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保政權必須除掉岳飛

岳飛之死,一直被認為是千古奇冤。好好的一個愛國英雄,沒有陣亡在前線,卻被自己的領導(皇帝)和同僚給害死在了後方,投降叛國“證據不足,事實不清”。而之後幾個朝代,在穩固政權的需要下,基於希望自己朝代多出一些忠君報國者的目的,更是一代一代把岳飛宣傳成了神,建廟、立碑、樹傳。

宋高宗為保政權必須除掉岳飛

任何人都是歷史的人,死了的人已經走進歷史,活著的人早晚也得走進歷史。所以,岳飛之死作為當時歷史條件和環境中的必須死,這既是他與皇上和同僚的個人關係使然,又是封建皇權制度不可缺少的陪葬品、犧牲品。“伴君如伴虎”,無論岳飛之前還是岳飛之後,冤殺的人還少嗎?以岳飛的性格和風格,只要不是生活在民主法治國家,只要是在專制獨裁社會,就沒法讓領導人接受得了,必須得想方設法除去而後快。

趙構,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1121年封為康王。靖康元年(1126)春,金軍第一次包圍開封時,他還以親王身份到金營中做過一段人質。開封解圍後,又和張邦昌出使金國,代表北宋與金國談判,割地賠款,獲得了罷兵休戰。但滿足了金人的先期慾望後,金人又很快生出了新的慾望,同年八月再次南侵。十二月,趙構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建立大元帥府。也就是在這一年,岳飛參軍了,23歲的他在大元帥府擔任一名下級軍官。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軍得到賠償的金銀後,挾持徽、欽二帝和其他三百多名皇室成員,以及拒絕降金的官員、工匠等數千人北去,留下一座殘破的東京城,史稱“靖康之難”、“靖康恥”。同年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是為高宗。

宋高宗為保政權必須除掉岳飛

初生牛犢不怕虎。參軍不到一年的岳飛自以為忠心耿耿保家衛國,而不知這實乃政治不成熟。新皇剛登基,他便迫不及待地上書,請求出兵恢復中原。結果,趙構動怒,以“越職言事”的罪名把他罷去軍職。之後,岳飛到河北招討史張所、八字軍首領王彥、東京留守宗澤等人的麾下效力,並在討伐曹成、王善、孔彥舟等遊寇的戰鬥中顯示了才能,積累了一些軍事經驗,形成了個人的軍事班底。建炎四年(1130),在大將張俊的推薦下,岳飛出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正式成為南宋的中級軍官。紹興元年(1131,此後開始定都臨安),岳飛因為平定巨寇李成有功,被任命為神武副軍統領,成了獨霸一方的大將,他的雜牌軍也躍升為南宋朝廷的主力部隊。

南宋雖然是個對外無能的政權,但對內欺壓百姓卻不乏狠心。官逼民反,由於不滿南宋的剝削壓迫,兩湖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鐘相、楊么起義。建炎四年(1130)二月,鐘相稱帝,國號楚,自稱楚王,建立了農民政權。後來,鐘相戰死,餘部在楊么的領導下繼續在洞庭湖一帶堅持戰鬥,屢次擊敗南宋的軍隊。紹興五年(1135),對義軍無計可施的宋高宗只得派已是神武后軍都統制的岳飛前往鎮壓。當年五月,岳飛趕到鼎州(今湖南常德)前線,採用招撫並用的手段,招降了部分義軍。當年六月,岳飛攻破了楊么的最後陣地夏誠寨,楊么投水自盡。鎮壓了楊么起義後,岳飛升任招討使,同時所部由於收編了數萬投降的義軍也實力大增,成為南宋政權的王牌主力。

