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重拳出擊",是誰給你的自信?

在明朝歷史中,東南地區因為臨海,以及氣候與地理的適宜,一直是經濟發達之地。也正是因為臨海,當外國從東南海岸進入中國後,也被其中富饒的經濟發展吸引了。

由此,富貴之地有著雙重影響,一是共同創造財富,一是野心掠奪財富。

在文明與禮教的影響下,明朝帝國的運作一片祥和,可是隔海相望的日本,卻起了歹心。或許是歷史遺留問題,或許是明朝政策的問題,許多日本浪人為了掠奪財富,不惜千里,選擇乘舟進入中國。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他們肆意妄為的主要地區。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

在明朝中期,揚州地區無疑是最繁華的城市,而許多浪人的目標,正是揚州。好在面對外寇來臨之時,許多國人並沒有坐視不理,而是選擇拿起武器,與之抗爭。揚州雖然重要,但是倭寇成功的次數為零,因為蘇東淮南鹽區成為了主要阻擊之地。

那麼蘇東淮南地區的人們,為了反抗外來入侵的倭寇,經過了哪些努力與奮鬥呢?在與倭寇作戰的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戰鬥細節呢?這些,應交由歷史來回答。

“閉關鎖國”反而招致外寇的來犯

在明朝建立之前,還有唐宋兩個輝煌的朝代。日本也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當其他國家強大之後,他們會進行熱情的學習;但日本也是一個具有野心的國家,當其他國家衰落之後,他們會進行大規模的入侵。

唐宋時期,除了國家政治清明以外,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國力與民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在戰亂之後,元朝與明朝的建立,反而不如前。由此,日本國家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不過在明朝軍力強盛的時代裡,日本的野心成為了妄想。

1、唐宋元時期日本對中國的態度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但是真的沒有對比,又很難清楚其中的真相。將唐宋時期與元明時期進行對比,唐宋的輝煌確實是元明時期難以對比和達到的。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

唐朝兼容大氣的態度,使許多國家對其心嚮往之,也正是如此,使唐朝歷史走向了頂峰。到了宋朝,其對外的政策因為其他國家的存在,並沒有獲得像唐朝一樣的大氣。可是在宋朝時期,百姓依然安詳自在,因為宋朝的經濟盛況使許多百姓都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到了元朝時期,蒙古的封閉統治,在人種階級中體現。一種不公平的制度限制了國家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只存在了一百年不到,便被明朝取代了。

唐宋強,而元朝弱,遠在東海的日本,對其有著清楚的認知。因為在唐宋時期,日本朝貢不斷。可是到了元朝時期,日本並沒有聽從元廷的指示,“屢詔不至”。即使元廷曾經出兵以威脅日本,可是在國家的真正實力面前,日本確實是一個明事理的國家。

2、明初的動亂與戰功

就在日本不理元朝時,明初的戰亂使日本又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大地。可是這次的眼光,卻與以往不同,不是那種充滿崇拜與敬仰的眼光,而是充滿著貪婪與野心的眼光。

明初動亂之際,國人許多亡命豪傑,為了獲得自己的小勝利,便去日本教唆支援。但日本浪人來到中國後,看到破落的中國便起了野心。於是,開始大肆入侵中國土地,並打算在中國地區成就自己的野心。

好在天佑華夏,永樂皇帝的登基,使日本浪人的野心再次沉入了海底。永樂十七年(1419),倭寇勢力猖獗,大舉入侵明朝疆土。為了打擊倭寇的猖獗,明軍在永樂皇帝的指揮下,對倭寇進行了奮勇的打擊。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

在死傷千餘人後,倭寇遭受重創,勢力也漸漸衰微。在強大的大明王朝之前,日本再次低下了頭,選擇嚮明朝稱臣納貢。

3、“百年”的準備與國策的弊端

從永樂二十一年(1423)到嘉靖元年(1522)共100年內,明朝與日本的關係一直是正常狀態。可是到了嘉靖年間,明朝的國力衰微,日本的野心再次燃起,對中國又進行了試探性的進攻。

由於明朝執行了“閉關鎖國”的國策,在與日本進行通商的口岸,只有一個,在寧波。明朝政治雖然腐敗,但是在東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靠前。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並滿足倭寇的野心,大批倭寇重新入侵了中國。

在明朝決定“閉關鎖國”的國策之後,就是為了防止海外的敵人,對中國進行入侵。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是因為這個國策,才進一步導致了倭寇的大規模入侵。由此,一段複雜難忘的民族鬥爭,在東南地區展開了。

蘇東淮南鹽區的擔當與責任

東南地區經濟的高度發展,使許多倭寇決心要分“一杯羹”。除此之外,還有下海經商的中國商人,想通過倭寇,來獲得下海經商的許可。由此,在“內憂外患”之下,東南地區迎來了一場浩劫。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

東南沿海,相沿幾千裡的海岸線上,都遭受了倭寇的入侵與迫害。許多百姓,都被倭寇殘忍的殺害。一場民族鬥爭,也在東南沿海地區展開。

其中的蘇東淮南鹽區,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戰場。

1、揚州的“好兄弟”

