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問鼎中原,威懾力大增

楚國在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帶領下國力日益強盛,楚莊王開始走上了他的沖天之路。楚國先攻擊吞併周邊弱小的諸侯國,後不斷北進中原,和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不斷爭鋒,提升楚國在中原地區的影響力。

楚莊王即位的第八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親率大軍征伐陸渾(現在河南省內伊河洛河流域)這個地方的少數民族,我們地圖上一看就知道,這個地方距離周天子的都城洛邑非常的近。楚國大軍在勝利回師途徑洛邑的時候,就在周天子的王畿近郊駐軍,這一駐軍可對當時的周天子—周定王形成了極大的心理威懾。

楚莊王問鼎中原,威懾力大增

周定王趕緊派大臣王孫滿作為使節前去慰問,順便確認一下楚軍的真實意圖。楚莊王接見了王孫滿,忽然傲慢地提出一個問題,問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和象徵。楚莊王問九鼎,後面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是要取代周天子的意思啊。

王孫滿當然聽出來楚莊王的話外之音,可是他看楚國國勢強盛,也不敢直接翻臉,只得委婉地答道:“要想統治天下,靠的是仁德和道義,而不是在於鼎的大小和輕重啊。現在周王室雖然有點衰弱,但是天命還沒改變,所以鼎的輕重,不宜過問。”

楚莊王聽了哈哈大笑,輕蔑地說“請放心,我不會要你們的九鼎。僅只楚王國民間的掛鉤,就夠鑄出九鼎了。”不過另一方面,楚莊王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莊王問鼎中原,威懾力大增

現在網絡上流傳的九鼎形制

楚莊王雖然退兵了,但是他問鼎這個事情卻被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歷史時刻流傳下來,問鼎這個詞也就被用於奪取最高權力或最高榮譽的一個代稱。最後說一下這個九鼎的命運,說起來這個九鼎如此重要神聖,一定應該是作為國寶代代相傳,但是九鼎最後的命運實在是讓人唏噓,有的說後來被秦國滅周時搶走了,最後不知所蹤;有的說周王室後期衰微,無力保護九鼎,又害怕被各諸侯爭奪九鼎時會給王室帶來巨大傷害,索性就把這九鼎投入到江裡去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還曾派人打撈,但是江水茫茫,最後只能徒勞無功了;最誇張的一個說法是,周王室越來越衰微,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小,收入越來越少,到最後一任國王周赧王時,每年都入不敷出,只好靠借貸度日,後來債主們打上門來,周赧王沒有辦法,居然把這九鼎給融化了還錢度日,最後花了個精光。

又過了幾年,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再次北進中原,楚莊王親率精銳三軍,發動了對鄭國的攻擊。面對楚國志在必得的進攻,鄭國一邊誓死保衛國家,另外向中原諸侯國特別是霸主晉國求救。楚軍將鄭國都城圍個水洩不通,攻打了三個多月,鄭國抵擋不住楚軍的凌厲攻勢,而諸侯國的援軍還是見不到人影,鄭襄公只能袒露著上身,牽著羊,出城向楚莊王投降求和。袒露上身就和負荊請罪一樣,表示自己有罪該打,牽羊則是根據周禮,表示一定條件的臣服。

楚莊王問鼎中原,威懾力大增

鄭國投降了,而霸主晉國的援軍才剛剛走到黃河邊上,當鄭國投降的消息傳到晉軍當中時,晉軍內部就產生了不同意見。晉軍主帥荀林父認為鄭國已經投降,救援行動其實已經失敗了,繼續南下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徒增傷亡,不如撤兵回國算了。可是晉軍中一些將領不同意主帥的意見,認為晉國之所以稱霸天下就是因為晉軍的威武,現在晉軍已經開拔了,在前方有敵人的情況下不去進攻反而撤退,豈不是讓晉軍丟臉,喪失了晉軍的威懾力。於是將帥的意見嚴重不統一了,有些將領還私自率領軍隊先渡過黃河,主帥荀林父沒辦法,也只好跟著過了黃河。

就這樣,挾著征服鄭國餘威的楚軍和將帥意見嚴重分歧的晉軍就在邲這個地方(現在的河南省滎陽縣北)展開了激戰。這樣的兩支軍隊的戰鬥後果是不需要預測的,交戰不久,晉軍就宣告崩潰了。主帥荀林父慌忙下令撤退,讓手下趕緊搶奪船隻,過河逃竄。楚軍一路追殺,崩盤的晉軍只會慌不擇路往河邊去找船隻,奪船逃命要緊。一些士兵好不容易擠上了船就拼命划船想要儘快逃離戰場,一些沒擠上船的士兵則用手攀著船舷,希望船把他們帶過去。崩潰逃命的士兵這時候哪兒還有什麼戰友情分,船上的士兵生怕攀船的人太多把船弄翻了,舉起刀就把攀著船的士兵的手指砍斷,掉落在船艙裡的手指頭多的可以用手捧起來。

楚莊王問鼎中原,威懾力大增

邲之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進逼中原國家,迫使鄭、許兩個諸侯國歸附,繼而滅了蕭國。就這樣,楚國聲威直振中原,弱小的諸侯國都背叛了原來的霸主晉國而投靠楚國,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

兩年後,楚莊王派使節出使齊國,經過宋國時沒有向宋國照會借道,被宋國人殺死。楚莊王勃然大怒,帶領大軍圍攻中原地區的宋國。這次戰爭打的非常慘烈,宋國也是一個大國,宋國的都城城牆高大堅固,城內儲備豐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沒有什麼攻城的重武器,攻打城池是很困難的事情,楚軍一時之間攻打不下,就把城池給包圍了起來,這一包圍就是足足九個月。到了後來,宋國儲備的糧食乾柴這些物資都耗盡了,竟然發展到了交換子女吃他們的肉,用人骨頭當柴火燒這樣的人間慘劇。

宋國最後只能冒險一擊,宋國的相國華元用了一種只有春秋時期,戰爭形態還不成熟的時候才可能成功的辦法來解決危機。華元在一天半夜化裝成楚軍士兵,混進楚軍營地,劫持了楚軍主帥,強迫他暫停攻打宋國並帶領大軍後退十五里。

楚莊王問鼎中原,威懾力大增

後來楚軍主帥向楚莊王彙報了真實情況,楚莊王覺得攻滅宋國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國內的壯勞力都被徵發當兵出去打仗這麼久了,國內田地無人耕種要荒蕪了,來年要釀成災荒。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攻宋戰爭以宋國與楚結盟,楚國退兵為結束。這場長達九個月之久的跨年攻堅戰,雖以楚國無功而返而告終,但也讓中原諸侯談楚色變。楚國居然能長達九個月供應著千里之外的三軍,國家綜合實力的強盛由此可見,諸侯對楚國充滿了畏懼之心。

這個時候,中原諸侯除了晉、齊、魯、秦四個大國,其餘都尊崇楚莊王才是天下共主。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時,楚莊王病重逝世,年僅十歲的太子審繼承了王位,這是楚共王。楚共王年紀還小,就由多名貴族輔佐他處理朝政。誰知楚國的這些貴族間的矛盾迅速爆發,導致了楚國的內亂,楚國的霸主地位一下子就岌岌可危。

楚莊王問鼎中原,威懾力大增

為了挽回頹勢及霸主榮譽,兩年後,公元前589年的冬天,楚共王在大臣輔佐下出兵北上,征討衛國,大軍一路打進現在山東省境內,攻到了魯國,這次出征再次展示了楚國強大的國力和楚軍超強的戰鬥力,再次震懾了中原諸侯。挾這次的出征的聲威,楚共王聯合包括齊、魯、宋、衛、鄭這些大國在內的13個國家會盟於蜀(現在的山東省泰安市附近)這個地方,楚國的霸業在此達到了頂點。

可是這次會盟很大程度上不過是楚莊王昔日功業的最後的一抹餘暉,就在這次會盟之後的幾十年間,楚國的國力直線下滑,很快又被晉國反超,後面繼位的楚國國君不是能力平平就是好高騖遠,楚國徹底淪落,逐漸退出了爭霸的行列,只能作為一個超級大國而不是霸主存在了。而也就在這幾十年間,一個在楚國東部由晉國援助的國家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了楚國的心腹大患,並在楚昭王在位時,真的給了楚國最沉重的一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