宋高宗為保政權必須除掉岳飛

金人在開封建立了偽政權。紹興六年(1136)到紹興七年(1137),岳飛所部與金國扶植的偽政權軍隊進行了多次交鋒,屢戰屢勝。他的武階官升為了武臣中最高的太尉,職務也升為了宣撫使,其部下轄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背嵬軍共12軍,22位統制官,大小將領252人,成了南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由於兵強馬壯,到紹興九年(1139),岳飛又開始上書了,明確表示反對與金國議和。但,這時的高宗卻已經厭倦了戰爭,不想在金軍的追擊下重新東奔西跑了,他任命秦檜擔任右相兼樞密使,全權主持與金國的議和事務。結果,岳飛的上書非但沒有讓高宗產生共鳴,反而還讓他生出了忌憚,秦檜等人也極力反對。

岳飛的收復中原理想不能實現,在鄂州(今湖北武昌)時,還曾寫下一首詞《滿江紅•怒髮衝冠》,“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宋高宗為保政權必須除掉岳飛

然而,趙構不想收復中原和迎回被擄走的徽、欽二帝了,卻並不等於金國不想再南侵,索要更多的好處了。紹興十年(1140),金國發生政變,主戰派宗弼等人掌握政權,撕毀和議,又發兵南下,大舉攻宋。六月,驚慌失措的高宗急令岳飛、韓世忠、張俊等進攻河南諸州,以策應被宗弼大軍圍攻的順昌(今安徽阜陽)劉錡所部。當金軍主力退回開封后,高宗認為危機已經解除,要求前線各軍採取守勢,以便與金國再次議和。但此時岳飛又來了犟勁兒,他已經做好了北伐中原的準備,堅決不同意撤兵。不久,岳飛率軍北上河南,連續攻克穎昌、陳州、洛陽等地,距離開封最近的部隊只有四十餘里。可與此同時,張俊、劉錡等部隊早已奉詔班師,使岳家軍側翼失去了友軍的保護。由於失去友軍支援和配合,後方糧草也停止供應,岳飛只好放棄收復的河南地區,退守淮中防區。

岳飛已經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高宗為什麼堅決不想再打,執意撤軍呢?一些歷史學者研究認為,關鍵就是他不想迎回徽、欽二帝,害怕他們威脅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反之,高宗與秦檜就能一拍即合,只要金軍不影響南宋政權的偏安幸福生活,可以繼續割地賠款。

宋高宗為保政權必須除掉岳飛

不過,這次停戰之後,高宗不光是不再北伐的問題了,而且還要收回岳飛的兵權,徹底不讓他北伐,把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紹興十一年(1141),朝廷以賞功的名義,召岳飛等人回臨安,升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副樞密使,同時收回三人的兵權。緊接著,秦檜開始炮製罪狀,打擊主戰派。當年八月,岳飛被罷官免職。當年十月,岳飛被抓入大理寺牢獄。當年十二月,岳飛被判謀叛罪,已經賦閒在家的韓世忠找到秦檜問有何證據證明岳飛謀叛,秦檜含糊其辭地回答說“莫須有”,這三個字從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冤假錯案的代名詞。紹興十一年(1141)大年除夕,39歲的岳飛被處死在大理寺獄中,兒子岳雲被斬首,家產籍沒,家屬流放廣東、福建一帶。

高宗忌憚岳飛,最後殺了岳飛,實際上這也是宋朝的封建皇權專制所必須。自趙匡胤開始,宋朝的皇帝們就個個限制武臣做大,不讓武臣掌握太多的軍權。而岳飛的性格和風格,也早就惹怒了皇帝,令皇帝反感和忌憚。比如,高宗在逃避金軍的途中遭遇苗劉兵變,失去了生育能力,可岳飛卻還一再進言希望皇帝快立太子,這不僅是武將干涉皇室的繼承問題而且也是有傷男人自尊的事情。還有紹興七年(1137),大將劉光世病死,高宗準備把他的部隊劃歸岳飛指揮,由於宰相張浚反對,高宗食言,岳飛卻一怒之下辭職,回到廬山給母親守墓,這也讓皇帝產生了岳飛在要挾的感覺。而紹興十年(1140)的北伐結束後,岳飛聲望驟增,不貪財、不好色又深得軍心民心,這樣的人怎能不被皇帝懷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