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你是什麼性格?外向還是內向?外向,內向,既外向又內向還是不確定?近日讀了一本有意思的書《性格拼圖——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以下簡稱《性格拼圖》)就是談論這個話題的。

作者西爾維亞•洛肯(以下簡稱洛肯)是德國知名性格諮詢專家、語言學家,她的“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學系列”作品出版後廣受好評,成為德國暢銷書,除了這本《性格拼圖》外,還有《內向心理學:如何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裡自在地生活》等。

這本《性格拼圖》不僅幫我們認識自己,還指出了外向和內向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應該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生活方式,並給出了具體建議。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你是什麼性格?

你是什麼性格?這本《性格拼圖》告訴我們,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既有外向的一面,又有內向一面,我們其實都是“混合體”,我不由想起有位高中同學在留言本上性格一欄就填寫了“多重”,當時還覺得很特別呢。

當然,我們不能說所有人都是既外向又內向的混合性格,那樣就沒法區分。

為了方便區分,我們可以把內向與外向性格看成一把刻度尺的兩邊,傾向外向一端的,我們就稱其為外向性格;反之傾向內向一邊的,我們就稱其為內向性格;那些正好處在“中間點”的,我們就稱其為混合型或均衡型性格。

那麼你到底是什麼性格呢?書的開篇就有個自我測試或者說自我評估: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性格?

我在做這個評估時有些猶豫不決,覺得自己總體上應該是偏外向或者至少是個混合型的性格,但讀完《性格拼圖》後,才明白自己總體上其實是個偏內向的人。

那麼內向者與外向者到底有什麼區別?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內向性格者的精神能量流向內部,外向性格者則流向外部。

洛肯在書中進行了具體闡述。其實內向者與外向者在大腦結構上是有區別的,最主要的就是神經遞質不同。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內向者的大腦多在神經遞質乙酰膽鹼的作用下進行活動,乙酰膽鹼主要作用於杏仁體,屬於副交感神經。

而杏仁體可以調節大腦對外界刺激反應,傳輸的信息主要是恐懼,副交感神經負責人體休息和恢復安靜狀態。因此,內向者通常表現出更高的內心活動水平,對外界刺激敏感,面對新鮮和意外事物時更容易緊張,對安全與穩定的需求度更高。

外向者的大腦則多在神經遞質多巴胺作用下活動,多巴胺主要作用於伏隔核,屬於交感神經。

而伏隔核是大腦的“興趣中心”,是大腦中與獎勵和興奮有關的區域,傳輸的信息主要是快樂或者說幸福,交感神經負責人體緊張狀態時的生理活動。因此,外向者通常表現出更高的外部活動水平,對外界刺激不敏感,面對突發狀況時更冷靜更靈活,對獎勵的需求度高,重視新鮮體驗和驚喜。

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性格,其實就是看你在什麼狀態下感覺最舒適,也就是看你的舒適區在哪兒。

內向者在內心的、安全的穩定的活動中感覺最舒適,外向者則更喜歡外部的、有刺激有獎勵的活動。

“外向者燃放煙花,內向者享受爐火的溫暖。”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外向性格一定比內向性格更有優勢嗎?


現代社會,強調自我,強調情商,外向的人似乎更有優勢,自我推銷自我表現,擅長人際交往,“出場”等等這些似乎都指的外向性格。但是不是外向性格就一定比內向性格更有優勢呢?

我們先來看幾個書中的例子。

英格麗德是個內向的女孩,這天她在一家大型電子商場裡挑選耳機,拿了一幅耳機正在考慮,這時外向的售貨員艾克走了過來,滔滔不絕地向她介紹這款耳機的優點,沒想到,英格麗德說了聲謝謝就趕緊走了。

可見,即使是銷售這樣的工作崗位,外向性格也不一定時時佔據優勢。

有項研究表明,在美國,在起步的小學階段,外向者表現得更好,但到高中乃至大學以後,情況則發生了反轉,內向成了一種優勢,內向者會獲得更多獎學金,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在天才人群中佔的比例更高。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洛肯告訴我們,其實外向性格與內向性格都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劣勢或者說阻礙。

外向性格的人優勢很明顯,書中列舉了十個方面:勇敢、熱情、靈活、善於表現、敏捷、行動力強、關心他人,有自發性、擅長講話、善於應對沖突。

但同時,也有阻礙,書中也列舉了十點:輕率、馬虎、缺乏耐心、過度展示自我、攻擊性強、衝動、自我中心、容易分心、自我回避、壓迫感強,並非所有人都喜歡滔滔不絕的攀談。

如前面那個售貨員艾克就太主動,過度展示自我,強調自己對耳機的觀點,一副見多識廣的樣子,這讓內向的顧客感到一些進攻性和壓迫感,很不舒服。

內向性格的人似乎劣勢很明顯,書中列舉了十點:恐懼、過於注重細節、易受刺激、被動、逃避、過分理智、自我否定、固執、孤僻、害怕衝突。

但其實,內向性格的人優勢也很多,書中也列舉了十個方面:謹慎、自我探索、專注、善於傾聽、安靜、善於分析、獨立、持之以恆、擅長寫作、有同理心。

通常認為外向性格的人更善長人際交往,但內向性格的人因為謹慎,大多舉止得體,外向性格的人卻常常因為輕率直言和過度展示自我而在人際交往中付出代價。

可見,無論是外向性格,還是內向性格,都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性格無所謂好壞,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生活方式。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生活方式?


