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楚成王遭兒子商臣逼迫,無奈上吊自殺而死。於是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楚穆王即位後,給楚成王上諡號稱為“靈”,但楚成王屍體不閉眼睛。於是,改稱諡號為“成”,楚成王屍體這才閉上眼睛。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楚穆王在位十二年病逝,留給兒子楚莊王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楚國。據《韓非子》記載:“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這裡指的是楚莊王。而司馬遷《史記》“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說的則是齊威王。

筆者認為這個典故應該屬於楚莊王,鳳鳥屬於楚國的圖騰,比喻楚國國君最合適不過,而齊威王屬於引用而已。楚莊王是通過一場戰爭契機獲得一飛沖天的機會。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公元前611年,楚國大旱。庸國趁機攻打楚國,大臣紛紛建議楚莊王遷都,但一直示弱的楚莊王卻決定帶領楚軍前去迎敵。

據史書記載,庸國的祖先曾隨同周武王滅商,為牧誓八國之一。民間有“上古東方斯巴達”之稱。庸國不僅國力強大,而且爵位還特別高,非楚國能相比,屬於“伯”,幾乎可以號令南方所有諸侯國。

楚莊王聯合巴國與秦國一起夾擊庸國,楚莊王一舉實現自己一鳴驚人的壯舉。之後,他揮師南下直逼洛陽,並且還在洛水之南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驚恐未定的周定王派出王孫滿,前去慰問以武裝威脅周王室的楚軍。王孫滿憑藉以德服人的說辭,令年輕的楚莊王決定退兵,“問鼎中原”暫以告落。楚莊王意識到此時楚國缺少的不是兵器的鋒利程度,而是文化的底蘊。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大凡春秋霸主,手下總是會有一大班優秀的管理人才。齊桓公有管夷吾、秦穆公有百里奚,至於晉文公更是多的不可勝數,楚莊王急需要這樣的人才來輔佐自己。

孫叔敖因為修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而得到楚莊王的賞識。於是,楚莊王打破傳統,被破格提拔他為楚國令尹,相當於中原諸侯國的相。由於他行政、治軍有功,受到楚莊王多次封賞,但孫叔敖堅辭不受。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司馬遷《史記》中記為“循吏”第一。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茅門之法”意味著楚莊王開始實行“依法治國”,甚至太子也不例外,這件事為楚莊王贏得不少中原諸侯國的點贊。楚莊王還命令楚國貴族認真學習中原文化,而在楚莊王之前,包括楚國國君在內,都不曉得中原之“禮”。

楚莊王在接下來的滅陳之戰中,就選擇迎回流亡在外的陳國公子做國君。而對楚國沒有任何好感的孔子,也在這件事上給予楚莊王很高的評價,要知道楚國所謂的“楚王”,在孔子的口裡全部都是“楚子”。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禮”,牛吃了你家地裡的禾苗,你找到牛主人讓他賠償就可以了,但你不能將人家牛據為己有,這就是為什麼中原諸侯之間雖有戰爭,但不允許滅國的道“禮”。為此還為後世奉獻一個“蹊田奪牛”的成語。

或許此時楚莊王才真正明白中原霸主的意思,絕非兵器物力決定,而是看是否符合“禮”的標準,而兩者之間猶如鳳凰的雙翼,缺一都無法起飛。

楚莊王十八年,楚莊王開始攻打鄭國,鄭襄王肉袒牽羊,而且全城人都痛哭流涕,表示從此以後再也不和晉國往來。如果此時的楚國國君不是楚莊王,鄭國肯定就被滅了。但此時的楚莊王,想借此機會向中原諸侯表達一下自己的心聲,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吞併,而是為了“禮”。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於是,他決定和鄭襄公議和,並且稱鄭襄公“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這完全就是中原諸侯的口吻。而剛才還同情鄭國的其它諸侯,馬上轉過身就為楚莊王喝彩。

鄭國被打服後,晉國的援軍才趕到。我們經常聽到評書裡面出現大戰三百回合,藉著這次晉楚邲之戰了解一下什麼叫“回合”呢?

當兩軍對壘時,雙方首先想要“致師”,就是各自派出一輛戰車對攻。戰車上有三個人,中間駕馭,左邊弓箭手遠距離射擊,右邊持矛近距離攻擊,從相對到相遇再相離的過程就叫“合”。

當戰車相離後,雙方還需要各自再調轉過來準備第二次交戰,這個調轉車頭的過程就叫“回”。所以交戰的順序是先合後回,有合必有回,直至其中一方戰敗,或被殺或逃跑,一旦“回”不來,致師就結束了。

致師結束後,兩軍正式對壘,晉國被打敗,而晉國很多士兵在逃跑中戰車陷入泥坑中。事實上,晉軍一點逃跑的經驗都沒有,反而追過來的楚軍不但停止追擊,反而還主動上前幫助晉軍如何抽去車前的橫木以便逃出泥坑。當晉軍修好車後再次逃亡,楚軍才再次追擊,但沒幾步晉軍戰車又壞了,楚軍再次幫助修理戰車,然後再追……直到黃河邊。

邲之戰不僅讓楚莊王飲馬黃河,而且也讓他撈到足夠的政治資本。楚國可以滅掉晉國,但是楚莊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向中原諸侯國表明,楚國並非蠻夷之國,而是禮儀之邦。也唯有這樣,楚莊王才能獲得中原諸侯各國承認其霸主的地位。

除此之外,楚莊王還力排眾議,拒絕將晉國士兵的屍體建成“京觀”。一般來說,當中原諸侯國擊敗蠻夷部落後,會利用對方的屍體建立“京觀”,這樣他們就可以從周天子的鼎中撈到一塊所謂的祭肉。同時,這也是一種向蠻夷部落炫耀武力的方式。

楚莊王認為晉國士兵忠於國家,他們應該享受死後的安息,這一點他和美國南北戰爭後有驚人的相似。不論南方和北方的犧牲者,都會在自己的祖國享有一寸安息的土地。

這也是後世在評選春秋五霸的時候,楚莊王與齊桓公、晉文公一樣,毫無懸念入選的理由。在孔子看來,楚莊王是春秋時代最符合“周禮”的國君,這樣的評價與殊榮無出其二。

楚莊王通過“禮”確認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但“禮”也給楚國帶來很多的弊端。當他快要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他就意識到這種危險了。在每次的會議中,大臣權貴們除了稱讚他之外就是稱讚。

楚莊王屬於非常英明有能力的領導,但此時他卻陷入一陣陣悲涼之中。他擔心他走之後,他的子孫能否駕馭好楚國這艘大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