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在這浮躁年代保持一顆平靜的內心呢?

靜湖冷月


古語云:蓮出淤泥而不染。即是講有一種人格,是能在功利的環境中保持高潔。

而我們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大家都逐漸過上了小康的生活,而精神卻走向了“向錢看”、“娛樂至死”的困境。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

在下有三個妙計:

妙計一,倉廩實而知禮節。即必須要有基本的物質基礎。

我們的聖賢早已指出,必須要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吃飯之後,人才會追求禮儀,有精神上面的追求。這一點,在現代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概念,叫馬斯洛需求理論,也對此做了證明。(圖2為馬斯洛需求層次圖)

妙計二,通覽五經,方成君子。這裡不是說一定要讀儒家經典,而是要多讀好書,充實自己。

比如外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他說,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埋著頭找六便士,只要一個人抬頭看向了月亮。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時代雖然浮躁,但也有扔望向最純粹的理想。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一個不浮躁的人,你可以通過閱讀去見識,如果你因為做一個不浮躁的人而感到孤獨,你會因為閱讀而不再寂寞。

妙計三,君子需藏器於身,有所事事。即不能光是嘴上做君子,還需要有自己的興趣和本領。

試想,一個人假如老是嘴上批判社會浮躁,但卻自己什麼也不做,這不就是憤青嗎?像這樣的年輕人,內心是很難真正平靜的。

須知,萬事萬物都有他的道,我們能鑽研投自己熱愛的一行,就是莫大的幸福,也只有在這種專注中,我們才能不被外物所擾,做一個平靜、安定的人。





圈哥說心理


唯有善良的人才是自由的。

唯有善良的內心才是平靜的。

社會浮躁是一種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慾望過大、金錢至上、人情冷漠。

從群體心理學上看,從眾心理會影響大部分人的價值觀。

社會經濟的粗放式發展太快,而我們的文化層次和認知能力遠遠沒有跟上。

對金錢的魅力的過度追求導致了一種金錢至上,享樂至上的思想,而純樸善良反而被有些人認為是迂腐。

這些錯誤的價值觀裹挾著眾人一路狂奔,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匆忙中有多少爾虞我詐,又有多少陰暗無奈。

有些不擇手段的人會賺的盆滿缽滿,而這種價值觀動搖了周圍那些意志不堅定的人。

生活的目的不是金錢,我們需要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欺騙得來的,內心怎會安寧。

耀眼的物質也在刺激著我們的靈魂,別墅和豪車、珠寶和美女,我們評判一個人成功的標準越來越傾向於物質,而內在的氣質和才知卻被刻意隱藏。

慾望難平,慾望是野馬,過度的慾望會吞噬我們,我們根本控制不住慾望的指環,永遠有人比你有錢,永遠有人比你漂亮。

唯有適度的慾望和善良的內心,保持一份自己的淨土,才能安放下平靜的靈魂。



井蛙語海


平靜的心挺難得,能靜下心來,也是要經歷過浮躁,對自己和所處的情境有了足夠的認識,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做什麼”,知道問題是什麼、要如何面對,之後就會有方向和步子。

心理學說心理健康和平靜不是不變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所以平靜不是不變,而是篤定狀態的處變不驚。


心理諮詢師侯藹芸


在浮躁的年代,保持平靜的內心,這需要每個人的三觀不被時代所所左右,有自己的一定之規!秉承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則!多讀一些古聖先賢的書,通過在世間的生活磨礪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靈性!只要能夠身體力行,修心養性,這樣就保持自己內心的安寧了!


覺自在


給自己確立信仰,在正確信仰的指導下,建立健康有序有效的生活節奏。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對自己的感受保持覺察。然後,知行合一!


mvula


閱歷夠了自然就心靜了。看多了起落、各色人面目,社會和官方各種把戲,明辨是非,不趨利附勢,不急功近利,多讀書,經濟上有保障,心自然能靜。


粽子哥哥哥


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攀比別人生活,經濟,保持一個善良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