那麼,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呢?

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最主要的當然就是要學會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看看具體如何做。

第一個是學習方面。

艾利亞斯很聰明,也很活躍,幼兒園和小學時成績一直都很好。但是上中學以後,學習就變得越來越吃力,因為外向的他不喜歡長時間坐在課桌邊背單詞,準備功課。

艾利亞斯的父母幫助他制訂了學習計劃,並鼓勵他和同學組團學習,很快,他的信心又恢復了,活躍依舊,學習成績也上來了。

外向性格的人可以利用自身喜歡刺激,擅長交往等特點來促進自己的學習。內向的人則可利用自身安靜和善於分析等特點來促進學習。比如洛肯本人就是個內向者,但她與人共同創辦了自媒體談話節目《熱鬧又安靜的長沙發》,還登上了《明鏡週刊》封面故事,並在2012年獲得德國“年度演說者”殊榮。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第二個是運動方面。

10歲的伊姆雷踢球時經常心不在焉,這讓喜歡足球的爸爸很奇怪,甚至懷疑兒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只因為伊姆雷是個內向的孩子,不喜歡參與人數較多的運動。爸爸帶他去打乒乓球,果然孩子很快愛上了這項運動。

可見,性格也會影響運動方式的選擇。一般來說,外向的人適合選擇更刺激團體更大的體育活動,如足球籃球等,內向的人則可選擇徒步、慢跑等相對安靜或者乒乓球這種小團體的運動。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第三個是溝通方面。

前面講的售貨員艾克,如果他能意識到對方的性格特點,減少談話,並充分尊重英格麗德的意見,這樣溝通可能效果會更好。

溝通時,外向的人要發揮自己主動、熱情的優勢,但要注意保持適當的安靜,傾聽對方,行動前要多思考,這樣才能與對方更好地溝通。

內向的人則要發揮自己安靜、思考縝密的優勢,同時要勇於表達自己。洛肯本人就是個內向者,但她與人共同創辦了自媒體談話節目《熱鬧又安靜的長沙發》,還登上了《明鏡週刊》封面故事,並在2012年獲得德國“年度演說者”殊榮。

前面我們講了性格其實就是看你的舒適區在哪,要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就要儘量讓自己呆在舒適區內。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但有時我們也要讓自己走出舒適區。


因為外向的人有時需要從事內向的工作,內向的人有時需要從事外向的工作。

這種情況有時是環境和生活所迫,有時則源於自身的選擇。洛肯在本書裡主要指後者。因為我們要追求有意義的人生,而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物有時與我們的性格並不相符,自我定位有時會處在舒適區域的對立面。

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其實是個很外向的人,擅長演講,喜歡泡酒吧,但他熱愛科學研究,為此外向的他要讓自己不時安靜下來,忍受枯燥。而德國總理默克爾原本是個內向的物理學研究者,但她後來覺得,投身政治比研究工作更有意義,為此她不得不忍受公眾化所帶來的各種刺激。

因此,為了追求人生意義,為了實現自我,我們常常需要不斷走出自己的性格舒適區,因此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叫做“拓展自己的舒適圈”。

內向VS外向:學習性格心理學,活出自己!


但同時,洛肯也告訴我們,適當離開舒適區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不能離開舒適區太遠太久。榮格指出,持續遠離舒適區域的生活會令人精疲力竭,甚至引發疾病。因此,內向的默克爾在繁忙的政務中,過段時間總要給自己一個寧靜的假期,而費曼在書桌邊工作一段時間後就要去酒吧尋找外向性格所需要的熱鬧與刺激。

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既要呆在舒適區又要適時走出舒適區。

你是外向還是內向性格?其實這都無關緊要,但你應該瞭解自己,並明白性格無所謂好壞,就像羅素說的“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洛肯在這本《性格拼圖》中指出,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向性格都同樣有很多優勢,也有很多劣勢,所以你不必為你的內向或者外向糾結,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找到自己的舒適區並儘量呆在舒適區,同時也要注意不斷拓展自己的舒適圈。

當然這也並不代表你比別人活得更好或是更壞,但這能幫助你活出屬於自己的有意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