接受了漢光武帝對其賜予的漢倭奴國王金印,此後一直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到了隋、唐兩朝,日本正式向中原遣派使節,尤其是和唐朝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而歸後,更加真心實意的接受唐朝的文化,並以加入中華文明圈為榮。

鑑於此,朱元璋認為日本學習了中原文化多年,又因為元朝兩次攻日導致日本不願再奉中華為宗主,所以自己要想恢復傳統的朝貢體系把日本吸納進來,那麼武力不一定是必要的手段,而禮節才是真正重要的。

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為何將日本列為永不征伐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2、蒙元兩次攻日失敗的警戒!

朱元璋年號雖然是“洪武”,但他對武力的使用一直謹慎!

事實上,讓他念念不忘動諸武力的只有北元,至於周邊的海島、半島國家,基本都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而且在他的認知裡,中華富饒,周邊諸夷大都是不開化的蠻荒之地,連糧食都無法自給,如果大明發兵攻打這些地方,對國力的消耗是巨大的。這種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的事,朱元璋不願意去做。

何況日本遠隔大海,以軍事著長的元朝兩次攻日戰役都慘遭失敗,第一次是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的文永之役,第二次是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的弘安之役,而這兩次戰役忽必烈前後投入了近二十五萬餘人卻沒有得到任何戰爭的紅利,這在朱元璋看來是得不償失的。

而且在他看來,天朝上國就該有天朝上國的氣度,對於藩國蠻夷,你威脅不到我,不挑釁我,我不會理你的,值得大明主動發起兵戈的是草原上的部落。

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為何將日本列為永不征伐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卿等當記所言,知朕此意。


鑑於此,日本還沒有資格得到大明朝“以王師的名義討伐不臣”的資格!

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為何將日本列為永不征伐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3、為何不征伐日本

實際上,中國古代王朝發動戰爭都講究一個名詞,即“師出有名”,在講究禮的姿態下是不可能輕易動兵戈鐵馬的。而且即使發動戰爭也要考慮善後事宜,是否扶持傀儡政權,還是實行郡縣制後納入中央體系,這些都是中央王朝需要重點考慮的地方。

朱元璋對日本的態度就是,這是限山隔海,僻在一隅的倭夷,雖然沐浴在中華文化圈下,但依然掙脫不了其本質!

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為何將日本列為永不征伐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如果征伐日本勝利了,貧瘠的日本會使明朝面臨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如果征伐日本失敗了,因為日本貧瘠卻因君主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不祥也。

所以為了告誡後世子孫謹慎用兵,不至於讓大明朝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他才會將日本納入15個不徵國之列,放過了教訓日本的機會。


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為何將日本列為永不征伐的十五個國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