為何蘇東淮南鹽區成為了重要戰場,因為從地圖中看去,揚州與蘇東淮南鹽區相鄰非常之近。而許多倭寇入侵的主要目的,就是揚州的財富。為了保護揚州,與其相鄰的地區便成為了主要戰場。

作為揚州相鄰的“好兄弟”,蘇東淮南鹽區的同胞當然不能坐視不管。在民族危難來臨之際,只有同仇敵愾,團結奮鬥,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2、餘寇的藏匿之地

除此之外,因為與揚州相鄰甚近,成為了倭寇主要的藏匿之地或逃亡之地。因為行動失敗,倭寇很少會選擇抗爭到底,而是會選擇保全性命。每當進攻揚州失敗後,他們都會快速的進行逃竄,蘇東淮南鹽區,無疑成為了他們的理想之地。

3、民族仇恨的燃起

在文化的傳承中,民族文化無疑是構成文化光輝的重要一項。為了捍衛自己的民族文化,古今中外有太多類似的戰爭。而倭寇入侵東南沿海地區,正是一場民族文化中的挑釁與鬥爭。在這種文化的使然下,許多當地百姓,都選擇將槍口一致對外。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

雖然其中也有不少幫助倭寇入侵的中國人,但是在他們身上,是難以與民族文化掛鉤的。因為他們眼中,財富比深遠的民族文化更重要。最後的歷史證明,財富的力量遠不及民族文化的力量強大。

與倭寇之間的艱苦戰鬥

1、倭寇先進的武器與殘忍的手段

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商人汪直與其他人的勾結下,倭寇開始大舉入侵東南沿海地區。倭寇為了獲得戰爭成果的最大化,肆意對沿海地區,發動了“蜂巢”式的進攻。漫無目的,導致許多百姓之家,遭遇了橫禍。

為了攻城掠地,倭寇還裝備了先進的武器。除了倭刀以外,還有弓箭、長矛等。這些武器看似普通,與當時的明軍與百姓相比,確實要先進許多。在明軍一次戰鬥勝利後,甚至還繳獲了兩門銅製的佛郎機。看來倭寇入侵之前,看似漫無目的,實則早有準備。

2、前期不足的準備與安逸

承平日久的東南地區,“官民皆不知兵事”,當倭寇來臨,沒有準備,所以在與倭寇鬥爭的前期,遭受了重創。往往一兩個倭寇,就足以抵擋幾百個百姓。在倭寇的威脅與影響下,還有人作詩,以表辛酸。“幾年烽火困蒼生,痛苦郊原父老情”。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

在倭寇瘋狂的攻擊下,東南沿海地區城市遭遇了或多或少的損失。從歙縣到通州,甚至在揚州城外,倭寇肆意妄為的欺壓著當地的百姓。“哀哭之聲,徹於遠近”,民族之間的仇恨與痛苦,成為了當時的主題。

3、團結一心,奮勇抗倭

但是痛苦並沒有擊敗東南沿海地區人們的信念,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抗擊外來入侵者,在蘇東淮南鹽區,當地人們進行了殊死的搏鬥。在當地,沒有像戚繼光一樣的輝煌,卻有當地百姓的英勇事件。

如在嘉靖三十三年,呂四場的戰鬥,就獲得了不小的成功。官民齊心,共同戰鬥,灶勇江畢、江莊等斬首7顆,並繳獲物資無數。使倭寇在呂四場登岸的企圖破滅,登岸的倭寇盡數被剿。當然,這只是一個小的勝利,在共同努力下,還獲得了大勝利。

在對倭寇數次進攻進行總結後,就會發現倭寇最主要的目標就是進攻揚州。為了打擊倭寇進攻揚州的積極性,在蘇東淮南鹽區,官民設下了精心的埋伏。

如此,導致倭寇數次撤離,並沒有過多的打算。但是並沒有遏制倭寇再次進攻的野心,倭寇還在精心的計劃著下一步的行動。

鑑於蘇東淮南鹽區戒備森嚴,倭寇決定準備大量部隊,來進犯此地。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其大部隊還是遭遇了埋伏,並導致了數次的失敗。當倭寇意識到揚州附近地區的威脅後,其便開始進行瘋狂的進攻,所以其失敗也是徹底的。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

在西場地區,官民又一次打擊了倭寇,並獲得了大捷。從此以後,倭寇再也不敢覬覦蘇東淮南鹽區。朝廷內外也為此事欣喜若狂,還有人吟詩稱讚到“龍驤百萬向南徵,水戰堂堂赤幟橫”。

捍衛國土的戰爭總是勝利的

在西場大捷後,倭寇已經不敢對蘇東淮南鹽區有太多非分之想。在戚繼光來到之後,並對倭寇進行了徹底的打擊,使倭寇之患,就此平息。由此,東南沿海抗倭的勝利,並不全是戚繼光的功勞,而是當地百姓共同的功勞。

雖然明朝朝廷並沒有改正“閉關鎖國”的弊端,甚至於清朝還延續了明朝的國策,這無疑是歷史一大憾事。但是在嘉靖年間,蘇東淮南鹽區,當地百姓與倭寇誓死鬥爭的歷史與戰爭證明,戰爭的勝利其實是思想的勝利、地區的勝利、民族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