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江南的滿目春光中,年輕的隋煬帝意氣風發,渴望著建立千古一帝的偉業。

因此剛即位,這位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定年號:大業。在他心中,一個能夠比肩大漢王朝,微服四海的大帝國即將在他手中出現。

可惜歷史和他開了一個黑色的玩笑,短短十多年後,隋王朝倒在了農民起義的浪潮之中。

一個詩文、武功卓絕的皇帝為何落到如此下場,他為何寧願呆在江都(今揚州)也不願回到洛陽、西安,隋唐大運河和這位皇帝又有何淵源?今天讓我們細細道來。

(一)

公元581年,隋代北周而立,定國都大興(今西安)。

自周、秦、漢以來,關中平原又一次成為了全國的政治中心。作為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國的國都有著強烈的引力效應。皇親、官員、商賈、軍隊,大量的人口向國都聚集。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唐長安城,正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市區人口高度百萬以上

同今天的北京一樣,隋唐西安城人口密度也高的驚人。百萬以上的人口需要大量的糧食、物資源源不斷的供應才能維繫運轉,但此時的關中平原早已不是昔日沃野千里的大糧倉。

水土流失、戰爭破壞,加之自身土地量的限制,關中平原已無法負擔生活其中的人員口糧了,糧荒多次逼迫隋文帝前往洛陽“就食”(就是找吃的)。

為了解決國都缺糧的問題,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隋開鑿西安至潼關的運河,名廣通渠,目的是將山西、河南的糧食運到西安。

這段運河也成為了隋唐大運河的第一段。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在西安的這段經歷必然給年幼的楊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中地區的侷限,就食途中的顛簸讓他終其一生都對定都西安不再感冒,同時對運河和漕運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視。

注:登基的第二年,隋遷都河南洛陽,居天下之中。

而對於隋王朝來說,除了解決國都的糧食問題,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操心,那就是統一中國。

(二)

經過三國魏晉南北朝300多年的亂世,中國大地上僅剩北方的隋朝、南方的陳朝對立,消滅南陳、統一中國成為隋朝迫切的願望。

因此選擇一位優秀的統帥坐鎮揚州,籌劃滅陳(陳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就成了中心任務。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煙雨旖旎秦淮河,六朝古都金陵城

出乎很多勳貴大臣的意料,公元586年開皇六年,年僅18歲的晉王楊廣被封為淮南道行臺尚書令,駐節江都(今揚州),總督江淮。

面對朝堂上的議論紛紛,這位年輕的統帥用他的作為很快讓質疑者閉上了嘴。

一年後(公元587年),楊廣主持開通山陽瀆至江都段運河,將淮河和長江再一次連接了起來,隋朝的水軍、兵甲、器械源源不斷的向揚州集結,滅陳之戰蓄勢待發。

這段在古邗溝基礎上修建的運河成為隋唐運河的第二段。

次年(公元588年)十一月,集結完畢的隋朝51萬大軍分路渡江,南京又一次上演了“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大戲,陳滅亡,中國再一次實現了統一。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滅陳後江南地區並不平靜,陳朝的遺民紛紛舉起旗幟謀反,已是幷州總管的楊廣再一次南下揚州安定局勢。

坐鎮南方的楊廣表現出了和他年齡不相稱的幹練,他恩威並施,一方面用武力堅決打擊,一方面組織生產,恢復百姓生活,南方逐漸平定。

也正因如此,在他的母親獨孤皇后的極力推動下,公元599年,楊廣31歲時正式替代他的哥哥楊勇成為太子,方離開揚州。

注:楊廣嗜兄殺父蒸母的故事聽聽就好,唐朝人改史書是出了名的,連皇帝的起居錄都該改,實在沒什麼好說的。

楊廣在揚州生活前後長達十三年,正是在這裡他建立了自己的功業,也習慣了這裡的天氣、飲食,這也許才是他日後始終留戀揚州的原因。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揚州唐城遺址公園

(三)

公元605年,37歲的楊廣正式登基成為隋朝的皇帝。

即位的同年,隋煬帝“詔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將淮河和洛陽連接起來。

富饒南方的物資、糧食經長江、邗溝、淮河、通濟渠、廣通渠能夠源源不斷的輸送到洛陽、西安。

這也是隋唐大運河的第三段。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南方平定後,隋朝的目光轉向了北方,曾雄踞漠北的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公元7世紀前後多次被隋朝擊敗,實力大大衰落,但北方的邊境依然需要守衛。

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北方,滿足物資運輸的需要,隋煬帝在登基四年後下令修永濟渠,自洛陽直達涿郡(今北京西南)。

這也是隋唐大運河的第四段。

兩年後隋煬帝又下令“開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至餘杭(今杭州)八百餘里”。這也是隋唐大運河的第五段,也是最後一段。

自此以後,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這五大水系全部貫通。在隋唐之際的中國大地上,一個五橫四縱,地跨南北的高速運輸網形成了。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帝國的軍隊,南方的糧食、絲綢,北方的煤炭、木材可以通過這張網絡迅速調動到任何一個地點。

(四)

大運河建成了,可隋帝國的命運卻快走到盡頭。

拋開中國歷史的習慣說辭,隋朝滅亡的原因在我看來和隋煬帝私德無關。

唐太宗李世民嗜兄殺弟,走馬遊獵,霸佔自己弟媳,看私德哪裡有一點明君的樣子。可看政績,他對外驅逐突厥,拓疆萬里,對內恢復生產,與民生息,為大唐的全盛打下了基礎。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唐太宗李世民像

注:翻開24史,永遠是開國皇帝英明神武,末代皇帝要不昏庸無能,要不荒淫無恥,否則何以體現王朝更替,為民請命的正確性。

隋朝的滅亡也與大多數延續幾百年的王朝不同。

在農業生產力大規模提升前,大多數王朝逃不開前朝末年混戰---人口大規模減少---大量土地空餘----新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新的農業技術應用---人口爆炸增長---土地產出有限---無地無業流民增多----農民起義的循環。

隋、秦二世而亡,不是因為帝王無才無德,而是正好相反,帝王雄心太大,不恤民力,超過了國力承受的極限。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秦末農民起義和隋末農民起義的原因很像

古代人均勞動力底下,每抽一人從事其他行業,農業產出就少一成,所以歷朝歷代都要把人束縛在土地上。

修建水利工程,滿足運輸和生產需要本身沒有問題,可年年大規模搞國家工程,動輒動員十萬、數十萬人參加,幾乎是年年勞役、處處勞役。

百姓有地卻無法耕種,還要參加遠征高麗這種軍事行動,生命無法保障。隋朝中央保有大量儲糧卻又不肯輕易接濟百姓,無路可走的百姓只能造反。

隋朝沿運河修建了多處糧倉,如洛口倉等,一直到隋朝滅亡,糧倉和府庫中充滿了糧食和布帛,我們熟悉的瓦崗起義軍就是因為佔據糧倉後開倉放糧才能迅速做大。

千古一帝夢難圓——隋煬帝與大運河

洛口倉糧倉遺址,巨大的糧食儲備卻不能為民所用是隋朝的教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正是對隋朝滅亡最好的總結。

(後記)

運河,古代的高速、高鐵。隋朝雖滅亡了,但隋唐大運河卻繼續在唐、宋兩朝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直到宋滅亡,中國的政治中心開始向北京、南京轉移,這條綿延500多年的大運河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只有邗溝段保留了下來,繼續作為新的京杭大運河發揮著作用。

今天揚州古運河兩岸的垂楊柳在無聲述說著昔日的輝煌,以及這位皇帝的勃勃雄心與萬般不甘。


分享到:


相關文章: